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从凡夫到成佛——《十牛图》

作者:廓庵禅师;本文及图片转自:“北大禅学”(PKUzen)

十二世纪,中国廓庵禅师著了一本名为《十牛图》的书,成为禅门中的至宝。他绘制了禅宗的《十牛图》,并以诗偈和散文加以评唱,形象地展现了由修行以致顿悟的体悟过程。

这十幅表现禅宗修行阶次的图画,都以牛为喻,因此称为十牛图或牧牛图。这十图名称依次为:寻牛、见迹、见牛、得牛、牧牛、骑牛归家、忘牛存人、人牛俱忘、返本还源、入廛垂手。

佛教是告诉世人如何由迷起悟的宗教。其教义大体针对“迷”与“悟”两种层次作深入的解析。庞大的佛学系统,即以此为支柱。十牛图,便是禅宗对这一庞大教义体系的浓缩。其显然可见的特色,是抛弃印度式的严格思辨方法及理论架构,而取用图画与诗歌。

十牛图的思想基础,源自《六祖坛经》的见性法门。这是印度大乘佛教真常唯心思想的推演。这种思想,强调每一位众生的本性(或佛性、自性、如来藏心)是真常清净,具足无量功德属性的。

由于无始以来,众生耽于迷执,忘失本性,终致不认得“自己”。因此,修行者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去发现这原本具足的“本性”。彻底证得自性之本来具足,便是开悟,便是成佛。其所具足的无量功德,也自然会开显。这也就是禅宗所常说的“见性成佛”。

依照这种思想,用图画将寻觅本性的过程循序渐进地排列的便是十牛图。这种图画,在宋代以后的中日两国禅宗领域里颇为盛行,迄今未衰。此外,西藏佛教文化圈内,也有类似的“十象图”壁画。两种图的寓意虽然相似,但是十象图却只有一张,十牛图则有十幅。

用牛来比喻众生的佛性,有其经典上的渊源。《法华经》里有羊车、鹿车、牛车之喻。我国古代祖师将羊、鹿二车喻为小乘的声闻、缘觉,而将牛车用来象征境界较高的菩萨。并且,还以露地大白牛比喻修行上的最高境界。可见十牛图中的这条牛,是其来有自的。

用这十幅图画说明由迷起悟的十段历程,是廓庵禅师的综合整理。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修行者都必须一步步地经过。

一、寻牛:从来不失 何用追寻

第一寻牛,即寻求业已失散的心牛。所谓“心牛”,就是真实的自己,是生命的本体,也就是临济和尚所讲的无位真人,这一阶段是立志求道的阶段。

不过,实际上心牛(无相的自己)从未失去。真人总是在我们的面门,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中出入。仅仅由于缺乏正确的自觉,而与本来的自己疏远了。根本没有必要从外从他而求。只要照顾好自己脚下就行了。

忙忙拨草去追寻,

水阔山遥路更深;

力尽神疲无处觅,

但闻枫树晚蝉吟。

著语: 从来不失,何用追寻?由背觉以成疏,在向尘而遂失。家山渐远,歧路依差;得失炽然,是非蜂起!

诗的意思很明了,在此不再复述。暂且谈一下著语大义。心牛从来就没有失去,哪里用得着去追寻?由于缺乏自觉以致与心牛疏远,在尘世的迷乱中心牛逐渐被淹没。离本来的自我愈来愈远,前路参差峻峨。于是得失之心愈盛,是非之争更烈。

二、见迹:依经解义 阅教知踪

《十牛图》的第二图为见迹,只是发现了心牛的足迹。这是一个阅读经书禅典,谛聆师家教诲,理解佛教法理的阶段。

通过这一阶段,从而知晓一切都是独立存在的,而它们却处于矛盾的统一之中;明白万物的客观与自我的主观是息息相关的存在;理解万法都是一个心牛的千变万化,即一切存在都是本来的自我的变体的禅的思想。

不过,在这一阶段还无法弄清牛是白还是黑。所以,仍处在禅门之外,只是见到了踪迹而已。

水边林下迹偏多,

芳草离披见也么?

