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母补泻法

针刺补泻法之一。将井、荥、输、经、合五输穴按五行相生次序,分属木、火、土、金、水,又依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据病情的虚实,用补母或泻子的取穴方法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概念

将井、荥、输、经、合五输穴按五行相生次序,分属木、火、土、金、水,又依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据病情的虚实,用补母或泻子的取穴方法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解读

子母补泻法出自《难经·六十九难》:“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当先补之,然后泻之。”这是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结合脏腑经络的五行属性提出的临床治疗法则。具体说来,即某脏(经)虚证可用补其母脏(经)的方法治疗,某脏(经)实证则可用泻其子脏(经)的方法来治疗。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能调节阴阳盛衰,恢复五行生克制化的正常状态,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

在针灸临床上,子母补泻法主要用以指导配穴处方,在此基础上又结合五输穴的气血流注和经脉往来顺逆,采用各种补泻手法。《难经·七十九难》云:“迎而夺之,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补其母也。”即是其例。因此汪机《针灸问对》将本法称为“子母迎随”,又有称本法为“十二经补母泻子迎随补泻法”者。

子母补泻法,《难经》以本经五输穴补母泻子为主,元明后世各家则主张尚可取其他经脉五输穴进行补泻治疗。如窦汉卿《针经指南》认为:“补母泻子法,非只刺一经而已。”汪机《针灸问对》则以《难经·五十难》虚邪、实邪、微邪、贼邪、正邪立论,提出子母补泻当随证而取穴,只有在本经自病时才取本经穴,否则宜取有关经穴进行补母泻子。杨继洲《针灸大成》更认为子母补泻法在治疗脏腑病时,除取穴当依五行生克关系取用本经或他经穴位之外,还必须注重针刺补泻的应用。

中医应用

一、方法

1、本经五输穴子母补泻法

在本经自病时,宜选取本经五输穴,并根据其五行属性来进行针刺补泻。《难经·六十四难》以阴阳相配、刚柔相济立论,使五输穴与五行属性相配,经后世逐步充实即成为五输穴理论的重要内容。

按照补母泻子法则取穴:若肺经气虚,本经自病时当取手太阴肺之输穴太渊,用针刺补法。太渊穴属土,土为金之母,补土即所以生金,故补太渊即“虚则补其母”。相反,若肺经气实,本经自病时当取手太阴肺之合穴尺泽,用针刺泻法。尺泽穴属水,水为金之子,泻水即所以泻金,故泻尺泽即“实则泻其子”的治疗方法。又如心经气虚,本经自病时当取手少阴心经的少冲穴(井木),用针刺补法。木为火之母,补木则可以生火,是虚则补其母的治法。心经气实,本经自病时当取手少阴心经的神门穴(输土),用针刺泻法。上为火之子,泻土则可以泻火,是实则泻其子的方法。

在《难经·七十九难》中,以手少阴无输,用手厥阴(心主)的输穴代之,进行子母补泻。心经虚证,可取手厥阴心包之井穴中冲以补,是谓“随而济之”;心经实证,可取手厥阴心包之输穴大陵以泻,是谓“迎而夺之”。实际上这是根据心与心包的关系采取的配穴补泻,仍应属于本经五输穴子母补泻的范畴。

2、异经五输穴子母补泻法

以十二经脉所属脏腑的五行属性为据,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理论,选取他经的五输穴进行子母补泻的方法。如肺经气虚,按“虚则补其母”的治疗原则,土为金之母,当取足太阴脾之输穴太白(土经土穴),用针刺补法,补土即所以生金;肺经气实,按“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水为金之子,当取足少阴肾之合穴阴谷(水经水穴),用针刺泻法,泻水即所以泻金。再如大肠经气虚,可取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足三里(土经土穴),用针刺补法;大肠经气实,可取足太阳膀胱经的荥穴通谷(水经水穴),用针刺泻法。依次类推,可用于五脏六腑与十二经病症。

3、泻南补北法

根据《难经·七十五难》所载“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的理论,在虚实相兼、病证复杂的情况下,可同时取二经的五输穴和有关穴位,分别予以针刺补泻。一般用于五脏病证,如肝实肺虚、心实肾虚等,为两脏同病、一虚一实而设。

如木火刑金、肝实肺虚的咳血,可取足少阴肾之经穴复溜(金穴)或合穴阴谷(水穴)以补,即所谓“补北方”之法;取手少阴心之少府(荥火),或少冲(井水)以泻,即所谓“泻南方”之法。在这组处方中,体现了五行生克乘侮变化的道理。肝木过旺,反侮肺金而为病,致成肝实肺虚的证候。取穴补肾水(补北),水为金之子,肾水生则助其母,上润肺金,故肺气充实,不为肝木所侮;取穴泻心火(泻南),木为火之母,心火降则子盗母气,故肝木得平。

4、井穴补泻法

汪机《针灸问对》根据《难经·七十三难》所述,提出在针刺补泻时可取荥穴代井穴以泻,取合穴代井穴以补,是为变通的配穴补泻法。如足少阴肾之井穴涌泉,施泻法时可用然谷(荥穴)代替,施补法时可用阴谷(合穴)代替。又如足厥阴肝之井穴大敦,施泻法时可用行间(荥穴)代替,施补法时可用曲泉(合穴)代替,等等。

