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事业单位的人不建议考事业单位,而更建议考公务员?
(最近在为一项重要工作冲刺,好几天没有更新了,好在重要工作即将收尾,也算画上一个句号吧)
正文:
机关、企事业单位,是我们对三种体制内单位的称呼。
设想一个场景:友人相见,互相寒暄,一个不熟悉的朋友问起,你是做什么的?
假如你是公务员。
可以直接回答,我是一名公务员~
逻辑上很顺、很舒适。
假如你在企业工作。
有两种回答方式:我在国企工作,或我是做销售的。
前者表述单位性质,后者表述岗位。
但假如,你是在事业单位工作的事业编制人员,应该怎么回答呢?
一种是回答,我在事业单位工作。
结果,多事的人可能问一句,是事业编制吗?
不要怪别人多嘴,既是不问,别人心里也可能会想。因为,“公务员”这个称呼直接就代表了公务员的编制身份。但在事业单位工作未必就是事业编制。
(比如,我当年所在的事业单位,有事业编、有编外,编外里面还分合同工、临时工。编外人员足足占了三分之一)
另一种回答,索性说明“我是事业编制”。
没毛病。
但仔细品味,事业编制这种提法也有些奇怪,颇有一种“强调自己编制”的感觉。
毕竟,公务员直接就可以说“公务员”,没必要多此一举的强调“我是公务员编制”。
归根结底,事业单位的事业编制人员,始终让人一言难尽,一半欢喜一半忧。(特别说明,医生和教师由于身份特殊、标签明确,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一般认为,目前全国公务员大概在800万不到,而事业编制人员大概有3000多万。
论数量,事业编制人员远超公务员,同为财政供养的体制内人员,他们应该才是党政队伍的主力军啊。
怎么会在社会上连个标准的称呼都没有呢?
哪怕参照公务员,统一叫个什么“事业员、事务员”也好啊。
只可惜啊,这三千万事业编制人员,连自己应有的称呼都没有。
接着说说事业单位。
记住,相比公务员,事业单位非常不靠谱。
——除非你亲身入职体验、或正好有熟人在里面可供参考,否则你永远也不知道一个事业单位究竟是个啥样。
就拿收入来说。公务员,可以按照当地财政情况(或地区公务员收入水平)来大致推断收入情况。
但事业单位则完全没有规律,一个单位一个政策,遵循惯例、不讲道理。
比如,当年我进的那个事业单位,它的名字听起来很正宗——XX市XX服务中心。
性质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上级单位是XX市XX局。
它坐落在市中心,门头看起来很正、很响亮,一看就是个衙门。
因此,我猜想收入应该和局机关公务员差不多,或者最多略少一点。
那么,实际是多少呢?是一半。
进去后,发现事实的我眼泪掉下来。
同时,它的工作内容相当不轻松。
作为一个具有对外服务职能的窗口单位,它需要直面群众,压力山大。
每天,办事的人群、杂乱的围在窗口前。你犹如至身在一个菜市场,吵闹声此起彼伏。
时不时有人大喝一声:“什么!你说不能办!?”——他必须要竭尽全力,不然引不起任何人的注意。
时不时又有人哭哭啼啼,把这里当成哭诉自己命运的场所。一开口,就能从她姥姥开始说起。
相比之下,我们的上级局机关就没有这种束缚和烦恼,说搞活动就搞活动,说集体学习就集体学习,说外出参观就外出参观,就算整栋楼的人都跑光了,也激不起一个浪花。
窗口事业单位就伤不起了,哪怕就是有一个小员工请假、空了一个办事窗口,都很可能要被骂娘。
每逢节假日,都始终要保证有守在窗口,双休日也要安排一天开门营业,中午还得有人值班。
有时,我们就像一群农民伯伯一样,看天吃饭:
如果今天倾盆大雨,那么来办事的人就一下子少了很多,大家就获得了难得的喘息,可以愉快悠闲的在窗口聊个天。
相反,如果万里晴空、气候适宜,排队的人扎堆而至、可以排到马路上,画面十分的夸张。
正因为事务繁忙收入低,这里的人戾气非常重。
天天在群众骂娘声中工作,还只能拿着公务员一半的收入,换谁也心态好不了。
然后,一位前辈告诉我,你来的日子算不错了。你没来之前的一年,这里有三个月发不出奖金。
大家知道,体制内收入构成中,真正的“工资”、标准是很低的,而奖金才是收入的大头。
换句话说,在那几个月中,员工的收入就只有“工资”:大概是人民币一千多元,略低于当地最低工资。
很多老员工都穷的怀疑人生了——我们特么是不是在体制内国家单位?
