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31
下针时,侧面手臂,在骨头的后方,在骨头上方是小肠经,在骨头下方下针。肠关,就是把肠关掉。用来防止下利。少腹痛如肠绞痛,如果下三阴交、公孙、关元、中极后腹部还痛,就下肠关,当场止痛。
肝关,对称治疗,如右边痛,就下左边的肝关。肋间痛、肝病都可在对侧肝关下针。无所谓补泻,平补平泻。
心关是治心脏病的,无所谓虚实,都可在此下针。
7、支正穴与小海穴
支正穴在阳谷上五寸处,在手臂骨的外侧。 是小肠经的络穴。虚实都可以用,实则节弛肘废,手臂没有力气,泻之;虚则生疣,在皮肤表面上生了很多疣,都可用支正。
小海穴是小肠经的合穴,属土,是子穴,治实症。将手肘弯起来握拳,手肘处有两个骨头,将两个凸出来的骨头连成一条线,做成一个正三角形,这个三角形顶点的地方,就是小海。如果压一下小海,筋就麻了。
手部的针,一般用一寸半的针,但小海不用一寸半,用一寸的针就够了,很浅。
8、肩贞穴与臑腧
肩头凹进去的地方,是属于大肠经的肩髃穴,从肩腴穴往内走,走到内侧的骨头边,有个骨缝,称为臑腧。从臑腧往下走三寸,是肩贞穴,这些穴道知道就好。如果痛的地方正好就是臑腧、肩贞,是小肠经,痛三天,就下小海。三个月,就下后溪。
臑腧是手太阳、阳维脉、阳蹻脉的会穴。
9、天宗穴至秉风穴
肩胛骨的正中间,是天宗穴。在这扎针的时候,会碰到骨头,但不会碰到肺。天宗很少用,但要知道肩胛骨的痛,都属于小肠经。
肩膀上有个三角形肌肉,正上方最顶端的地方是肩井穴,肩井不能重击,但可以下针,不能太深,因为它是肺的上端,下太深会伤到肺造成肺气肿。
从肩井穴往后,直下三寸,是曲垣。从曲垣再旁开两寸,是秉风。中间差三寸是三焦经经过的地方。秉风和曲垣都很少用,知道就好。可以用来确定是哪一条经产生的痛。
10、肩外俞与肩中俞
肩外俞是从陶道外开四寸的距离。肩中俞是从大椎开二寸。
肩中俞,扎背针的时候,下针的方向是从身体内侧对身体外侧方向下针,呈八字形。斜刺的时候,如果是四寸,要从三寸的地方斜刺透到四寸,在四寸的地方就正好碰到穴道。要在穴道前一寸或半寸,看针的长短,大约是三十度角 ,下针斜刺到底下,刚好在两个肋骨中间,要刚好扎到穴道。只要是扎到穴道,穴道周围都可以看到一圈粉红色。
11、天窗、天容与颧髎穴
脖子大筋的内侧有个穴道叫人迎,从人迎横开三寸,就是天窗。天窗可以治疗喉咙的问题。
天容在耳朵的正下方。
一般的,头部的穴道,可以下针,但差不多下五分,下得很浅。下针的时候都要先用指甲切它,从指甲旁边下进去,这样就不会针到动脉血管。像脖子的甲状腺肿 ,脖子里面有肿瘤,硬块,天容通通可以治。
眼睛的后方有个凹谷叫做瞳子髎,也就是太阳穴。瞳子髎下三寸,就是颧髎,知道位置就好了,很少下针。颧髎偶尔会用到治上牙痛。
12、听宫穴(耳鸣耳脓中耳炎)
在耳朵前面有一个像山峰的东西,叫耳屏。耳屏前面有个骨缝,要张口才能找到。以这个骨缝为主,分上中下,上面叫耳门,中间是听宫,下面是听会。
耳门听宫听会,都是治疗耳朵化脓、发炎、耳鸣,通通可以下听宫。下针时,嘴巴要张开来,找个东西塞在嘴巴里面,针直接下去,下一寸,可以左右捻捻,平补平泻,插提,无所谓补泻,补泻都可以用,这三个穴道不要留针很久,大概是五分、十分钟就可以了。
一般的耳朵流脓,黄色的、腥臭味,这些都是实症,可以用泻的手法;还可以用喷剂,麝香矾石散,保持耳朵干燥,再下针止痛,很快就治好了。
耳门听宫听会三针都可以下,可以交换着用。所以只要有化脓,一定要保持干燥,炎症就不会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