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刚:记叙文的解读方法

记叙文的解读方法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曹刚

阅读教学的诸多任务中,让学生掌握阅读技能,即使不是最重要的,也是重要的任务之一。要形成阅读技能,就需要掌握一定的阅读策略。阅读策略是阅读者为了完成某一具体任务,经过慎重思考后采用的有目的的手段。这就是说,阅读方法(或解读方法)一旦服务于特定的目的(或目标)时即可视为阅读手段,也就是阅读策略。因此,阅读策略的获得受制于特定的阅读目的。

记叙文是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写人、叙事、状物、写景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文体。日常的记叙文阅读是为了获取信息等,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阶段解读记叙文的目的主要是读懂记叙文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价值观),丰富情感体验。为了达成这样的解读目的,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把握记叙文的内容,一方面是推断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价值观)。在实际的解读过程中,这两方面是互相交融的,为了便于阐释,本文将这两方面分开描述。

把握记叙文的内容

记叙文的人、事、物中寄寓了作者的情志,因此,解读记叙文首先要把握作者所写人、事、物的基本内容以及这些基本内容的安排顺序。

一篇连贯的记事文章往往包含四个要素,分别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事件的组成部分有背景、重要的事实、人物表现(如语言、行为)等。单一事件往往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起因、经过、结果,各阶段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序列,各阶段的内容之间构成若干因果关系并指向未来的某种目的。

因此,解读单一事件往往需要概括事件的四要素,明确事件的背景,概括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等,关注人物的主要表现。解读多事件记叙文还需要概括各个事件的内容,明确事件之间的时间序列。

把握记事文章的主要内容,通常需要思考的问题是:

事件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事件中有哪些人?主要人物是谁?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

事件的背景是什么?

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是什么?文章以怎样一个时间序列来叙述这个事件?

事件中人物有哪些主要表现?这些表现发生在什么情形下?

文中有几件事?每件事写了什么?按怎样的时间序列呈现事件之间的行文顺序?

写人离不开记事。一般的记事文章侧重于通过记叙事件表达作者的情志,而写人文章中的事例更侧重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初中教材中常见的写人文章有两种。一种是围绕人物的品质特征选择相关事件,这类文章通常先对人物的个性品质、精神风貌有一个判断,然后选择若干事件来支撑这个判断,这类文章通常是介绍一些公众人物,描述一些鲜为人知的事件,如《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解读这类写人的文章,可以捕捉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的句子,关注事件与人物个性特点的关系。另一种是因事立人,这类文章通常是叙述一件事或若干件事,在叙事的过程中揭示人物的个性品质、精神风貌,这类文章通常是介绍一些普通人,如《老王》《阿长与〈山海经〉》。解读这类写人的文章,除了需要概括事件内容、梳理事件之间的关系之外,还需特别关注人物的身份、与他人的关系、人物所处的生活背景以及人物的标志等,由此分析人物的表现,提炼人物的特征。这两类写人文章都侧重表现作者对人物的思想认识与情感倾向的变化过程,传递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因此,解读写人文章,需要梳理作者对人物的认识过程,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情感倾向。

提炼这些内容,通常需要思考的问题是:

文中叙述了人物哪些身份信息(如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家庭背景等)?

人物之间有哪些关系(包括社会关系、血缘关系等)?

人物所处的生活背景是怎样的?

人物有哪些标志(如口头禅、习惯性动作、常用生活物件等)?这些标志暗示了人物哪些特点?

记叙人物的事件是依据什么顺序呈现的?

作者从哪些角度写人物?

人物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初中阶段涉及的写景状物记叙文抒情特征明显,作者是借助景、物抒发自己的情志。解读这类文章先要概括所写景、物的特征,关注一些重要细节,关注描述景、物的顺序,以及景、物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把握作者对这些景、物基本的情感态度。

提炼这些内容要点,通常需要思考的问题是:

作者写了哪些景(或物)?

作者刻画了哪些关于景(或物)的重要事实或细节?勾画出哪些特征?

作者是依照什么顺序呈现景(或物)?

作者对这些景(或物)的基本情感态度是怎样的?

依据作者的叙述顺序,提炼以上这些信息有助于把握记叙文的内容,为推断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价值观)奠定基础。

推断作者的思想感情

记叙文中呈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隐含在文章中,另一种是在文中显豁地表现作者的情志。

解读第一种文章,需要分析材料的选择、材料的组织方式及作者的遣词造句等。

分析材料的选择。在概括记叙文材料内容的基础上,可以调动生活经验、阅读经验展开联想、想象,思考作者还可以写哪些材料,排比这些材料,并与作者所选材料做比较,揣摩作者选材的目的、态度、立场,推断出作者选材背后隐含的思想情感。

分析材料的组织方式。一篇记叙文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是若干个部分组成的,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联(即文章的思路),外显为文章的结构。结构是赋予整体意义的,因此,解读记叙文必须从整体出发,分析部分与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借助各部分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推断作者的思想情感。解读记叙文往往可以捕捉关联词,分析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提炼作者思想认识的变化过程(即情感脉络),也可以概括各个写作材料的中心意思,分析各个中心意思之间的逻辑关联,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解读记叙文特别需要留心语言形式的变化,如表达方式的变化、称谓的变化、句式的变化等,推断这种变化背后隐含的作者思想情感的变化。解读记叙文还需关注各个材料在详略安排、顺序排列上的关系,考察作者这样安排所要传递出的意义。

分析作者的遣词造句。记叙文常见的表达方式是叙述、描写,一般而言,抒情和议论的运用会相对比较节制。因此,解读记叙文需要留心文中的抒情、议论,思考它们缘何而发,分析叙述、描写与抒情、议论之间的关系,推断这些抒情、议论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解读记叙文还需比较词语的选用、句法构造、语序的安排等,推敲作者的思想情感。解读记叙文还可以转换语言形式,透过语言体察作者观察生活的立场,分析作者认识人、事、物的视角与过程,并化身为作者,站在作者的立场用另一种语言形式表达,比较转换后的语言形式与原文的差异,体会作者的情志。

解读第二种文章,可以先捕捉显性地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语句,然后分析作者的选材、组材、遣词造句与其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关系。

以上这些解读方法有助于读懂记叙文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价值观),丰富情感体验。当然,文无定法,且解读文本又有不同的立场,因此,指望用一种方法解决所有的记叙文解读当然是不可能的,但是,这并不是说记叙文解读就没有一定的路径可循,本文试图从初中阅读教学的角度明确阅读目的,提炼一些相关的解读记叙文的基本方法。

当然,在一篇篇记叙文的解读活动中,还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将这一思考过程与其他文章的解读过程做比较,思考两篇(甚至多篇)文章解读过程时的异同,思考造成这种异同的原因是什么,逐步掌握这一类文章的解读方法。

——曹刚《探索文本解读的路径》

淘宝、当当、京东均有销售

《语文学习》订购详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