若干年后,我当上了这家单位的人事主管,负责整个人员队伍的工资发放,这才得以深入了解、事业单位的收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幺蛾子。
公务员,走的是“地区统筹”,也就是整个地区(可以是镇、县、区、市)的公务员用的是一个大的财政盘子。
每月发工资时,机关只要负责告诉财政和公务员局,我有哪些在岗员工、收入档次是什么就可以了。
地区财政负责发钱就完了。
除非整个地区财政崩盘、或地区政府决定停发工资,一般不会出现某个机关单位发不出工资的情况。
但事业单位就不同了,它的工资总盘全靠本单位年初的预算申报,且资金来源未必完全来自于地区财政直接拨款(比如有些是靠多渠道资金补贴)。
因此,一旦发生风吹草动,比如某笔钱出了问题,就可能会出现发不出奖金的情况。
而且,由于收入总盘采取预算制,很多临时性奖金也没有资金来源。
比如,有一年我们那儿评到了文明城区,当地决定发放大额一次性奖励,财政马上按统一标准拨发到了每个公务员头上。
可事业单位就不一样了,手头有钱的,可以参照自发;而像我们这种本身没有收入的,便无处可发,眼睁睁看着上级机关的公务员喜滋滋得领了笔“横财”。
说起来,我们这种对外窗口事业单位,对文明城区的贡献可远大于机关。结果,评文明服务的时候一堆指标逼着你上,发钱奖励的时候没你的份。
你想要申诉也无门,一群大佬们摆摆手、很无奈的样子:
“我们也是按统筹的人员名单发,至于你们为什么不在统筹大名单,这可能有历史原因,我们也不清楚。”
遇上上述情况,论咬牙切齿也不为过。
这时候,才深切体会到为什么古代战后一定要论功行赏,不然是要引发兵变的。
那些年,为了职工的精神文明奖、加班工资、饭贴房贴、四险一金缴费增资等等,我们一次一次的跑上级局、跑财政、跑公务员局、跑编办。
像乞丐一样四处化缘,要钱的报告写了一摞又一摞。
以上,我先重点说了钱,毕竟人非圣贤,谁都要养家糊口。
每多一千块,就能帮父母整点好的补品、带家人出去旅游、帮娃报班补习,至少也能实现一些拼多多自由。
但马斯洛告诉我们,钱还不是唯一的。除了钱以外,还有尊严。
事业单位,就像是机关的打工仔。
机关负责发号施令、上传下达,事业单位就负责具体干。
这种构架,决定了事业编制永远只能低人一头。
机关把持了最有权、最核心的活儿,而把最苦最累的活儿扔给了事业单位。
他们出去指点江山,你在窗口下里巴人。
当然,工作不分贵贱,我不是说不能去窗口,也没有看不起窗口。相反,我最怀念、最自豪的,就是自己的窗口经历。
但是,工作虽无贵贱、氛围却分高低。
当收入是你两倍、坐在科室、年龄比你小、级别比你高的公务员朋友指挥你的时候,终究,是无可辩驳的低人一等。
怪只怪,当初上岸时,你因一念之差、实力稍逊、而急于求成的选择了事业单位。
带来的影响,却很可能是一生的。
当然,如果你只是个普通的员工,那么你的痛苦也就限于以上两条了。
但若你十分优秀,在事业单位表现出色、独当一面,那么更痛苦的事情就来了。
比如,机关想要借调你。
不去,那你也太拽了,上级机关有的是办法打压你;
去,那你就是个被压榨的命。因为,你的编制决定你永远也没法成为机关的自己人。
面对这样的情况,有人选择了拒绝,从此静静的待在事业单位,上级机关对拒绝过自己的人是绝对不会再给提拔机会的。
也有人选择了借调,在上级机关奉献了青春。回来后,在本单位升个一官半职,就摸到了天花板。
庙太小,越优秀越无路可走,这是事业单位的悲哀。
逃脱不了、憋在一个小单位里憋到死的命运。
我见过不少优秀的事业编制员工,忍无可忍,考走了。
但很多人走得时候都已经30 的年龄了,进了其他机关还得从最底层的科员干起。
一个犹豫,一个蹉跎,一辈子的仕途就已经定型了。
早知如此,当初再咬咬牙,哪怕多考一两次,也许结局就会完全不同。
万物皆有两面性,在我痛陈事业单位之后,我还是不得不说,实在考不上公务员、或没有合适的岗位,也只能先上事业单位的岸了。
毕竟,3000万的竞争力和800万相比还是低一些。同级别同系统的事业编必然比机关公务员要容易考一些。
这也是一个相当无奈的选择。
要说解决办法,以后不要有什么事业编就好了,要么就彻底市场化走企业制,要么就一律公务员,少却那份惆怅与无奈吧~
补充几个逻辑点,解释的更清晰一些。
第一,事业单位最大的特点,是没有规律
当年我所在单位的收入只有公务员的一半,这时事实。但不代表所有事业单位收入都这么低。
自然也有很多单位和公务员收入持平、甚至略高的。
但还是这句话,如果没有内部渠道专门了解,光凭名称判断是很可能会吃药的。
第二,如果要拿事业编和公务员比较,要同系统同层级比较。
本以为这是个很基础的逻辑,没想到很多人居然不懂。
拿中央和省级事业单位和乡镇公务员比?或者拿强力部门事业单位举例、说事业编制也不差?
我只能摸摸你的头,无言以对。
朋友们,作比较一定要同类同层比较,说市财政国库中心事业编好,那得和市财政局机关比;
说省文化稽查总队还不错,那得和省文化厅比。
一比,就知道同系统内、事业编一定更坑爹,级别低、人多、职数少、活儿多、收入大部分低于同层公务员(高的是少数)
第三,医生和教师确实比较特殊,不能同一而论
因为,这两类人员虽然也算事业编制,但都是社会公认的专门职业,光这两支队伍加起来就有2000多万,不包含在我所特指的事业单位内。
公务员、教师、医生可都是有单独国家法律规定的,而普通事业单位,目前只有条例规定。
在收入上,医生自成一派(很复杂、不讨论),教师也自成一派(相当同级公务员收入,实际做不到,也不讨论)
所以,我特地没有把医生和教师混入进行论述。
第四,关于事业编制的专技人员
有的事业单位有中级及副高以上专技岗位,确实很不错。但用这些为数不多的中高级专技岗来论证事业编很不错,这个道理说得通么?
县长和县党委书记两个岗位也不错,所以这个县的公务员都很不错?
中高级专技岗位,是对事业编制职数稀缺的一种补充。不然,事业编会显得更加寒颤。
但即使算上高级专技岗位,事业编的职数依然不多。同时,中级专技的对标的是主任科员,副高对标的是副调研员,待遇上其实还是比不过的。
就聊这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