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美杉/ 作者时差少女 / 编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1.5 倍速+ 快进看剧已经成为了观众们的追剧常态,用原速追完的剧变得寥寥无几。用身边同事的话说:“自从世界上有了 2 倍速,我就再也无法忍受原速了。”这里要感谢那位发明倍速播放功能的人,让我们大大提升了追剧效率——一部总时长几十个小时的剧,一晚上就刷完了;从开头到大结局,一个通宵就搞定了,大大节省了时间成本。除了省时间,倍速看剧为何让人欲罢不能?除了电视剧本身节奏慢、剧情拖沓的原因,背后也存在一些心理原因,本期心理快报我们就来一一分析一下。人类注意力快被金鱼赶超了微软曾经开展过一项研究,发现现代人的专注时间(attention span)从 12 秒降低到了 8 秒,也就是说当我们投入一项活动(比如看剧),我们在 8 秒后就可能开始分心、被外界事物所干扰。然而,金鱼的注意力时间甚至有 9 秒!注意力集中能力的下降,可能来自于社交媒体的普及、短视频的流行,因为所有的信息都在碎片化,我们的大脑不得不同时处理多种信息来源。这种生活方式一方面能提高了我们多任务同时处理的能力,但另一方面,也会限制我们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因此,现代人追剧的时候,真的很难不分心啊。我曾经和室友尝试过原速看一部热播剧,看到大概开演 10 分钟后,我们纷纷被微博和微信的提醒转移了注意力,拿起了手机。但是通过倍速和快进,剧情的高潮部分更加集中,我们能够不断接受刺激,注意力就能够被不停地拉回来。因此这种倍速看剧的方式,能够帮助我们不间断地、不被打扰地刷完一整集的剧情。等不及想被“剧透”倍速观看电视剧不等于全程倍速——我们很多情况下只想要跳过那些 “不那么重要” 的内容,缩短到达下一个剧情高潮的时间,因为我们等不及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如果把了解下一步剧情高潮作为一个奖励,我们大脑需要在延迟满足(delayed gratification)和即时满足(immediate gratification)之间平衡——是慢慢等待剧情发展,还是牺牲一些剧情细节、直接过渡到大结局?你是否干过这样的事:明明知道会跳过中间的一些剧情,或者影响观看感受,但还是忍不住倍速、快进到了剧情结尾,因为想要马上知道结局。显然我们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了即时满足,也就是快速地满足我们想要知道下一步剧情的渴望。这种行为可能源自我们现在生活方式的改变——工作压力增大,工作时长增加。这种生活和工作方式可能造成一定的自我损耗(self-regulation depletion),也就是理智上知道这不是最好的观影方式(比如会牺牲一部分观感和剧情),但是按捺不住对结局的好奇,跟着心情走,加速了观看过程。为了社交,拼命补剧社交因素也会促进我们倍数看剧的习惯。如果这里有一部热播的剧,身边的同事朋友都在讨论,而你的时间有限,你会怎么做?“补剧”时,倍速看剧行为高频发生——“我今晚就回去补这个剧!明天就来找你们讨论”。倍速补剧能让我们短时间内赶上大家的话题。有研究也发现,与周围人讨论剧情、角色等社交目的,是刷剧的动力之一,当我们刷剧的时间不够时,倍速加快进能够帮助我们达到目标。除了社交目的,错失恐惧(Fear of Missing out; FOMO) 也促使我们加快倍速刷剧。错失恐惧是一种对可能错过社会上、生活中发生的趣事、新闻等重要信息的恐惧,从而使人产生焦虑、忧虑的心态。尤其是在社交媒体普及的时代,网络上的信息在飞速更新,可能半天没有上热搜,世界就变样了!因此在错失恐惧的推动下,我们会努力避免错失任何重要信息。回到看剧这件事上:大家的讨论看起来好有趣啊,我不想错过好剧,所以我要倍速刷剧,早日跟上大家的话题。倍速看剧会让大脑变聪明还是变笨?我们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对快速处理信息的能力要求更高了,那么在这样的生活方式下,我们大脑会发生改变吗?换句话说,倍速看剧是不是能让我们的大脑变得更聪明?有研究发现,通过训练和提高加工速度(processing speed),能够让大脑在灰质结构上和功能链接上产生变化。而习惯倍速看剧,也许是另一种形式上对于加工速度的训练,而且是全方位的:视觉,听觉,社会情绪认知......听上去,好像自己确实在变聪明!但习惯倍速刷剧也不一定会对大脑带来益处。有一项脑电研究发现,经常习惯性刷剧的人,在抑制功能(inhibition)相关的脑电活动,比不刷剧的人更低 。因此经常刷剧可能与抑制、自我控制能力低有关联。另外,倍速看剧是否提高大脑处理信息的效率,又是否会容易通过养成刷剧习惯、导致抑制能力下降…… 都是研究领域的开放性问题。 写在最后想想,刷剧本来就是为了开心,倍速操作,把开心密集起来好像就更开心了,这也是我们热衷于倍速的原因吧。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有节制的刷剧,不影响正常休息和工作,这才是身心健康的基础哦。- The End -参考资料(上下滑动查看):[1] https://time.com/3858309/attention-spans-goldfish/[2] https://www.aarp.org/health/brain-health/info-2017/mental-focus-smartphone-use.html[3] Shim, H., Lim, S., Jung, E. E., & Shin, E. (2018). I hate binge-watching but I can’t help doing it: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immediate gratification and need for cognition on binge-watching attitude-behavior relation. 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 35(7), 1971-1979.[4] Chan, K. W., & Wan, E. W. (2012). How can stressed employees deliver better customer service? The underlying self-regulation depletion mechanism. Journal of Marketing, 76(1), 119-137.[5] Rubenking, B., Bracken, C. C., Sandoval, J., & Rister, A. (2018). Defining new viewing behaviours: What makes and motivates TV binge-watch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Television, 9(1), 69-85.[6] Takeuchi, H., Taki, Y., Hashizume, H., Sassa, Y., Nagase, T., Nouchi, R., & Kawashima, R. (2011). Effects of training of processing speed on neural systems.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31(34), 12139-12148.[7] Dieterich, R., Wüllhorst, V., Berghäuser, J., Overmeyer, R., & Endrass, T. (2021). Electrocortical correlates of impaired motor inhibition and outcome processing are related in high binge‐watching. Psychophysiology, e13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