纵是深山更深处,

辽天鼻孔怎藏他?

著语: 依经解义,阅教知踪;明众器为一金,体万物为自己。正邪不辞,真伪奚分?未入斯门,权为见迹。

在水边、林下、萋萋芳草中到处都有牛的足迹。那辽天的鼻孔,冲天的气势,纵是深山老林,也隐藏不住。

著语大意跟上述大同小异。所谓“众器为一金,万物为自己”的表意为:金镯、金炉、金项链等器皿,林林总总,形态各异,都是金子制造的。所以宇宙间的万物都出于一体,都与自己合而为一。

三、见牛:从声得入 见处逢源《十牛图》的第三张图为见牛,即终于看到了真正的牛。

闻物之音声、见物之形色,这一直接的感觉,引触了大死一番后的禅定境界,即身心安然统一的三昧之境,从而得以使大活现成之后的个体、有限、差别世界与整体、无限、平等的本源相遇。开眼一看,万物全非他物。在眼前,只见一头心牛。

这时,才确切体认“自他不二,物我合一”的至理。由此亦可清楚地看到知与悟的巨大差别。

有一位和尚在劈柴禾时,听到一块干柴落地对发出的声音,顿时醒悟了。他作了一首禅偈:“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坐。山河并大地,全露法王身。”

意即掉落在地上的不是其他的什么东西,而是自他不二的无相的自己。纵横有别的万物并不是挡住本心之镜的明亮的灰尘,而是真如之相。山川河流以及宇宙天地。都是真理的表现。

黄鹂枝上一声声,

日暖风和岸柳青;

只此更无回避处,

森森头角画难成。

著语: 从声入得;见处逢源;六根门著著无差,动用中头头显露。水中盐味,色里胶青;眨上眉毛,非是他物。

风和日丽,杨柳青青;河岸边的柳枝上,黄鹂在千呼万唤,啼啭不停,真是一派赏心悦目的风光啊!只见那岸边有一头高大的牛,牛角高耸,那种活泼之态,就是丹青妙手也难以画出。

但见她处处显露,一样不差。从眼、耳、鼻、舌、身、意;到她的动作。仿佛水中的盐味,包里的胶青。表面一看不识真底,而实际上它的作用十分明显。你眨眨眉毛,睁眼看看,她并非他物,正是心牛。

四、得牛:久埋郊外 今日逢渠

《十牛图》之四为得牛。光是看到了牛,还不能使牛成为自己的东西,所以必须用手紧紧攥住她。

这头长期在妄想的原野放逐的心牛。虽然现在终于找到了,但是牛的野性犹存。她还十分留恋那美丽的烦恼的草原,环境的影响仍然很大。稍有疏漏。他又会跑走。所以有必要紧紧把住缰绳,牵着她的鼻子。

古人说过:“见惑如破石可顿断,思惑如藕丝宜渐断。”(理须顿悟、事须渐修)也就是说,知性的困惑可以立刻割断,而情意的迷惑只有十分忍耐,慢慢地才能断除。因为见性悟道有深有浅,所以悟道后的修行是必不可缺少的。

竭尽神通获得渠,

心强力壮卒难除;

有时纔到高原上,

又入烟云深处居。

著语: 久埋郊外,今日逢渠;由境胜以难追,恋芳丛而不已。顽心尚勇,野性犹存;欲得纯和,必加鞭挞。

好不容易竭尽心智找到了牛,可她心强力壮,习性难改。有时才到清净的高原上,又急地逃进烟云深处。胜境牵引着她,她奔驰得那么快,难以追上,青青芳草地令她留恋不已,不思回返。要荡其顽心,净其野性,求得纯和之境,必须多加鞭挞,牢牢抓住她,驯化她的习性。

