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之小寒
黄帝纪年四千七百一十五年
戊戌岁乙丑月壬寅日
古人把二十四节气分成了十二个月,每个月包含两个节气,初气为”节“,中气为”气“,为什么要这么分呢?因为“节“的时段是地气上升为天气的时段,”气“的时段是天气下降为地气的时段。天气作用时段物候表现得还不是很明显,而地气作用的时段物候就开始变得明显了。小寒是戊戌岁乙丑月的开始,是”节“,也是地气上升为天气的时段。
星象
小寒季节,北斗斗柄指向十二次玄枵。《左传·襄公二十八年》:“玄枵,虚中也。”《史记·律书》记载广莫风向东到达虚宿 。
玄枵,亦作“玄嚣”。传说中嫘祖之子、帝喾之祖父。《史记·五帝本纪》:“﹝嫘祖﹞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孔子家语·五帝德》:“宰我曰:'请问帝嚳?’孔子曰:'玄枵之孙,乔极之子,曰高辛。’”
戊戌岁小寒星象
拂晓时刻角宿在南中天
黄昏时分壁宿在南中天
太阳在斗宿
月亮在箕宿
木星在尾宿
火星在壁宿
土星在斗宿
金星在房宿
水星在箕宿
律吕
在律与大吕对应。《汉书·律历志》云:吕以旅阳宣气。意思是说“吕”是帮助表达阳气的。大吕为六阴吕中第四吕。
物候
小寒,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
初候,鴈北乡【去声】。乡,向、导之义。二阳之候,鴈将避热而回。今则乡北飞之,至立春後皆归矣。禽鸟得气之先,故也。一岁之气,雁凡四候。如十二月雁北乡者,乃大雁,雁之父母也。正月侯雁北者,乃小雁,雁之子也。盖先行者其大,随后者其小也。此说出晋干宝,宋人述之以为的论。
二候,鹊始巢。喜鹊也。鹊巢之门每向太岁。冬至,天元之始,至後二阳已得来年之节气,鹊遂可为巢,知所向也。
三候,雉雊【音姤】。雉,文明之禽,阳鸟也。雊,雌雄之同鸣也,感于阳而後有声。
[宋]马远寒江独钓图
历法
古代风俗(月令)
季冬之月,日在婺女,昏娄中,旦氐中。其日壬癸,其帝颛顼,其神玄冥,其虫介,其音羽,律中大吕,其数六,其味咸,其臭朽,其祀行,祭先肾。
雁北乡,鹊始巢,雉雊鸡乳。
天子居玄堂右个,乘玄骆,驾铁骊,载玄旗,衣黑衣,服玄玉,食黍与彘,其器宏以弇。命有司大傩,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
征鸟厉疾,乃毕行山川之祀,及帝之大臣、天地之神祇。
是月也,命渔师始渔,天子亲往,乃尝鱼,先荐寝庙。冰方盛,水泽复,命取冰。
冰已入,令告民出五种。命司农计耦耕事,修耒耜,具田器。命乐师大合吹而罢。乃命四监收秩薪柴,以供寝庙及百祀之薪燎。
【释文】季冬之月,太阳的位置在婺女宿,黄昏时刻,娄宿出现在南方中天,拂晓时刻,氐宿出现在南方中天。季冬于天干属壬癸,它的主宰之帝是颛顼,佐帝之神是玄冥,应时的动物是龟鳖之类的甲族,相配的声音是羽音,音律与大吕相应。
这个月的数字是六,味道是咸味,气味是朽味,要举行的祭祀是行祭,祭祀时祭品以肾脏为尊。
这个月,大雁将要北来,喜鹊开始搭窝,山鸡鸣叫,家鸡孵卵。
天子住在北向明堂的右侧室,乘坐黑色的车,车前驾着黑色的马,车上插着黑色的绘有龙纹的旗帜,天子穿着黑色的衣服,佩戴着黑色的饰玉,吃的食物是黍米和猪肉,使用的器物宏大而口敛。
这个月,天子命令主管官吏大规模举行傩祭,四方城门都割裂牺牲,并制作土牛,以此送阴冬之气。
这个月,群鸟飞得高而且快。要举行对山川之神的祭祀以及对有功于民的先世公卿大臣、天地神祗的祭祀。
这个月,命令负责捕鱼的官吏开始捕鱼。天子亲自前往观看。于是品尝刚捕到的鲜鱼,品尝之前,要先进献给祖庙。这时候,冰冻得正结实,积水的池泽层层冻结。于是命令凿取冰块。
冰块藏入冰窖之后,命令有司告诉百姓从谷仓中拿出五谷,选择种子。命令负责农业的官吏,谋划耕作的事情,修缮犁铧,准备耕田的农具。命令乐官举行吹奏乐的大合奏,结束一年的训练。命令王畿内的郡县大夫收缴按常规应该交纳的木柴,来供给祖庙及各种祭祀举行燔燎之用。
现代民俗
冬至后十五日,斗柄指向十二次玄枵为小寒。此时天气渐寒,却尚未大冷,因此叫作小寒。
民间有很多根据小寒期间气温、雨雪等状况预测未来气候及收成等谚语,如“小寒不寒,清明泥潭””小寒雨蒙蒙,雨水惊蛰冻死秧”。此时是一年中雨水最少的时段,适时的雨雪对作物的保墒冬灌极为重要,天寒地冻的北方靠天降雪,有了“三白”瑞雪,即丰收有望,南方地区则要及时引水冬灌。
小寒时节也是冬季进补好时机。民间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之说。各地进补食物不同,但都以暖胃、热身等御寒物为主。广州有小寒日吃糯米饭的传统习俗,还要把炒熟的腊肉、腊肠和花生米等拌在饭里吃。南京人小寒日则吃“菜饭”,即将青菜、肉和饭一起煮熟吃,有用矮脚黄青菜和咸肉片、香肠片或板鸭丁,加生姜粒与糯米一起煮食的。时值寒冬腊月,年终岁尾,农闲中的人们忙着御寒进补,忙着迎春节备年货,“小寒大寒,杀猪过年”。至此,人们开始进入忙年、享受年的状态。
四时
《黄帝内经·六元正纪论》曰:终之气,地气正,湿令行,阴凝太虚,埃昏郊野,民乃惨凄,寒风以至,反者孕乃死。
【释文】在泉之气临于终气,故地气正而湿令行。阴凝太虚者,太阴之气运于上也。埃昏郊野者,湿土之化布于下也。民乃惨凄者,阴湿之气行于中也。《易》曰:“至哉坤元!万物滋生。”土主化育倮虫,而人为倮虫之长,如寒风以至,是土为风木反胜,故主胎孕不成。此谓非时之邪,而胜主时之气,与《至真要论》之“湿司于地,热反胜之”大义相同。张玉师曰:“太阳终三之气,而雨乃降,是司天寒水之降于下也。太阴主终之气,而阴凝太虚,是在泉湿气之布于上也。上下之气,互相交感者也。故曰:'岁半之前,天气主之;岁半之后,地气主之;上下交互,气交主之,岁纪毕矣。'当知司天之气,始于下而主于上,在泉之气始于上而主于下,上者下行,下者上行,又非上者上而下者下也。“
文章编辑 无心
关注本源书苑公众号
已不属于本源勿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