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相如:中医的“小肠”

一、《黄帝内经》中的小肠

1 原 文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脾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素问·五藏生成篇第十》: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素问·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膀胱热移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麋。小肠热移于大肠,为虙瘕,为沉。

《素问·咳论篇第三十八》:

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

《素问·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

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灵枢·本输第二》:

胃出于厉兑……复下三里三寸为巨虚上廉,复下上廉三寸为巨虚下廉也,大肠属上,小肠属下,足阳明胃脉也,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

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第四》:

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当耳前热,若寒甚,若独肩上热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若脉陷者,此其候也,手太阳病也,取之巨虚下廉。

《灵枢·经脉第十》: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灵枢·肠胃第三十一》:

小肠后附脊,左环回周迭积,其注于回肠者,外附于脐上,回运环反,十六曲,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

《灵枢·胀论第三十五》:

咽喉、小肠者,传送也。

小肠胀者,少腹䐜胀,引腰而痛。

《灵枢·本脏第四十七》:

心合小肠,小肠者,脉其应。

心应脉。皮厚者脉厚,脉厚者小肠厚;皮薄者脉薄,脉薄者小肠薄。皮缓者脉缓,脉缓者小肠大而长;皮薄而脉冲小者,小肠小而短。诸阳经脉皆多纡屈者,小肠结。

2 《黄帝内经》中小肠的功能归纳

► 五腑的功能都和脾相关

即《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所谓:“脾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肖相如按:这就是脾的功能,小肠的功能也包括在脾的功能中了。

►► 五腑的功能都是传化物而不藏

即《素问·五藏生成篇第十》所谓:“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肖相如按:这是腑的共同功能,小肠的功能也与此相同。

►►► 大肠小肠皆属于胃

即《灵枢·本输第二》所谓:“胃出于厉兑……复下三里三寸为巨虚上廉,复下上廉三寸为巨虚下廉也,大肠属上,小肠属下,足阳明胃脉也,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

肖相如按:大肠和小肠的功能被包含在胃的功能中,即胃的受纳功能。

►►►► 小肠的具体功能为受盛化物

即《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所谓:“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这是对小肠具体功能的描述。

肖相如按:受盛,即接受从胃传下来的经过初步消化后的食物;化物,即对食物进一步的消化吸收。这个功能其实也包括在脾的功能之中。

受盛化物的功能障碍,表现的就是对食物的消化吸收障碍,如腹胀腹泻等,治疗上健脾即可,理论上并没有针对小肠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法。

➤ 合心应脉

即《灵枢·本脏第四十七》所谓:“心合小肠,小肠者,脉其应。”

肖相如按:心与小肠互为表里,应脉主要是心的关系,就是心主血脉。“小肠者,脉其应”,在生理上关系并不密切,病理上的影响也不明显,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也不大。

3 《黄帝内经》中小肠的病证归纳

► 膀胱热移于小肠

便秘、口疮。

肖相如按:便秘从阳明治,口疮应清心火,和小肠没有什么关系。

►► 小肠热移于大肠

腹中积块、痔疮。

肖相如按:腹中积块属于症瘕的范畴,治疗应该以活血行气散结为主,和小肠关系不密切;痔疮的发生主要为湿热、瘀血等,和小肠的关系也不大。

►►► 小肠咳

咳的同时矢气。

肖相如按:矢气,为脾虚,或气滞,在治咳的同时健脾行气就可以,与小肠的关系不密切。

►►►► 寒气客于小肠

腹泄腹痛。

肖相如按:治疗宜温中散寒、健脾止泻,与小肠关系不大。

➤ 热气留于小肠

肠中痛、唇焦口渴、腹痛便秘。

肖相如按:属于阳明腑实,可以用承气汤之类,和小肠的关系不密切。

➤► 小肠病

小腹痛,腰脊牵引睾丸而痛,有大小便窘急的感觉。
在其经脉循行部位出现耳前发热或发寒严重,或肩上热甚,或手小指次指之间发热,或络脉虚陷不起。

肖相如按:小腹、腰脊、睾丸痛、大小便窘急,病位在肝,根据寒热,或温肝散寒,行气止痛,或清利肝经湿热,和小肠的关系不大。
后面的经脉循行部位上的症状,可以考虑选用小肠经的穴位进行针刺,对药物治疗的指导意义不大。

➤►► 小肠经脉感受外邪所产生的病证

咽喉疼痛,下颊肿,头项难以转侧回顾,肩痛似被扯拔,臂痛似被折断。

肖相如按:意义同上。

➤►►► 小肠经脉功能障碍所生病证

耳聋、目黄、颊肿,颈、颊、肩、上臂、肘、下臂外后侧痛。

肖相如按:也主要是经脉循行部位上的症状,意义同上。

➤►►►► 小肠胀

少腹䐜胀,引腰而痛。

肖相如按:可以见于很多疾病,但从小肠治疗的少,因为针对小肠的治法方药也没有。

二、教材中关于小肠的内容

1 《中医基础理论》中小肠的功能

► 主受盛化物

小肠主受盛化物,指小肠接受盛纳食糜并对食糜作进一步消化的机能。
主要表现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小肠接受由胃腑下传的食糜而盛纳之,即受盛作用;二是食糜在小肠内必须停留一定时间,由脾气与小肠的共同作用对其进一步消化,化为精微和糟粕两部分,即化物作用。
小肠受盛化物机能失调,表现为腹胀、腹泻、便溏等。
肖相如按:腹胀、腹泻、便溏等,实为脾虚,治疗也是健脾止泻,没有从小肠治疗的方法。