五、牧牛:前思才起 后念相随

《十牛图》之五为牧牛,即小心放牧好这头手中牵着的牛。在悟道之后的修行中,要保持正念不起邪念,既需要得牛的修行又需要牧牛的修行,即通过得牛使牛与我合一,通过牧牛使我与境合一。

在日常千差万别的环境中.我们往往才起一念即生二念。看到美丽的花,就想把她摘下来养到花瓶里。虽然这种见到类物即起美化她的念头并非坏事,然而这随之而生的第二念往往会引发迷惑之心。

为此,当一念已起时,能如“红泥炉上一点雪”那样,随即返回正念、抱持正念即可。这样的话,就会如古人说的“后念即生,前念自灭”,始终保持一个正念。

鞭索时时不离身,

恐伊纵步入埃尘;

相将牧得纯和也,

羁锁无拘自逐人。

著语: 前思才起,后念相随;由觉故以成真,在迷故而为妄。不由境有,惟自心生;鼻索牢牵,不容拟议。

牧牛时当特别仔细小心,要把好鞭索,时时加以管束,以防此牛纵步走入尘世纷迷之中,以便把她驯教得纯和而不顽野,即使不用鞭索,他也会自动跟随着她的主人。

这头牛本来已觉悟成真,由于迷惑她常生妄想。这迷惑不是来自外境,而是发自己心。所以要严加束教,耐心垂训。永远保持正念。

六、骑牛归家:干戈已罢 得失还无

《十牛图》之六为骑牛回家。牛(真实的自己)与人(现实的自己)之间的干戈已息,到了无所谓得牛失牛的阶段。

从发奋求道(寻牛)、谙习法理(见迹)、实践修行而见性入理(见牛)、彻底悟入以致见性悟道(得牛)、到努力在动中保持灭念(牧牛),已经费了一番辛苦,现在进入干戈已罢、人牛一体的境界了。现在不再需要绳鞭了。

骑在牛背上,悠然吹起短笛,奏一支山歌俚曲,何等逍遥,自有牛儿载着你回家。这是一种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然安详的境地。见性已不再是难事,然而要把所见所悟变成己身之物却并非易事。比起彻悟,悟后的修行就难得多了。

骑牛迤逦欲还家,

羌笛声声送晚霞;

一拍一歌无限意,

知音何必鼓唇牙。

著语: 干戈已罢,得失还无。唱樵子之村歌,吹儿童之野曲。横身牛上,目视云霄;呼唤不回,牢笼不住。

七、忘牛存人:法无二法 牛且为宗

《十牛图》之七是忘牛存人。牛(真实的自己)与人(现实的自己)并不是自我存在的两面,而是一体,牛只是作为一种理念的象征物而已。

苦苦地求寻,到得头来,原来追寻到的目标竞是刚刚仍在寻求的自身。这是一个回到本来的家,连牛都给忘掉的阶段。捕兔时套兔绳是有用的;抓鱼时鱼筌同样不可缺少。一旦捕捉到手了,工具就不再有用了。这也如乘船过河,到了对岸后,船就无用了。

“忘牛存人”图中,也只见一位唯我独尊的人,在家中高枕无忧,牛的踪迹再也找不见了。

骑牛已得到家山,

牛也空兮人也闲;

红日三竿犹作梦,

鞭绳空顿草堂间。

著语: 法无二法,牛且为宗。喻蹄兔之异名,显筌鱼之差别。如金出矿,似月高云,一道寒光,威音劫外。

骑牛回家后,牛已不现;主人高枕而卧,室外日已三竿。如金子出矿,月高云层,尽现本来面目。它的万丈光芒,延伸到无穷尽的时间长河里,永远高照一切。

八、人牛俱忘:凡情脱落 圣意皆空

《十牛图》第八图为人牛俱忘。迷妄之心已经脱落,了悟之心亦无踪迹,这才是真正的空境。从寻牛到忘牛存人.虽然完成了参透生死的修行,在这之上更进一层,即不以悟为圣才是禅的真正特色。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佛之上”的境界。

