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正在老去,建筑业未来怎么解决劳动力问题?

最近去看了很多工地,发现大部分工人还是第一代农民工为主,普遍在40岁以上,甚至有60岁以上的大爷,鲜有发现年轻人。

怀着一丝好奇心,我对农民工从业数量做了下简单的梳理。

国家统计局4月30日发布的《201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9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9亿人,比上年增加241万人。

农民工平均年龄为40.8岁,比上年提高0.6岁。

50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为24.6%,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近五年来占比逐年提高。

来源:国家统计局

看到这个数字是不是很吃惊?我国的农民工数量依旧如此庞大,达到2.9亿人之多,且40岁以上占比接近50%。

讲真,我是真的被震撼到了!

但仔细一想都能理解。

随着80、90后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建筑工地脏乱差的工作环境及高压工作强度对他们这一批人已再无吸引力。

即使给出的工资再高,更多的年轻人宁肯选择去送外卖也不愿投身工地,而且这个趋势将一直存在。

因此就不禁在想:若干年后,随着这一批农民工继续老去,未来的建筑行业劳动力应该如何解决?

换言之,从业者没那么多了,你又没办法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那么就只能提高行业工业化程度,降低劳动力需求了。

从我目前观察到的行业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

01

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建筑工业化”,毕竟什么BIM、装配式建筑这些概念已经听了很多年了,读书的时候就已经在开始畅想。

做建筑工业化意味着什么?

通俗的理解,就是要耗费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去做预制和装配式建筑,通过快拼快装的方式,改变传统单一的“现场施工”作业。

再通俗一点,就有点像肯德基标准化批量生产与传统中餐的差异……

理论上来说,建筑工业化可以做规模性扩展,可以更好地提高效率、管控质量、减少用工。

(工厂生产的预制构件)

不难看出,国家对这一方向是大力鼓励和支持的。

最新通过的《“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明确指出:

到2020年全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15%以上,其中重点推进地区达到20%以上,积极推进地区达到15%以上,鼓励推进地区达到10%以上。

目前核心城市土拍的竞买文件,基本都要求了一定的装配式建筑比例。

理论归理论,但几乎没有企业愿意去做。原因有很多;

首先建筑行业几千年的传统,一直依赖人工建造,观念上转变就是一大挑战;

二是前些年正值人口红利期,劳动力便宜;

三是早期中国学习苏联推进过工业化,种种原因并不成功;

四是推进工业化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做基础的研究,工业化生产的成本要远高于人工建造的成本,并不能显著提高企业利润;除了装配式工厂,各种建筑公司都比较抵触。

没人响应也在情理之中。因此大家都在说的装配式真正应用起来我预估还有至少五到十年。

02

除了建筑工业化,大家也一定会想到“新机械”。

比如建筑机器人,大家脑海中的建筑机器人可能是这样的:

新机械对于建筑行业的改变,不仅仅是降低人工成本,最重要的是能够实现标准化的高质量,这一点可以说是多年以来建筑行业的痛点。

国外已经有一些比较领先的建筑机器人了,但是国内在这块还比较薄弱,这也势必是行业的一个发展方向。

然而,从目前现实情况来看,新机械应用从全国视角也只是一些小设备的普及,对土建来说并不能显著降低劳动力数量。

现在的工业化水平已经不错了,难道泵送混凝土还能改成无人混凝土吗?模板还能自己贴到楼板下面吗?

如果说非要全机械,那么带来的投入是巨大的。

建筑业目前依然大量存在挂靠行为,实际上那些挂靠老板并不具备技术革新的实力,采用的大多还是一些成熟的施工方法。

资金占用已经比较高了,如果还要求挂靠老板降低人工含量,提高新型机械含量,现金流会出问题。

所以就算新设备推广,应用广泛的也是小型设备,这还需要长期的过程。

实际上,短期内并不具备机器代替人的可能性,也就不会减少多少劳动力需求。

因此,短期内我认为行业工业化程度并无法快速提升,随着愿意从事建筑行业的劳动力数量逐步减少,提升从业者工资水平可能是当下最现实可行的出路。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进一步提升,建筑行业乃至地产行业的利润率也会进一步收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