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藏古寺,杏花正当时
在金凤湖东南的一个山腰高台上,建有一座玲珑秀美的寺庵——吉云禅寺(原称云盖庵)。关于吉云禅寺的始建年代,现在现场的清道光二十八年“云盖庵重修碑记"有“今云盖庵朔厥伊始,创自唐时”的记载。传说此庵修建期间一直有一朵白云悬于工地上空,为施工的工匠们投下一块愜意的荫凉。于是人们们为该寺命定了“吉云禅寺(云盖庵)”这个美妙的名字。
相传修建吉云禅寺时工匠们一直得到神灵的护佑。由于工期紧急,工匠们每天都是天很黑时才收工。工匠们摸黑回家,总有两个灯笼在前边照路。一次一个住得最远的工匠,最后只剩他一个人在两个灯笼的照送下往家里走,路上遇见一个正在写休书的人。在过去,人们认为写休书是最缺德的事,据说写休书的地方“八年不长草”。所以这个要休媳妇的人不在家里写休书,提着灯笼到庄外大道上来写了。那人写着写着,写到“婚”这个字不会写,犯了难。正赶上那个工匠过来了,就向工匠求问。工匠会写这个字,他也知道写休书不是好事,但为了显得自己懂文墨,就用脚尖在地上草草地划出了这个字。字刚一划出来,他前边的两个灯笼就熄了盏。他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嘴里一边急急地说着“错了!错了!”,一边赶紧用脚把地上的字涂掉。说来也奇,熄了的那盏灯又忽地亮了起来。
吉云禅寺座东朝西,院阔五间。山门是个小门楼,建于西侧庙墙的正中间。登阶数磴进山门,两侧各有两幢碑刻,然后是头层大殿。头层大殿面阔三间,两侧至外墙各有一间房宽的间道,供里外通行。头层大殿为两坡五脊尖山式硬山顶,殿前有两棵石柱挑起的长长廊檐,造型古朴庄严。殿内中塑菩萨娘娘神像,两侧塑眼公娘娘和子孙娘娘神像。头层殿后两侧紧挨庙墙各建配殿一座,北配殿南面安石碾一座,南配殿南窗外置大碑一块。两配殿后边礬阶数磴,可达后殿,后殿亦面阔三间,内供铜佛数十尊。整座庵庙修建得叠错有序,严谨精工。相传吉云禅寺中早年住有尼姑,后改为和尚主持,民国初年僧去庵空,贫雇张姓一家棲居兼守。
圣泉山上有许多美妙的山泉,最主要的有四个,一个在东山梁南坡的小花椒峪沟中上部,一个在将军顶山南坡的围石台子沟。另外两个桌在二老帽子山南坡的大花椒峪沟的中部和下部。这些山泉水质甘冽,一年四季汩汨流淌,即有滋润山间草木之利,又为山间劳动百姓提供了饮用之便。特别是二老帽子山花椒峪沟的两个山泉,泉水有许多健体疗疾的成份,因此百姓称之为圣水泉。此二泉相传系清末重修吉云禅寺时掘涌而出。清光绪十三年重修云盖庵碑文中即有这样的记载:
……本邑城北左家坞镇东北数十里许,北面山麓路转峰回,蔚然森秀。旧有吉云禅寺一处,年湮代远,大半推残,精舍尊颜更多颓毁。邻庄董事人不忍坐视,巧遇天佑其衷,为之助力。庙以外圣水忽然涌出,远近有疾者取圣水以调治,如获灵丹,以故随缘乐助,集腋成裘。洵所谓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善人成善事。兰若重新倍极庄严,永垂不朽矣,是为记。
当地百姓还传说,二老帽子山大花椒峪沟内的圣泉,是在村中铲除了一个地痞恶棍张三元之后的第二天掘出的。铲除恶棍、掘出圣泉对于百姓来说是值得庆幸的喜事,因此编成两句顺口溜:“前一天处死了张三元,第二天掘出了圣水泉。”一直传流到现在。
圣泉山上还有许多神奇的洞穴,最主要的有两个。一个在将军顶山南坡距山顶约40米处,洞内常年阴冷潮湿。到了冬季,洞顶有水珠不停地滴落,可以形成一米多长的冰凌。另一个洞在二老帽子山和南山梁之间的鹞鹰沟东侧的峭壁悬岩底部,人称鹞鹰洞。鹞鹰洞,洞口长约1.8米,高约0.8米,侧身爬进洞口之后渐阔,行3米远后下折,深不尽测。此洞与西侧高台上之吉云禅寺在抗日战争年代一齐成为八路军指战员的工作隐蔽之所。
1939年以后,冀东抗日部队的后勤印染单位一直在吉云禅寺中,一捆捆的生白布在这里染成草绿色,然后运走。指战员们也常到这里暂住休整。敌人突袭之时,干部战士就把物资和简易设备隐蔽起来,然后藏到吉云禅寺东面的鹞鹰洞中。1940年冬季的一个大雪铺地的日子,民族英雄节振国领导的冀东工人特务大队(此时已编为八路军12团1连)一个班,在一位副队长的率领下住进云盖庵。敌人前来袭剿,机智的干部战士藏好军用物资后,向后倒退着由吉云禅寺走到鹞鹰洞口,爬进躲蔽。敌人到到了洞口,见脚印是从洞口向外走去的,信以为真。但在离去时放火烧毁了吉云禅寺,现已经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