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娘家(中)

曾听母亲讲述过,早在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贫瘠的黄土地,干枯稀薄的庄稼,再加上黑压压的蝗虫连年的糟蹋,民不聊生的惨状,使得度日如年的山里人也只能忍饥挨饿,仰天长叹……

此间,母亲仍给我讲起过,曾于三八年的秋后,为了保住二弟(俺二舅)的命,早已饿得前心贴后心的娘,(俺姥姥)强忍着饥肠咕噜头晕眼黑的痛楚,步态不稳东倒西歪缓缓走出院落。她心思着,要前往村东那片山坡去寻找一下,那怕是一丁点可以充饥的东西,也好来挽救一下已经被饿得奄奄一息的小儿子。待爬到半山腰,穿越葛针丛,几多张望,几多失落,那一片片早已被饥饿的村民多次采挖过的荒山坡,哪还有一点点可以吃的东西呀!

满目的荒凉,锥心的难过,就在她倍感绝望的当口,一片结满荆籽的荆条儿,竟意外呈现在她的眼前。于是,急切求生的念想,望眼欲穿的期盼,那一下紧似一下不禁“咚咚”狂跳的心腔,她便跌跌撞撞瘫坐在了荆柯旁,伸手捋一把那长满毛刺的荆籽,顺势塞进嘴里狠劲地来回嚼着,小心翼翼捏着既散又干的荆籽沫,想去喂给小儿子……可是,只有两、三个月大的小娇儿,又怎能咽下干硬刺喉的那东西,眼巴巴瞅着怀里的小儿子,被噎得由黄转青的“毛猴”脸儿,害怕将会失去他的万般揪心,她顿觉眼前一黑,便失去了知觉……

随着日头缓缓的移动,在她迷迷糊糊慢慢醒过神来的当口,那仰卧在怀里的小儿子竟又奇迹般的眨巴了几下,因饥饿而显得愈发无神的小眼睛。为此,出于母爱的本能,既欣喜又心酸的阵阵痉挛,她忙又四处张望着,寻找着……

许是她一片苦心惊动了上苍,许是怀里的小儿子本不该命绝,就在她爬涉山坡回眸的转瞬间,那长在乱石之中的一棵桃树,竟还挂着一个早已熟透了的野桃子。惊喜不已的她忙将小儿子来放在了草丛中,飞似的攀上了树身,使尽力气才把那颗已显得干瘪的野桃子给摇晃下来。未等在树底下站稳脚跟,她急忙奔过去捡起尚有点水份的那颗野桃子,即在那一刻,欣喜不已的她不禁长长舒出了一口气。的确,她本能的感觉到小儿子有救了,再也不会离她而去了!

就这样,她再次满眼噙泪喜泣不止忙又奔回原地儿,一点又一点慢慢咀嚼着,去给喂着仍存有一点点生息的小娇儿。

这说来也奇怪,待把这颗野桃子慢慢的喂罢之余,生命力极强的小儿子竟冲她咧嘴那么一笑。接下来,只瞧他又努了几下小嘴儿,随后,便又缓缓进入了似曾带有几分甜蜜蜜的梦乡。

精神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宽慰,心里涌动着重新燃起的希望。她忙又抱着小儿子再次挪回那片荆条旁,一边不断嘴嚼着,一边挨个捋着粒粒带有毛刺的荆籽,她要把能够维持一下生命的那些荆籽带回家去,也好让家里的公、婆和那双儿女还有生病在炕的丈夫充些饥饿。