牛头和尚(594~657)未晤四祖道信之前,修行之妙令百鸟衔花献奉;见到四祖识得祖师禅后,百鸟却不衔花赞叹了。开始他心怀圣意对百鸟之意感激不尽,在四祖启示之后,他识得一切皆空,他就不再把百鸟之意挂在心上了。

赵州和尚有一句妙语道:“有佛处不用住,无佛处急走过。”道的便是空境。

鞭索人牛尽属空,

碧天辽阔信难通;

红炉焰上争容雪?

到此方能合祖宗。

著语: 见情脱落,圣意皆空。有佛处不用激游,无佛处急须走过。两头不着,千眼难窥;百鸟衔花,一场懡锣!

鞭、索、人、牛,一切都不挂在心上;碧空辽阔,信息不通,而一切皆通,红炉焰上怎么能容许雪花停留呢?达到这般炉火纯青的境界,才是真正的境界,才能不执著于美丑、善恶、是非、生死。

这种境界纵使你生千只眼亦难以窥透。这种境界使你为以前的沾沾自喜而感到惭愧。你就是那无边无际的宇宙,万物都与你一起,你获得的是大自由!

九、返本还源:水绿山者 坐观成败

《十牛图》之九为返本还源,即“真空无相”的境地。这样诠释,人们容易把禅误解为一种不求实际的虚无主义。事实并非如此,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另一面。正如柳自然绿、花自然红,“真空无相”本来就是“真空妙有”,它有无穷的功用。

“佛法高妙的人,看起来跟不知佛不懂法的凡人一样。”即“悟了同未悟”。因为本体就是本来清净,不染一尘的。通禅之人在本质上仍然不同于混璞未分的凡人。

水绿山青,都是本来清净的真实存在,没有任何的造作;身居世间万物的荣枯流转之中,而能超然物外,冷眼观之,便不会流于世俗,居无为中而有为,做真正的主人翁!

返本还源已费功,

争如直下若盲聋?

庵中不见庵前物,

水自茫茫花自红。

著语: 本来清净,不受一尘;观有相之荣枯,处无为之凝寂。不同幻化,岂假修治?水绿山青,坐观成败。

大意为要说返本还源,还不如当下直观,如盲似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反而花费许多功夫。这样在凝寂的无为中,冷眼观察水绿山青的本来面目,便可以有异于变幻败坏之物;一切依照自然的本色去视听观察,便能与自然融为一体,获得永恒的生命,实现真正的价值!

十、入廛垂手:酒肆鱼行 化令成佛

《十牛图》的最后一图为入廛垂手。即进入市街上的酒屋鱼肆中,谦逊地为众生说法,使他们趋向于善,成就佛道。禅的绝对意义也就在于此,它的宗教意义也完全体现在这里。

整体上来看,《十牛图》的八、九、十体现了真正的人的事体、实相和作用。本性即实相,即一切真实,作用即不仅利己而且要利人。利人是禅者孜孜以求的最高目标。一切的学问、修行都要为人,主要是为他人着想,为整个人类谋求更自由、更纯善、更有创造力的生活。这就是禅生生不息的源泉所在。

露胸跣足入廛来,

抹上涂灰笑满腮;

不用神仙真秘诀,

直教枯木放花开。

著语: 柴门独掩,千圣不知;理自己之风光,负前贤之途辙。提瓢入市,策杖还家;酒肆鱼行,化令成佛!

大意为禅者在柴门里修行千日,以致衣冠不整,面带灰色,是为了继承先祖大业;修行圆满后,就步入广大的尘世中。到一切众生集聚的地方,去讲经论道,把生命的真理告诉众人,把禅的自由、创造、求善播撒到广大的世界中去,让枯木开花,整个的世界充满欢乐和笑声!