►► 主泌别清浊

小肠主泌别清浊,指小肠对食糜作进一步消化,并将其分为清浊两部分的生理机能。
其中清者,即谷精和津液,由小肠吸收,经脾气转输至全身,灌溉四旁;浊者,即食物残渣和部分津液,在胃与小肠之气的作用下经阑门传送到大肠。
小肠泌别清浊的机能正常,则精微与糟粕各走其道而二便正常。若小肠泌别清浊的机能失常,清浊不分,就会出现便溏泄泻等症。

肖相如按:便溏泄泻,还是脾虚,治疗还是健脾。

►►► 小肠主液

小肠主液,指小肠在吸收谷精的同时,吸收了大量津液的生理机能。小肠吸收的津液与谷精合为水谷之精,由脾气转输到全身,其中部分津液经三焦下渗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如《类经·藏象类》说:“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此而渗于前,糟粕由此而归于后,脾气化而上升,小肠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

临床上,以“利小便所以实大便”的方法治疗泄泻,就是“小肠主液”理论的具体应用。

肖相如按:用“利小便所以实大便”的方法治疗泄泻,实际的作用部位在膀胱,不在小肠,《伤寒论》中用五苓散治疗霍乱就是其例。

注:以上内容除按语外,见于孙广仁、郑洪新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7月第3版《中医基础理论》第128页。

2 《中医诊断学》中小肠的病证

► 小肠实热证
指心火下移小肠,热迫膀胱,气化失司,以小便赤涩疼痛、心烦、舌疮及实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小便短赤、灼热涩痛,尿血,心烦口渴,口舌生疮,脐腹胀痛,舌红,苔黄,脉数。
证候分析:多因心经有热,下移小肠而成心火下移小肠,热迫膀胱,气化失司,故小便短赤、灼热涩痛;热伤血络,故尿血;邪热扰心,故心烦;火热伤津,故口渴;火热上炎舌窍,故口舌生疮;小肠气机失调,故脐腹胀痛;舌红苔黄,脉数,均为实热之征。
辨证要点:小便赤涩疼痛、心烦、舌疮与实热症状共见。
肖相如按:如果将证候表现中的“脐腹胀痛”、证候分析中的“心火下移小肠”去掉,并不影响治疗方法的确立。将这两者去掉以后,就和小肠毫无关系了。

(以上内容除按语外,见于李灿东、吴承玉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8月第3版《中医诊断学》第176页。)

3 《中医内科学》中的小肠病证

临证备要:

1. 小肠病虚证多偏于寒,与脾阳虚而寒从内生有关;实证多偏于热,邪热多由心经传来,故有“心移热于小肠”之说。

2. 大肠、小肠尚与肝、肾两脏有关。小肠位于脐腹,而小腹、前阴为肝经所布,所以肝寒而致的阴囊或睾丸肿大,以及在腹股沟处出现的“狐疝”等病证,习惯称为“小肠气痛”。

3. 大肠、小肠与心、肺在发生疾病的过程中,也能相互影响。如心火亢盛,小肠实热,症见心烦口渴,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尿道涩痛或尿血者,是心火下移于小肠所致。

► 小肠实热

心烦失眠,口舌生疮,小便灼热刺痛,或见尿血。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心导热。

例方:导赤散加减。本方清心通利,适用于心火下移,小肠实热的病证。

常用药:生地、山栀、竹叶、生甘草清心火;木通、通草、小蓟清小肠而导热下行。

尿血鲜红,可加茅根、蒲黄、藕节之类凉血止血;热甚伤津,可加天花粉、玉竹等清热生津。

肖相如按:证候的本质是心火亢盛,膀胱湿热,治疗方法是清泻心火、清利膀胱湿热,和小肠没有关系。

►► 小肠气滞

小腹疼痛如绞,腹胀肠鸣,得矢气稍舒,或疼痛连及睾丸、腰胯等处,坠重不舒,行走不便,或在胯腹部(腹股沟)有软的肿块突起,甚则一侧阴囊肿胀,或睾丸偏坠,形寒怯冷。舌苔白滑,脉沉弦。

治法:行气散结。

例方:天台乌药散加减。本方功能疏肝行气,散寒止痛,适用于肝气横逆,小肠气滞的病证。

常用药:乌药、木香辛香行气;良姜、肉桂、吴茱萸、茴香温脾暖肝散寒;青皮、枳实、槟榔疏肝理气,破结止痛;川楝子、延胡索理气活血;荔枝核、橘核疏调肝气,缓急止痛。

气郁日久化火,症见口苦咽干,苔黄,脉弦数者,可加黄芩、山栀。

肖相如按:从天台乌药散的功能就可以明确证候的性质,应为肝寒气滞证,治疗的是因此而导致的疼痛。将后面的“小肠气滞”去掉并不影响治疗。

(以上内容除按语外,见于吴勉华、王新月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7月第3版《中医诊断学》第55~57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