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重寿:北齐墓室壁画与张僧繇画风​(一)

作者/祝重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博士、教授。
南朝梁武帝时(502---549年,6世纪前半),崇信佛教,广建寺庙,佛教和佛教美术大发展,达到鼎盛。佛教美术作为中国美术的精华,自然广泛影响到其他各类美术,例如影响到墓室壁画。
梁武帝能调和儒、道、释三教矛盾,使三教并行发展。他还非常重视中外交流,积极引进外国文化,《晋书》上说,“修贡职,航海岁呈,踰于前代”,海上贸易大发展,有当朝萧绎画的《职贡图》为证。
印度笈多佛教艺术(4---7世纪)也传入中国,传入南京,走的就是东南海路(其实早在5世纪初(412年)东晋法显已将笈多佛像带到南京,到梁武帝时已近百年),正是在梁武帝时佛教最狂热的大气候、大氛围下,笈多佛教艺术才开始起作用,才影响到画家张僧繇。
张僧繇是南朝梁朝画家,是苏州人,是梁武帝(6世纪前半)的宫廷画师,擅长画佛像、肖像、人物(历史画、风俗画)等。梁武帝多次命令张僧繇装饰佛寺,张僧繇曾在一乘寺门上用天竺(印度)画法画“凹凸花”,色彩渲染,有立体感,一时引起轰动,说明他比前辈顾恺之、陆探微更关心引进外国新样式,而顾、陆更关心的是中国化改造,曹不兴、卫协、顾恺之、陆探微一脉相承,张僧繇不属于这一派。
张僧繇的渲染,可能是中国画最早的渲染。张僧繇还画过印度高僧,正如姚最说他“殊方夷夏,皆参其妙”。梁武帝诸位王子外出远征,武帝思子心切,派张僧繇前去画像,归来“对之如面”,说明其肖像画写实传神,有生活气息,更加世俗化。
唐人张怀瓘评其画与顾恺之、陆探微并重,谓顾得其神,陆得其骨,张得其肉。可见张僧繇的画一反陆探微直线造型,“秀骨清像”(高瘦),而是曲线造型,画得矮胖,丰腴肉感。其画简洁疏朗,“笔才一二,像已应焉”,如同速写。所以张彦远认为顾恺之、陆探微为“密体”(繁密),而张僧繇、吴道子为“疏体”(简疏),可见张僧繇、吴道子是一派,张僧繇影响了吴道子。
传说张僧繇开创“没骨”画法,不用墨线起稿,直接用颜色画,影响深远。张僧繇还是最早将书法用笔引入中国画中(6世纪张僧繇将书法用笔引入中国画,20世纪林风眠将书法用笔逐出中国画,都是伟大创举,都影响深远)。
曹不兴、张僧繇、吴道子、周昉四人并称“四大样”。画史又称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为“六朝四大家”。不管怎么说,张僧繇都是大家。六朝是南京画坛的黄金时代,大师如云,杰作如雨,影响深远,顾恺之影响了5世纪(十六国后期和北魏前期),陆探微影响了北魏后期,张僧繇影响了北齐,陆探微和张僧繇还是有重大国际影响的艺术大师,向东影响到朝鲜、日本,向西影响到河西敦煌。
可惜张僧繇之后,“金陵王气黯然收”,南京艺术影响就大不如以前了。张僧繇无师自通,自成一派。如果非要找他的老师的话,那可能就是印度笈多佛教美术。
笈多王朝(大约320---646年)4世纪兴起,5世纪强盛,6世纪开始衰落。5世纪统一印度北方,疆域包括印度北部、中部及西部,首都是华氏城(恒河下游巴特那),是印度中世纪黄金时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对外贸易,宗教兼容,大乘流行,中印高僧互访,成为国际佛教艺术中心,广泛影响到南亚、中亚、东南亚、东亚(中、朝、日),影响之广,时间之长,远远超过中亚犍陀罗(犍陀罗佛像3世纪就随着贵霜帝国衰落而衰落,后犍陀罗虽然延续到6世纪前后,却一直在学习印度马图拉佛像)。
笈多佛像(4——7世纪)已经完全印度化,圆脸厚唇,衣薄透体,有马图拉、鹿野苑两种样式,这是印度笈多王朝两大佛教美术中心。笈多前期主要是后马图拉佛像,在恒河上游,继承贵霜马图拉佛像(1——3世纪),进一步印度化改造,衣薄透体,如同出水。笈多后期主要是鹿野苑佛像,在恒河中游,完全是印度本民族艺术风格,衣薄透体,如同裸体。
南朝各朝都与印度笈多王朝有外交往来,互派使节,互赠礼品,印度笈多佛像也从南亚、东南亚,经东南海路不断传入中国,首先到南京(如前所述早在5世纪东晋法显已将印度笈多佛像带到南京)。张僧繇学习笈多佛教艺术,加以中国化改造,开创了简洁、丰腴、圆润、敦厚的张家样。