(0)

相关推荐

  • 程健乔牛系列散文四篇/程健乔

    牧牛 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入埃尘. 相将牧得纯和也,羁锁无拘自逐人. 最不喜印度的佛法把人世说的这样的隔离.怕入尘埃,偏入尘埃,世间之事往往如此,何况人世又何必定要有个隔离."菩提即烦恼 ...

  • 李可染牧牛图一组

    李可染艺术以人物牧牛图与山水画双峰并峙,他画的牛举世闻名,人们把李可染的牛,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黄胄的驴,并称为20世纪中国水墨四绝.

  • 你我本是凡夫,何以弑神成佛?|深度解读七个隐喻

    一看这标题就知道我要写的内容,是电影<刺杀小说家>,就以屠灵跟李沐的一段精彩对话来开篇吧. " 你知道路空文是你合伙人的儿子,为什么不告诉我? 不告诉你,是为你好. 你是信小说能 ...

  • 惊绝:印度小叶紫檀仙作,用心领悟,勤学苦练,方可成佛!

    [文殊菩萨]择取印度小叶紫檀实心老料整雕,菩萨左手合成结印,右手持净瓶,蕴含深广智慧,足下青毛狮子威严而不失灵性,整体构思巧妙,可谓形神具足!长24宽23高72cm,重20.8斤 [南海观音]印度小叶 ...

  • ​凡夫作品 : 是谁偷走你的健康

    诗韵依依 文学微刊 素笔为你写邂逅   素笔为己爱停留  是谁偷走你的健康 作者|凡夫 主编|幽梦静美 现实生活中有人活到一百多岁还很健康,有人三.四十岁即病魔缠身,更有人正值大有作为时便英年早逝.令 ...

  • 大话西游之我不想成佛

    ◆ ◆ ◆ 文丨曾瑞 01 在五行山下被压了五百年后,我明白了许多事.所以,当我第一眼见到唐僧时,就知道,他是如来那厮派出的卧底.五百年前,如来就已经在西方混不下去了,被称为一个幽灵.这个幽灵在西方上 ...

  • 释迦牟尼成佛史~成佛

    关于释迦牟尼出家后,成佛前的经历,没有引起当时编制佛经者的重视,一直到大乘佛法诞生前后,佛陀的本生故事开始在大乘佛教里流行来来,而那时候,佛陀已经涅槃四.五百年的时间了,其故事以佛祖的轮回往生的因果神 ...

  • 取经没成佛,八戒当场抗议,沙僧为何一声不吭?他得到的更多?

    (蜗牛看西游第5376期) 文/蜗牛 沙僧应该是整个取经队伍里获得赏赐最少的人,小白龙再不济,也混了个菩萨的头衔,还跳进化龙池重新夺回龙身,而一路付出最多的沙僧,最后的奖励还不如八戒,但是,事实果真如 ...

  • 梁实秋的忘年恋: 在爱中成仙成佛成圣贤

    梁实秋的忘年恋: 在爱中成仙成佛成圣贤来源 / 今日头条复制·编辑 / 塞上齐翁原标题:<梁实秋的鞋带松了,妻子俯身为他系鞋带,谁知从此天人永隔>原创晓读夜话2021-05-13 09:5 ...

  • 【云说家风·《金刚经》篇】成佛的唯一路径原来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教育孩子亦然 (第31篇·总第2793篇)

    作者:张建云 <金刚经>里的家风智慧:第31天. 早晨的会议是9点.8点半的时候还有一公里到会场,依据堵车的经验可能要迟到.遂,从出租车下来骑共享单车.到会场提前了20分钟.我的目的是开会 ...

  • 取经后,为何猪八戒无法成佛?孙悟空杀过凡人却能成佛

    唐僧师徒几人,经过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了真经,师徒几人也都修成正果,不过,师徒几人中,只有唐僧和孙悟空成佛,其他人的成就相对小. 唐僧能够成佛,那是自然的,唐僧的前世就是佛祖的大弟子,这一次取经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