更何况,当时正处于兵荒马乱,为了保住性命,年幼的娘亲也曾被俺姥爷连背带抱一起将她和裹着小脚的奶奶,一同隐蔽在村东的小石岩,忙又顺手匆匆拽些杂草把洞口堵上。从大清早,一直待到太阳落山,不晓得祖孙俩已趁天黑摸回家的姥爷,再次来到洞口招呼她们祖孙俩,情急之下,又攀爬着悬崖边缓缓下到洞里,却仍不见半个人影儿。本以为祖孙二人在爬出洞口时,已不慎跌落悬崖的心痛,他竟对着漆黑一片深不见底的沟谷,一边按捺不住痛哭流涕,一边撕心裂肺直冲谷底连连哭喊着……幸好,同样从旁处赶到附近寻找家人的一位邻居,匆匆和姥爷打着招呼告他说,曾于另一条山道儿,刚巧碰见正往家里走着的祖孙俩。

曾几何时,依旧为了逃命,那三天、两头的东躲西藏,年纪十来岁的娘亲时刻牢记俺姥姥的叮嘱,每每外逃一边领着只有八岁的大弟弟,总还要背着家里唯一最贵重的那卷不足丈把来长的白粗布,拥挤在慌乱的人群中高一脚、低一脚,去躲藏在村西的石岩里,而当他们透过石缝瞅见一个个端着明晃晃的刺刀,顺着附近的山坡仍四下寻摸的日本鬼子,早已心惊胆颤一块躲在岩洞里的老老少少,仅本能的手挽手紧紧攥在一起。而那位和娘亲的年纪不相上下,同样长得白净细腻俊丢丢的邻家小女孩,因为老担心跑散了的爹娘,仅见她蹲坐在原地儿,双手合掌连连小声的祷告:“啊,老天爷,保佑保佑俺爹娘,不当了,不当了……”如此这般,倒让给自己的爷爷、奶奶、爹娘和二弟同样跑散的娘亲,也不免更加难过只能紧紧搂抱着跟前的大弟弟。

特别在那战乱不断灾荒连连生存极为困苦的年代,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常常把能够吃的榆树皮以及棉花壳子、棒子毂辘、柿子娄、橡子粒先后由石碾子硌碎碾烂,再通过粗、细纱箩反复筛过,方能掺和少的可怜的棒子面、谷糠面、高粱面蒸煮些所谓的“菜团子”。

除此之外,人们便掐着手指只盼着春天能够早一点到来。若到那时节,就可以挖些能够充饥的一些野菜。诸如;苗苗菜、杏仁菜、花云菜、刺儿菜、一叶一、牤牛草、蒲公英等。同样,也包括多种树木的树叶子。诸如;杏叶、榆叶、槐叶、杨叶、椿叶、桑叶、檀叶,一旦拥有了那些个东西,同样可以掺和些少量的谷子面及其它蒸煮些窝头和锅饼子。

尽管如此,就连那些东西也难以自给的多户人家,迫于生存而不得不背井离乡拖儿带女走山西、到河南。此间,同其他几户人家一样,为了不远离自己的故土,面对别无出路的选择,姥爷、姥姥只好领着三个年幼的孩子一起搬迁到距离村落七、八里地开外的荒山野岭,(西坪上)先后开垦着能够养家糊口的山坡地……之后的一两年间,全家老小勒紧裤腰带苦挣苦做,才使生计稍稍有些好。

可是,单冲那二三十里地开外,且常年盘踞在丘陵地带的小日本愈发惨无人寰,先后对于四周的老百姓所施行的烧光、抢光、杀光所谓的“三光”,和诸多无法忍受的种种暴行,那早已义愤填胸摩拳擦掌的老少爷们(渐凹村),除了部分血气方刚的青年汉子远走他乡投奔八路军,仍留守在家里边照顾一家老小,边自发组织起来的中青年基干民兵,纷纷跟随着有勇有谋胆略过人的骨干分子,常常神出鬼没与小日本四下周旋着、较量着……(一直到抗日胜利的那一刻,配合八路军端掉鬼子炮楼的那场战斗中,不怕地面鬼子的刀枪和大炮,更不惧空中敌机一次次狂轰乱炸,为抗击日寇侵犯的太行民众,真可谓,也同样立下了汗马功劳!)

