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邓铁涛治肝自拟方大揭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有3亿以上。

在我国,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约有1.2亿,其中有10%会发展为慢性肝炎,比重非常大。

今天,小师妹整理了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治疗慢性肝炎的心得及临床体会,让我们一起,深入学习邓铁涛教授的学术思想,跟随名师的治疗思路,针对性提升临床疗效。

一、慢性肝炎是什么呢

定义:肝脏发生炎症及肝细胞坏死持续6个月以上称为慢性肝炎,归属于中医学胁痛、郁证、黄疸等范畴。

临床表现:反复乏力、纳呆、两胁不适、厌油腻、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头晕失眠、肝区疼痛、肝肿大,部分病例出现发热、黄疸。

慢性肝炎病情反复难愈,并且容易引起肝炎后肝硬化,而临床上早期肝硬化与慢性肝炎的界限难以区分,因此急需有效的治疗方药。

二、慢性肝炎病因以及辨证

1、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外因:多与感受湿热疫毒之邪有关。湿热邪气外袭,内蕴于脾胃与肝胆,则发为急性肝炎。

内因:多与禀赋薄弱、素体亏虚、正气不足有关。    若患者脾气本虚,或邪郁日久伤脾气,或肝郁日久横逆乘脾,或于治疗急性肝炎的过程中寒凉清利太过伤及中阳,均可导致脾气虚亏,而转变为慢性肝炎。此时矛盾的主要方面已由邪实(湿与热)转化为虚(脾虚)。

2、故此慢性肝炎病机之本为脾虚。以上二者相互关联,互为因果。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脾虚不运,导致湿浊内生,湿郁日久则可化热。

或气血运行失畅,而致瘀血内留。

或气血生化之源不足,阳损及阴,而致肝阴不足。

或脾虚及肾,而致脾肾两虚。

临床上可出现各种相应的兼夹证候,但脾气虚这一基本证候始终作为共性在绝大多数的慢性肝炎患者身上表现出来。

因此,依据五脏相关学说辨证,应属肝脾同病而以脾病为主之证。

三、邓铁涛教授治疗肝炎自拟方

一)健脾益气,扶土抑木。

邓教授在慢性肝炎的治疗中提出肝脾相关理论。

确定了慢性肝炎的以下几方面:

病位:在脾肝两脏,尤以脾为主。

病机:以脾虚为本。

治疗:以健脾补气为主。

并根据辨证所得,或佐以疏肝,或佐以去湿,或佐以祛痰,或佐以养阴,或佐以补肾。

邓铁涛教授通过临床反复验证,总结出一套运用健脾补气方药,以扶脾抑肝治疗慢性肝炎的方案。

为自拟“慢肝六味饮”为基本方加减治疗,在临床上收到一定的疗效。

慢肝六味饮的主要药物:

党参或太子参15-30g、

茯苓15g、白术12-15g、

甘草5g、川萆薢10g、

黄皮树叶(或珍珠草)15-30g。

对慢性乙肝患者的诊治,体现邓教授肝脾相关学术思想。

在《金匮要略》中说: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而邓教授认为脾病固当实脾,肝病也当先“实脾'。

本病病位在肝脾两脏,主要在于脾。

脾虚是本病的主要矛盾。

健脾补气,扶土抑木是治疗本病的总原则。

慢肝六味饮取:

四君子汤:补脾气健运脾阳以“实脾”。

川萆薢:入肝胃两经升清降浊,去除困郁脾土之湿浊。

黄皮树叶:以疏肝解毒,行气化浊,或用珍珠草代用之。

上述诸药以益气健脾为主,辅以解毒,佐以祛湿,共奏益气健脾、除湿解毒之功。

二)五脏兼证,用药加减。

1、脾虚较甚并兼见气短声低、精神不振者:加黄芪15-25g以补气。

2、兼湿浊上泛并见脘闷、恶心呕吐、舌苔厚浊脉缓滑者:加法半夏10g、砂仁6g,以和胃降浊。

3、兼湿浊中阻、身肢困重、腹胀便溏明显者:加薏苡仁15g、白蔻仁6g,以通阳除湿。

4、兼肝气郁结、胁痛较明显、易急躁、头晕、头痛、脉兼弦者:加郁金10g、白芍15g,以疏肝解郁,或可合四逆散同用。

5、兼肝阴不足并见头目眩晕、失眠多梦、舌边尖红、苔少、脉弦细弱稍数者:加桑寄生30g (或桑椹15g)、旱莲草12g、菟丝子12g,以太子参易党参,去川萆薢,以养肝阴。

6、兼肾阴虚并见面白唇红、头晕、睡眠不佳、口干咽燥、腰膝酸痛、舌质红嫩、苔薄白或苔少、脉细数而弱者:加首乌30g、山萸肉12g、熟地20g、桑寄生30g、旱莲草12g,以太子参易党参,淮山药易白术。

7、兼肾阳虚者,并见面色青白或晦暗,精神不振,腰腿酸痛,四肢欠温,脉兼迟或稍沉者:

加杜仲15g、巴戟天12g、肉桂2g(焗服)、楮实子10g,以温补肾阳。

8、兼血瘀阻络并见面色黧黑或唇色紫暗、胁痛明显、胁下瘢块(肝大,质较硬易扪及)、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缓或涩者:加丹参15g、桃仁10g、䗪虫10g,以活血祛瘀。

9、兼湿郁化热并见有口苦、小便黄浊或轻度黄染或低热、舌嫩红、苔黄白浊厚、脉数者:

加金钱草25g、田基黄(或鸡骨草)25g、土茵陈25g,以太子参易党参,以清利湿热。

其原则有四:肝木克土,治当实脾;

理气活血,病从脾治;

清利湿热,扶脾固本;

滋水涵木,补益肝肾。

上述治法----总原则:不离健脾,

组方的核心:是四君子汤加川萆薢、黄皮树叶。

这是邓铁涛教授通过长期临证研究摸索到脾虚是慢性肝炎的共性而确立。

四、临床如何应用--医案一则

患者:庞某某,男,32岁。

初诊:1996年11月。患者3年前因“胆石症”手术而输血300ml。

即诊:最近神疲,倦怠乏力,少气自汗,食欲不振,胁部不适感,腹胀便溏,舌淡红、胖嫩,边有齿印、苔薄白,脉弦细。

化验:ALT:102 U/L。AST:86 U/L.;

抗HCV(+),HCV-RNA(+),A/G比值1.2:1。

诊断:慢性丙肝。

辨证:脾虚肝郁。

治则:健脾疏肝,活血解毒。

处方:太子参20g、茯苓15g、白术15g、甘草5g、川萆薢12g、楮实子15g、

黄芪20g、丹参30g、珍珠草25g、白芍20g。     每日1剂,水煎服。

进程:坚持服上方4个月后复查:ALT:26U/L.;AST:18U/L.;

抗HCV(+),HCV-RNA(+)。

自诉纳食增加,精神好转,体力明显好转,已无不适之症状。

五、邓教授治疗肝病,善从脾胃论治,临床用药既有东垣之法,又有本人的独特见解。

本病在脾虚的基础上,常可导致肝肾不足。

故在本病的后期,病情稳定,年纪较大的患者,更要注意加强补肝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