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气机升降理论气

人体气机升降理论气化是阴阳二气升降相因的结果
     气化,是指在气的推动下一种物质转化为另一种或多种物质的过程[1]。谈气化,必谈阴阳,因气化是阴阳升降相因,矛盾运动的结果。《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各从其化也。”“阴气内化,阳气外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说:“阳化气阴成形。”故阴阳二气相因运动是气化发生的内在机理,而阴阳二气相因运动的主要形式就是升降出入。为什么只有一升一降、一出一入这样的矛盾运动,才能发生气化?早在《国语·郑语》中就已认识到“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和”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运动形式的和谐作用。“同”是指简单的、相同的运动方式合而为一。即相反的和谐才能产生新的运动形式,而简单的相同相加是没有意义的。可见,气机的升降学说是气化学说的根本。
  2  升降相因,构成斡漩,斡漩是气化的核心
   
  《素问·五常政大论》言:“阳舒阴布,五化宣平。”就是说气化功能在人体内外不断运动,其运动形式为左升右降,循环不已。若研究人整体的气化模式,则每个脏系作为个体形式存在,以个体形式运动的。在脏腑内部不同层次里有本质不同的运动规律,即表现为阴阳、升降特性的偏嗜。然这些偏嗜并不是无节制的,以他平他谓之和。“亢则害,承乃制。”说明他们之间存在着极严密的制约关系。他们之间这种承制关系体现为:心属火,火性炎上,主升,居南方;肾属水,水性润下,偏降,居北方;肝属木,木主升发,偏升,居东方;肺主金,金曰从革,偏降,居西方;脾胃居中,为气机之枢。。进而推之,升不可无限制的升,降亦不可无限制的降。故“升已而降……降已而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张志聪在《素问集注》卷二注曰:“在天地六合,东南为左,西北为右,阴阳二气,于上下四旁,昼夜环转,而人之阴阳亦同天地之气昼夜循环,在左右为阴阳之道路。”故人体阴阳二气,在下者,气要不断升,上升时沿人体左侧上行,人体上部之气要不断下降,下降时沿人体右侧下行。即所谓:“左升右降”之理,以此可解释心肾在该斡漩中的位置。肺脏位置在上焦,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与肃降,其气机以肃降为顺,其下降的道路以右侧下行。肝位于下焦,气宜疏畅条达和升发,故肝气的运动以升为主要形式,其道路以左侧为上升之路。肝肺二脏左升右降,调节着体内气机的升降运动。故《素问·刺禁论》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脾胃同居中州,是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在中焦的气机升降中,脾主升,胃主降,形成斡漩,且脾胃为后天之本,为全身气化之动力源泉。它既可引肾水上济心火,又可引心火下温肾水,以助心肾相交;还可引肝升之气克制肺降之气,亦可引肺降之气克制肝升之气[2]。故《医门棒喝》云:“升则赖脾气之左旋,降则赖胃之右转。”故脾胃斡漩又为该斡漩学说的核心动力。
  3  五运六气对人体之斡漩亦有影响

  以人为小宇宙,从气化讲,无边无形,但从空间结构上探讨其实质,示之莫过于一球,盖球可大可小,大则无边无际,如天地宇宙,故天地相参的角度,将人之气化示以两球,称之为气化之球(见图3)。其中以心肾为轴(子午代替)取象比类,子午类似地轴,气化之球类似地球。地球绕太阳斡漩,以地球为中心。可见,地轴发生钟摆样变化。天地相参,气化之球的子午轴也会发生变化。
  脾胃为球心,不发生旋转,这与“脾胃不独主于时”相符。理论上应α=α1=α2=α3周而复始的摆动,气化不息。但生命不可能不终止,气化之器亦有磨损,这也是疾病的产生,故子午轴日渐右偏,最终,子午轴被拉平,则气化熄,生命灭。细细探究可发现,肝脏在该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从脏腑学说的角度,亦可解释。肝为风木之脏,又为将军之官,内寄相火,体阴而用阳,其性刚,动而难静,故又必须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宫敦阜之土以培之,如此肝体刚劲之质,方能得缓和之用,发挥其疏泄之机。进而言之,子午之可偏转有度。故该理论告诉我们养生要注意滋养肝阴以敛肝阳,最终达到以缓生发之气。

人身有两种气,一是运动之气,一是固涩之气.运动之气分为元气,宗气.肺气。固涩之气为肾气(脾胃的气属于肾气的范围).四种气在体内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着脏腑的生理功能. 
   肾气主封藏,能固涩人体的气血津液神,不至于外出,若肾气虚衰不固,气浮于上而不下纳---喘而汗出,或动则气喘;中不能纳胃气---不欲食而呕吐;下不能固津液---遗尿,下利不止,遗精,崩漏等证;外不能固津---自汗出或动则汗出;内不能固血---肌体出血不止.以上诸证均是肾气不固的表现.
   而运动之气的运动.有不同的作用机制.
   元气与肾气正相反,元气虽系于肾,但是与肾气背道而驰,能行肾精以载肾气布散全身,发挥其固涩功能.但是元气的运动能上助宗气以搏动,以利于运血外达;还能疏运脾所吸收的水谷精微以上达与肺,以布散全身;还能疏运阴血以上达于心包.元气的作用在于使气血津液由下而上达.
   宗气的作用是搏动而转,促进心血外达,以利于温养全身.只搏动而不外行.因为《灵枢·五味》言:"其大气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名曰气海."《金贵要略·水气病》言:"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其“搏与转”既是心包中宗气的作用表现.其气行与散乃肺气的表现.
   肺气的运行主要在于宣降气机,使气的运行循一定道路而行.肺的宣发,使肺气布散于肌表,肺气在肺内为肺气,出肺则为卫气,行于脉外,推动心包脉中之血以布散全身(麻黄的作用表现),达到气行则血行的目的,所以说宗气搏而不行,血行在于卫气.卫气的循行于外,达到:温分肉,养骨节,肥腠理,充皮肤,泽毛发,司开合,行神明的广泛作用.但是卫气的循行是在营阴(即肺阴)的润养中达到营卫调和的,在肾气的固涩中循行不致过度开散,耗伤肺气.卫气开则汗出,闭则汗止.卫气昼日行于阳(偏于体表),夜则行于阴(偏于胃肠),合乎自然规律.肺气的肃降一则有助于胃肠之气的下行,一则达到金能生水,肺气下纳于肾的作用表现. 
   运动之气中,元气偏于上行,肺气偏于宣外与下达,宗气在心包中起到中转的作用,而肾气在下起到封藏的作用.四种气在体内升.降.散.收,共同维持着脏腑的生理功能. 
   气机在体内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不明白此点,张仲景的学术思想是很难学到的.

人体气机圆运动规律中医圆运动的精髓在于脏腑气机升降圆运动,是在《周易》圆道的启导下产生的。《周易》圆道体现着事物的循环往复和宏观世界的周期性循环。天道如此,人道岂能例外?人体脏腑气机升降运动是《周易》圆道的体现,反映了圆运动形式。这个圆运动是以脾胃居中,心肾分居上下,肝肺各居左右的圆道。该圆运动和《周易》文王(后天)八卦相吻,故心应离卦,肾应坎卦,肝应震卦,肺应兑卦。中医气机升降圆运动是脏腑气化的表现形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