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苏格拉底
他以自己的死践行了自己的哲学历年,所以有人说:他的一生就是哲学的完美展现!他的一生没有留下任何著作,但他对后世的影响,却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
国别:希腊
生猝年:前459~前399
身份背景:哲学家、教育局
经典格言: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
自学成才的智者
公元前469年,苏格拉底出生在希腊雅典的一个普通的家庭里。他的父亲是个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妇。苏格拉底生长的年代,正值雅典发展的黄金时期——伯利克利时代。当时,希腊各地的智者全都云集到了雅典,这给实行民主制度的雅典带来了许多新知和自由论辩的新风尚。而苏格拉底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中长大的。
青少年时期,苏格拉底曾跟随父亲学习过雕刻手艺。但是,当他熟读了《荷马史诗》和其他一些著名的诗人作品后,便对诗歌和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年轻的苏格拉底一遍自学,一遍和著名的智者普罗泰戈拉和普罗第柯等人求教,同他们探讨各种重要的社会和哲学问题。后来他还曾拜女智者狄俄蒂玛为师。有了智者的指导,而加上自己的努力,苏格拉底很快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并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哲学观。
在苏格拉底之前,希腊的哲学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如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这类问题,后人称之为“自然哲学”。但是苏格拉底认为,研究这些问题对建设国家没有现实意义。苏格拉底出于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开始了对人类伦理问题的研究,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勇敢,什么是诚实,什么是智慧,什么人能治理国家,治国人才应如何培养等。苏格拉底的这种哲学被后人称作“伦理哲学”,他的哲学历年为哲学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精神上的“助产土”
苏格拉底一直把自己看做是神赐给雅典人的礼物和使者,他的任务就是探究对人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因此,他从30岁开始,就成为一名不收任何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整天在市场、运动场、接头、作坊等公众场所与人谈论各种问题。他施教的对象,有年轻人、也有老人;有农民,也有手艺人;有贵族,也有平民。只要有人向他求教,他都会热情的指导。不过,苏格拉底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知道自己所知有限,他才会不断追求真理。
这种“自知无知”也使得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很特别,那就是当学生提出某个问题时,他从来不给学生现成的答案,而是用反问和反驳的方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的思想。比如有学生问:“什么是善行?”苏格拉底会反问:“盗窃、欺骗、把人当奴隶贩卖,这几种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学生答:“是恶行。”苏格拉底接着问:“欺骗敌人是恶行吗?把俘虏来的敌人卖做奴隶是恶行吗?”学生答:“这是善行。不过,我说的是对朋友而不是敌人。”苏格拉底会继续问:“照你说,盗窃朋友的东西是恶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杀,你盗窃了他准备用来自杀的工具,这也是恶行吗?”学生答:“是善行。”苏格拉底会再问:“你说对朋友行骗是恶行,可是在战争中,军队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对士兵说'援军就要到了’,但实际上并无援军,这种欺骗是恶行吗?”……
苏格拉底就是用这种方法一步步引导学生研究问题的,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妇,我要追随她的脚步,做个精神上的助产土,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苏格拉底的这种教育方法,是西方哲学史上的辩证法的雏形,为启发式教育奠定了基础。
为自己的信仰英勇献身
作为一个一心想要拯救城邦的雅典公民,苏格拉底曾三次参军作战,并不知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伤的士兵。可是,这样一个人却在雅典恢复民主制后,因得罪了小人而遭到了控告,控告他反对民主政治,用邪说毒害年轻人。苏格拉底因此被捕入狱。
按照雅典当时的法律,在被告接受法庭判决以前,有权提出一种不同于原告所要求的刑罚,以便法庭二者选其一。可是苏格拉底却借此机会发表了一场激昂的演讲,他认为自己的言行不但无罪,而且有利于社会进步。结果,苏格拉底被判了死刑。
在被关押期间,苏格拉底的朋友和学生都劝他逃走,甚至买通了狱卒,制定了周祥的越狱几号。但是他拒绝了,因为他不想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更不想违背自己的信仰。他对朋友说:“在没有找到别的好办法之前,我不能按照你说的那样去做,我不能听从你的劝告,请原谅我。”就这样,已经70岁的苏格拉底饮下了法庭准备的毒酒,平静地离开了人间。他以自己的死践行了自己的哲学理念,为自己的一生增添了最后一抹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