而与此同时,常常饱受着连年扫荡,耳闻目睹禽兽不如的小日本掠夺成性杀人不眨眼的桩桩恶行,那满腔愤恨人到中年的姥爷,除了将照顾年迈的父母,大多功夫常常和一拨人昼夜轮流去到村子四周的山头、路口站岗放哨。在村里先后下达了全力支援八路军,一定要消灭盘踞在(刘石岗村)和其他据点的鬼子,那生性憨厚为人耿直的姥爷,首批参加了救治伤员的担架队。

同样怀揣着对日本鬼子的刻骨仇恨,那目不识丁样样不甘落后依旧裹着小脚的姥姥,她也随时参加了由乡里组建的妇救会,在积极响应拥护八路军倾力支援八路吃、穿、戴的拥军行动中,除了拧着小脚翻山越岭和妇救会的其她姐妹碰头之余,那从不言声苦累的她一边照看着年幼的小儿子和二老公婆,一边带领着村里的妇女们起五更、熬半夜,紧着为八路军赶做着一双双布鞋。

出于此番情形,那远在七、八里地开外,且无人照看着的各类庄稼,很自然的便落在了年岁不大的娘亲和大舅姐弟俩的身上。每隔几天,时常由姥姥领着几岁的二舅往返于山崖陡峭的坡道儿,专门前去给看护庄稼的姐弟俩送些小米和部分干粮。

而对于常年吃、睡在此的娘亲来说,除了平日姐弟俩直呆呆的瞅着,那距离东面的天空不断给苍蝇似的“嗡、嗡”的来回盘旋着鬼子的多架飞机,和不断传来那“咕咚、咕咚”的大炮声,那年岁毕竟不大的她除了害怕家里的爷爷、奶奶、爹娘和二弟有啥不测,也只能备受着空旷的沟谷,满目的野岭,稀少的人烟,不断闻听那狼群所发出忒吓人的“嗷、嗷”声,大都在每天的前半晌,她总领上手提蝈蝈篓的大舅,挨着自家的地块转悠(是姥爷特意用葛档尖编制的),而每到后半晌,因害怕遇见狼群或其它的野兽,她便时刻遵从着姥爷、姥姥的叮咛,早早领着大弟弟返回山窝铺,特小心的将那扇由木棍捆绑成的篱笆门,总来给顶得死死的。

有时候,实在憋屈闷得慌,那十二、三岁,早已学会纺棉花的她便起身离开纺车,顺手忙又拿起那副线拐子,再不,换做缠纬线的缚尖领着大弟弟去坐在窝铺外面的石头上,一边瞅着渐渐西下的日头,一边不断给弟弟念叨着,早已从母亲那儿,学来的一首首丝儿:

洋洋盘,摘花来。

花哎?买了。

钱哎?割了肉了。

肉哎?猫衔了。

猫哎?上了树了。

树哎?河冲走了。

河哎?老牛喝干了。

老牛哎?老牛下地犁地去了。

地哎?麻雀给贪了。

麻雀呐?飞了。

要不,就和舅舅念叨着刚从母亲那学来的新丝儿:

柏柏灵枝、响铃铛,

俺娘把俺卖到豆秸庄。

柺小磨、使得慌,

豆腐边,不叫尝。

西瓜皮,熬菜汤。

娘来了,先尝尝,

看看小儿过的是啥时光。

再不,也常在大舅百听不厌的催促下,亮开她含羞带涩的嗓音一遍遍地唱着:

今明儿天大亮,

哥哥你快起床。

且听那街门外,

人们都闹嚷嚷。

村里送你去参军,

惊动了众老乡。

感谢众乡亲,

一片好心肠。

替俺照顾爹和娘,

待日后好报偿。

为了多杀鬼子兵,

俺这就上战场……

(因为年代久远,很多拥军和土改时候的歌曲,以及上百首姥姥曾口授过的丝儿,年迈的母亲大都已忘得一干二净。)

