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二十七章之心得分享

第二十七  袭明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计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继续分享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二十七章之心得。

上一章老子提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但作为“万乘之主”的我们,却往往因为“以身轻天下”,而“失根”、“失君”。如何才能不失根本,本章老子告诉我们以守护本自圆满的清真之性为依归,就不会“失根”、“失君”。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计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本章一开头就出现五个“善”的排比,首先,这里的善不是善恶的善,而是善于的善。其次,这五个排比要表达都不是外在的人事,因为无论是圣人还是佛,是没办法行事不留痕迹,说话没有瑕疵的。因此,这五个善说的是关于心性的圆满清静。

“善行无辙迹”

(“辙迹”,本意是车行留下的痕迹,“辙迹”这里是比喻对本心本性的伤害。)

善于守护本心本性的人,其所有的“行”都是以不伤害本心本性为根本,顺自然本性而为,故而不会对圆满清静的本心本性造成伤害。

哪些叫“善行”呢?老子接着逐一告诉我们“善行”的表现形式:“善言”、“善计”、“善闭”、“善结”。

“善言无瑕谪”

(“言”,内心的声音。“瑕谪”,本意是指玉上的斑痕,这里是比喻对本心本性的伤害。)

我们的本心本性本自圆满清静,可当七情发动时,我们内心便有各种感受,各种反应,这些反应就是“言”。这个感受是好的、喜欢的;那个感受是不好的、不喜欢,有贪嗔好恶的捆绑,就是我们普通人的“言”,这样的“言”对本心本性有很大的伤害。而“善言”之人却没有好与不好,喜欢与不喜欢的“言”,他们只是时时处处不断内观觉照内心一气的清静实相,不让贪嗔好恶攀附于心中一气上,对本心本性也就没有伤害,因此老子说“善言无瑕谪”

“善计不用筹策”

(“计”,计算。“筹策”,用于计算的工具。)

善于守护本心本性的人,不需要人为造作、人为助长。

就像有的人喜欢用吐纳导引来抚平内心,用力的吸气,然后用力的呼气,以为这样就可以让内心安宁下来。其实不然,身中气的动荡起伏完全是因为心中有罣碍,罣碍不放下,任随如何吐纳导引都不能最终解决问题。因此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内观觉照,与动荡起伏之气和平共处,罣碍自然就放下了。因此老子说“善计不用筹策”。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闭”,关门。“关楗”,关门用的木闩。横的叫关,竖的叫楗。)

关门的目的是为了防御侵略者、偷盗者,对于我们的本心本性而言,侵略者、偷盗者便是我们的贪嗔好恶。要将贪嗔好恶拒之心门之外,不需要将我们的心门锁住,打开心门,只是静静的去感觉,去观照,当内心起伏动荡时,觉知那个动荡起伏的真相,侵略者也好偷盗者也罢,都会自然消失,因此老子说“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结”,固定。“绳约”,用绳子束缚,控制,比喻用各种方式来控制脑袋里的念头。)

有很多修行人以为修行就是什么念头都不能有,脑袋要空空的,什么都不能想,其实这是对修行的误会。修行不是什么都不能想,而是什么都可以想。感受产生想法,想法也会影响感受,只要保持对感受地观照,想法越多越有利于修行。所以老子说“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意思是说善于守护本心本性的人,不需要用各种方式来控制自己的念头,什么都不用做,只是静静地观照,觉察、体悟。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袭”,返,还归的意思。“明”,光明。)

因此圣人常常以“善行”来救人、救物,故没有不可救之人、物,这种救人、救物就叫“袭明”,即恢复本心本性的光明。

这段话在告诉我们什么呢?是在告诉我们“善行”也就是“善言”、“善计”、“善闭”、“善结”是可以恢复我们心性的光明的,也就是可以恢复我们圆满清静的本心本性。这里的“救”不是指救他人,而是救自己,佛说“佛不度人,惟人自度”就是这意思。人人都可以自度,所以没有可弃之人。

明朝大儒王阳明临去世之际,弟子问他还有什么话要说?王阳明微微笑了笑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说完便离开了人世。人的一辈子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就是恢复内心的光明。王阳明内心已经恢复光明,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没有遗憾,潇洒而去。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资”,助缘。)

所以善于守护本心本性的人是不善于守护本心本性的老师,不善于守护本心本性的人是善于守护本心本性的助缘。

有很多修行人当修到一定程度后就看不起比自己程度低的人,当然就更看不起不修行的人,其实他不知道,正是这种看不起便是自己修行的盲点,若能对此返观觉照,就会发现每一个人的存在都有其价值,这个世界本就没有上下尊卑之分,只有相互作用,相互成就。个人、社会乃至整个世界,都是在这种相互作用,相互成就中不断变化、发展。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不住老师之相,不住助缘之相,能离相即是“智”,但如果心中又存一个“智”的相,那便又是迷了,而且是大迷,这是修行中的微妙要旨。

住相,是对“师”或“资”有贪嗔分别的心,能拿掉攀附于心上的贪嗔分别就是离相。离相即得“智”,但又因此陷入对“智”的贪执中,则心又被贪嗔所捆绑,称之为“迷”。这是众多修行人最不容易觉察的盲点,所以老子说“是谓要妙”。

依乎本心本性来渡人渡己,不分别、不造作、不助力、不顽空,只要返观觉照,练习,练习,再练习,人人皆可成圣成佛。我们一道加油吧!

好了,本期分享就到这里,谢谢您的阅读!我们下期再见(张讲师的讲解请见次条)。

(0)

相关推荐

  • “善行者无辙迹”“是谓袭明”?是老子写错...

    "善行者无辙迹""是谓袭明"?是老子写错了,还是我们理解错了? "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不以梼筹策,善闭者无关键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约而不 ...

  •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

    原文: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 ...

  • 《道德经》通读 第二十七章(下)

    <道德经>通读   第二十七章(下) 善,是道对人的"作而不辞",道化生化育万物,不辞于万物,万物依不辞之道生生不息,这种不辞之道,即万物的"自性" ...

  •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

    这一章讲得似乎玄乎其玄,但事实上从更高的维度来看,的确如此. 先贴下原文: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 ...

  • 徐慎檀:《道德经》释义第二十七章

    大家好,现在是国学经典每天读的时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道德经的第27章. 下面我们一起把27章的原文读一下: 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暇适,善数者不用筹策,善闭者无关楗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 ...

  • 善行无辙迹 不贵其师 不爱其资 虽智大迷 第27章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謫: 善计,不用筹策: 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不善人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七章之心得分享

    第三十七章 无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大家好!今天与大家分享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二十九章之心得分享

    第二十九  自然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也.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呴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这段话的文字翻译是: 用有为的手段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二十八章之心得分享

    第二十八 常德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樸. 樸散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四十七章之心得分享

    第四十七章 天道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大家好!今天与大家分享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四十七章之心得. 本章的语义很简单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二十六章之心得分享

    第二十六  辎重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继续分享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二十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之心得

    第二十五  混成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二十三 同道章之心得分享

    第二十三 同道章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之心得分享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衿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大家好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二十一章之心得分享

    原文: 从道章第二十一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