二、临床应用

子母补泻法主要用于脏腑经络虚实病证,有补虚或泻实的作用。目前临床上多结合徐疾、捻转、提插补泻手法来施术。

对于本经自病者,常选用本经五输穴补母泻子法,如皇甫谧《黄帝针灸甲乙经·五脏传病发寒热》所载“唾血时寒时热”,取鱼际(荥穴)以泻、尺泽(合水)以补,即是其例。泻火则金不受贼,补水则火有所制,而肺金自平、诸症得痊。

对于病证复杂、虚实互见者,则可选用他经五输穴补母泻子法和泻南补北法,选取相应经脉,在一经或两经上先后针刺补泻。

三、注意事项

1、补母泻实的治疗方案,并不是绝对的,具体应用不必拘泥于此。如徐大椿《难经经释》云:“按《内经》补泻之法,或取本经,或杂取他经,或先泻后补,或先补后泻,或专补不泻,或专泻不补,或取一经,或取三四经,其说俱在,不可胜举。则补母泻子之法亦其中一端,若竟以为补泻之道尽如此,则不然也。”

2、取穴配方的原则,首先应以病证性质及穴位主治范围为前提,然后结合五输穴五行特性,用子母补泻法为妥。如杨继洲《针灸大成》卷八所载“唾血振寒”之治,取用太溪、足三里、列缺、太渊,即是其例。其中,太渊为手太阴肺经母穴(输土),配足阳明胃经母经母穴足三里,以补土生金;列缺为手太阴肺经络穴,太溪为足少阴肾经原穴,同用以清热养阴。值得指出的是,此方没有取用足太阴脾经太白穴,而取足三里,这就考虑到穴位主治与病证的关系,而不为五行生克所拘。

(0)

相关推荐

  • 单玉堂:针灸配穴二十五法则之按照五行相生规律配穴

    专家简介 单玉堂(1902-1983),我国现代著名针灸学家,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元老.学院研究子午流注第一人.1956年12月奉命调入北京中医学院,任针灸教研组副组长,参与组建针灸教研组 ...

  • 【针灸的补泻手法】

    [针灸的补泻法] 针灸在临床上是有补法和泻法的.先说针,针根据进针部位的快慢轻重等是有很多补法和泻法的.比如说最常见的有捻转补泻.如果捻转的速度很快,捻转的幅度特别大,这种的手法特别强,我们认为是泻法 ...

  • 《补泻之意》

    经文里,帝曰:"余闻补泻,未得其意."其意思是,黄帝问岐伯:针刺有补法和泻法两种,我不懂得它们的意义,您能说说它们间的区别吗? 对于针刺时的泻法,岐伯曰:"泻必用方,方者 ...

  • 针灸治疗作用

    一.疏通经络 人体经络"内属于脏,外于",遍布体内,纵横交织,有序人,沟通开阖表里,联系上下,构成了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经络功能正常时,气血运行通畅脏器官 ...

  • 扁鹊81难经译文注解:第七十五难 肝实肺虚与补泻火

    第七十五难 肝实肺虚与补泻火 [原文]       难曰:经言东方实,西方虛;泻南方,补北方,何谓也?       然:金木水火土,当更相平.东方木也,西方金也,木欲实,金当平之;火欲实,水当平之;土 ...

  • 三焦经属性转换子母补泻

    一.依古法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的原则,取穴治疗. 二.如遇井穴,则泻井当泻荥,补井当补合. 三.心包经及三焦经属相火.子母穴须按下述法则灵活运用. 1.三焦经:九月二十日至次年三月二十一日属火,子实 ...

  • 针灸必背歌赋之十二经子母补泻歌

    选自<绘图针灸易学>,清代李学川著.本歌以十二经五输穴与五行相配合,结合本经的五行属性,根据五行相生的规律,按'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原则选穴配方.这是特定穴的一种应用方法,临床仍在使 ...

  • 中医针灸必看,子母补泻取穴表

    2020-02-18 16:18 来源:好大夫教育  5200人子母补泻是针刺补泻法之一.将井.荥.输.经.合五输穴按五行相生次序,分属木.火.土.金.水,又依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据病情的虚实,用 ...

  • 针灸补泻知要 附:程莘农院士谈基本补泻法

    这是杏林观书的第24篇原创文章 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张孝祥 在针刺手法中,"补"与"泻"是临床取效的重要作用部分.对于这个问题,从古至今,众说纷 ...

  • 针灸三才补泻法,古典针灸必学

    针灸三才补泻法,古典针灸必学

  • 王伟谈针灸补泻法

    王伟谈针灸补泻法

  • 补泻手法--己丑.《人纪》针灸篇19.【呼吸补泻法:鼻吸针慢提为补,鼻吐针慢按为泻】

    17 - 呼吸补泻法:鼻吸针慢提为补,鼻吐针慢按为泻 平常在做扎针补泻时,使用最多的.最强的是呼吸补泻.倪师这介绍了很多的扎针手法,比较重要的补泻要知道. 呼吸补泻法,使用在肉比较多的地方.所有脏腑对 ...

  • 针灸入门268-纳支补泻法

    先讲几句题外话,为什么要学习各种针刺手法呢?治病就像打仗,我们跟疾病之间进行的战争.针刺.艾灸都是我们的战斗手段,而不同的针刺手法,就相当于不同的武器,各种武器的杀伤力是不同的,遇到成建制.大军团的敌 ...

  • 徐疾补泻法,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专家简介 郭宗仁,1941年生于天津市,1962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现任天津中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针灸学教研室主任.郭宗仁教授从事中医.针灸临床.教学.科研近四十载,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