和全国形势一样,伴随着抗击日寇的节节胜利,由区、县、乡所组成的土改工作组,也先后逐乡逐村落实着相关的新政策。

曾和村儿里其他几户人家闺女一样。那年纪十六、七岁的母亲使用不同颜色的丝线,分别于宽大的袖口、盘着纽扣的大襟边、四周的下摆、一寸多宽的小圆领,还有那肥肥大大的裤口下摆,几双红、绿、蓝颜色不同的新鞋子,挨个绷花绣鱼儿,先后使尽心劲显示着彼此所学到的一手好针线。至于其他的陪嫁,只是由娘家赔上两双粗布铺盖和两副枕头,且同样用丝线缝制的几样小物件。竟破天荒的趁着天色未亮,仅在本家的几位大爷、大叔的相送下,由自儿个匆匆移步嫁娶到了同属本村的婆家。

(皆上面一再号召,为了破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一些封建陋习,任何人家的闺女出嫁或迎娶新人,都不得再使用轿子。因自家有着一顶轿子,以往曾有多少人家使用过,但等到自家的闺女出嫁时,却不能让男方来抬着那顶花轿风风光光将闺女嫁娶过去。单为了这件事,那思想一时转不过弯的姥爷,曾经大病一场。)

不管怎么样,打心眼里愈发拥护新社会,更加感恩于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姥姥,一边伺候和宽解着不善言谈的姥爷,一边和已经作为亲家的亲家母积极主动连连鼓励着,那长的恰似花骨朵般的娘亲和其她的一拨大姑娘、小媳妇,纷纷穿红挂绿系着鲜艳的红彩带,即在由一拨中青年汉子轮响了大鼓、拍响大铙小铙、敲响铜锣以及小巧玲珑的堂堂锣,那如同彩蝶翩翩舞动着的彼此,便于较为宽敞的街巷里尽显欢畅扭起了一段段秧歌,并且,先后来纷纷念唱着:

毛主席来了做报告

天下大事对咱晓

号召咱打倒蒋介石

他不打鬼子往南跑

造害老百姓苦连天

苦连天……

谁把贫雇剥削干

地主富农老封建

分土地  反封建

贫雇站在最前面

平分土地多么好

多么好……

再不,边打着快板边念着顺口溜:

嗯、嗯

同志们

恁都四下站

咱把那吃嘴的老婆说一遍

清早起

又搽粉,又描眉

就是不把那大门儿迈

大前晌

那人人都在地里忙

唯独她

围着锅台绕三圈

油饼拽面作得香

那后半晌

老的少的未回家

唯有她

打着饱嗝光着腚

懒老婆一个钻被窝……

仍为了继续鼓励其她的妇女们能够主动走出家门积极地参加劳动,依旧靠着死记硬背的她们纷纷演说着:

学习梦相银

生产多劳动

你看她

一个妇女顶俩仨

常返田间忙不歇

一不怕脏

二不嫌苦

犁耧锄耙样样全

拼尽心劲舍余力

姐妹们

咱手拉手肩并肩

与天斗、与地斗

互帮互助争优先

伴随着新天新地新农村的逐步发展,之后的几年间,已分别长大成人的俩舅舅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又一起进入了村支部,并且,也先后都又娶妻生子。

(那历尽沧桑经过万般困苦一生忙忙碌碌的姥爷、姥姥驾鹤西去之时,那早于1971年春夏去世的姥爷,他老人家的享年是73岁。而就在姥爷去世后的第二十六个年头,于1997年初夏去世的姥姥,她老人家的享年是94岁。)

作者:范秀玲,女,生于1963年,祖籍渐凹村,远嫁赞善办东石岭村。流年岁月,斗转即逝。一路走来,伴随年龄的递增,除了正直朴实做人,仅能靠拙言钝笔来串起曾经太多的过往,将部分晓得的人和事慢慢的整理出来,权当给所有相知相识相念相疼的父老和众位兄弟姐妹有个交代。同时,也权当对自己不枉一生一世的一种释怀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