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写的“阅读提高单”,了解阅读和课文的3个学习区别,才能更好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有的家长会非常关注孩子的阅读训练,培养阅读的兴趣。家长静下心来关注孩子的学习,没有那么多功利心其实挺好的,但是此阅读和阅读课文又完全不一样。有的家长虽然明白,阅读是需要积累的,但是不知道该如何帮助和引导孩子去阅读,关于阅读内容的选择,在阅读中的细节如何去解析,这些事关语文学习的大问题,家长把握不好。所以也就有家长要求孩子阅读课外书,要做到和读懂课文一样的流程,都按照精读来训练阅读的目标,在阅读的过程中,完全没有泛读,这样对阅读的积累帮助也不大,只有我们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区别好课文学习和阅读积累,才能真正去提高语文能力。
看到有的家长,特别希望得到现成的阅读指导,根据你孩子的阅读能力和语文学习的情况,最好是老师,能出一份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南,家长就拿着这份老师写的“阅读在提高单”,要求孩子照着去做阅读积累。其实再好的阅读建议,家长只会照猫画虎,往往还是弄巧成拙,既耽误了孩子的语文提高,也没把阅读真正去做到。课文的学习是有教学大纲的指导,明确了孩子们在每个阶段该学什么内容,阅读具备怎样的能力。阅读课外书,文章素材,一方面是积累知识点,拓展知识库,一方面是提高阅读能力。也就是课文是我们的中心,指导我们阅读,阅读是我们的技巧,实践在课文中学到的知识点,3个区别要了解清楚。
1、课文学习3要素
老师在讲课文的时候,会向同学们传达3个语文学习要素: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作者是怎么写的?为什么作者会这样写?这3个问题,是我们在语文课上听到最多的问题,成绩不太好的同学,还会害怕老师点名来回答。谁来说说,这个单元的第五课讲了什么?我看有哪位同学是没有预习的?老师一说这样的话,班上没有预习的同学就会低头,心里默念,千万别点我回答问题,请点那些举手的同学来回答吧。其实课文的学习,就是我们在语文能力培养中的基础。3个要素传达的是我们该如何去读懂一篇文章,这也可以解释,很多同学,根据课堂上老师讲课的内容,很快就能理解了。但是自己再拿到同一位作者写的同类文章时,就看不懂了。
认真地读完了,写了什么?不知道,作者怎么写的?没看懂,为什么作者会这么写?我怎么知道。这样的回答,就像是“我是谁?我在哪?我干嘛?”的题型一样,同学们懵了。所以课文学习的是阅读的方法,通过3个要素,我们懂得了一篇文章,想要表达清楚,需要写什么内容。大作家写的文章之所好,也是遵循了基本的写作要素。把课文学通了,学懂了,理解了这其中的知识点和写作规律,还有我们可以通过文字表达怎样的情感,再去阅读课外书、阅读文章就容易了,也就知道了该怎样去练习。课文的学习是老师告诉你3要素,阅读文章素材是自己去找3要素,这其中的区别同学们理解了吗?
2、课文需要反复读,阅读素材没有次数的要求
经常有学生问我,小岛老师,你总让我们读课文,到底读了多少遍才够啊?这个当然是因人而异了,每个同学对文字的理解能力是不一样的。在预习新课文的时候,我一般是布置阅读5遍,复习课文的时候要阅读3遍以上,基本才能达到综合水平的阅读理解能力。有的同学在阅读的时候不走心,可能阅读10遍也达不到阅读的要求。有的同学认真阅读,读到第二遍和第三遍的时候,他就已经理解了全篇课文的中心,这就是读课文能力的差距。除了理解文字表达的技巧和习惯,语文学习的基础能力也需要具备。读懂一篇课文还需要专注度,明确单元学习要求。但是阅读的素材则没有次数的要求,阅读是培养兴趣,不管你阅读了几遍,只要是感兴趣,理解力就能提高了。
好的故事和文章,值得反复诵读,在每一次的诵读中,你都能主动体会到一些新的知识点,这就是理解一篇课文和阅读文章的区别,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老师讲解的技巧,再适用于同等难度的文章素材和课外书上,这是练习和实践的过程。对于课文的阅读次数,是根据老师上课的时间和进度决定的。通过老师的梳理,同学们对课文的掌握清晰了。阅读素材没有老师的带领,是需要同学们自己学了梳理的方法和技巧,通过一遍遍阅读,对感兴趣或者是不敢兴趣的阅读,才能理解文章的意思,体会到作者写作的妙处。这是读课文和读课外阅读物之间,第二个区别。
3、读懂课文要比读懂文章难
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读懂一篇课文,比读懂文章要难。所以是语文老师带着同学们读课文,这决定了语文学习的质量,全靠老师的教学能力。我们的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习惯,终于主动地翻开一本书,和作者相遇了,至于怎么读,读什么,为什么读全是自己可以把握和决定的。但是读课文,我们要根据老师的引导,老师提出的问题来回答。
我们判断学生读懂一篇课文,是要求学生从学习和考试的角度去理解。而读懂一篇阅读素材,是根据同学们的阅读兴趣,这是两者之间第三个区别。每一节语文课,都是学生们对语文学习的确认过程,每一次阅读,都是学生们对语文学习的实践。如何去理解一篇课文和读懂一篇素材,同学们能理解吗?欢迎留言或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