南梁萧绎《职贡图》,张僧繇画风

南梁萧绎《职贡图》,张僧繇画风

张僧繇的学生传派很多,首先影响了本朝(南梁)画家,例如南梁萧绎画的《职贡图》(宋人摹本)就体现了张僧繇画风。其次还影响到北方,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上说,就有杨子华(北齐)、郑法士(北周、隋)、袁子昂(北周)、孙尚子(北周、隋)、李雅(隋)、二阎(阎立德、阎立本兄弟,初唐)、范长寿(初唐)、何长寿(初唐)、吴道子(盛唐)、杨惠之(盛唐)等,可见其影响深远。可惜张僧繇的作品一件也没有流传下来。

青州北齐佛像上的彩画,张僧繇画风

6世纪后半期张僧繇张家样直接影响到北齐新风。
北齐(550——577年),550年高洋取代东魏称帝,建立北齐,建都于邺(河北临漳),占有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及苏北、皖北广阔地区,然后四面出击,威震长江,西与北周,南与南陈三国鼎立。北齐也像北魏、东魏一样,积极学习南京南朝文化,邺都、洛阳与南京距离差不多相等。

天龙山,北齐,张僧繇张家样

响堂山石窟,浮雕壁画

《北齐书》上说,南梁画家萧放,梁武帝犹子(侄子)也,入齐(北齐),于宫中监诸画工,帝(北齐)甚善之。可见南梁画家入北齐,为北齐服务,影响北齐。《北史》中专有一卷记述南朝宗室流入北方者,说明南方汉文化影响北方胡人文化。

《北齐校书图》局部,杨子华,张僧繇、杨子华画派

《北齐校书图》局部,杨子华,张僧繇、杨子华画派

北齐宫廷画师杨子华开创北齐新风,“非有诏不得与外人画”。阎立本称赞他“简易标美,多不可减,少不可逾”。“简易标美”就是张僧繇简洁丰腴的画风,可见受张僧繇张家样影响,当是张僧繇、杨子华画派。《北齐校书图》传为杨子华所画,但也有人说是阎立本画的,他二人都学张僧繇,都“简易标美”。《历代名画记》上说二阎兄弟学张、杨,可见二阎也属张、杨画派。此外杨子华还是画马名家。
再如北齐画家曹仲达也学习南朝绘画,师从于南梁袁倩,而袁倩又是陆探微的学生,陆、袁、曹都画“密体”,一脉相承,与张僧繇、杨子华“疏体”画派迥然异趣。可见北朝绘画学南朝是普遍现象。
同样北齐画家入北周,为北周服务,影响北周,例如北齐画家高孝珩(皇子)“为周师所虏,授开封县侯”。后北周改革,后来居上,577年灭北齐,但北周文化学北齐。
北齐墓室壁画也像佛教美术一样,也学习南京张僧繇张家样,开创北齐新风。也集中在两都(首都邺都和夏都太原)和山东三地。
邺都附近的磁县(河北)有多座东魏、北齐皇家贵族陵墓。北齐墓室壁画主要有高洋墓、高润墓、尧俊墓等。
高洋墓
高洋墓在河北磁县湾漳,1989年清理,高洋是北齐开国皇帝,执政10年,30岁(559年)去世,属北齐前期,高洋墓外有神道、石刻(人臣),当属王陵,当有宫廷画师杨子华参与壁画创作。此墓壁画破坏严重,仅存墓道两壁壁画,对称有序,画青龙、白虎在前引导,后面是仪卫出行行列,文武百官,手持旌旗,浩浩荡荡,表现出皇帝出行,气势冲天。

高洋墓壁画

高洋墓壁画

高洋墓壁画

高洋墓壁画
壁画分上下两层,上层画神兽飞奔,下层画仪仗行列,上动下静,互相对比,互相衬托,相得益彰。上层神兽,兽面人形,张牙舞爪,乘风狂奔,周围还有流云、莲花、忍冬(草),充满浪漫主义精神,非常超脱;下层仪仗,顾盼生动,写实传神,细致严谨,一丝不苟,服装南裙、北裤互相融合,完全是现实主义风格,完全是北齐上层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高洋墓壁画

高洋墓壁画

墓门上方画一大朱雀,正面直立,炯炯有神,两侧有神兽狂舞,也是动静对比,曲直对比。墓室破坏严重,仅见墓顶画天象,四壁依稀可见上为神兽,下为人物。总之此墓壁画写实生动,细致严谨,非常成熟,体现出北魏、东魏流行的陆探微“细密”遗风。

高洋墓壁画

高洋墓壁画
高洋墓壁画与附近(磁县)东魏茹茹公主墓(548年)壁画画风相近,一脉相承。东魏公主墓壁画也是墓道两壁画青龙、白虎引导,后面是仪卫行列,上面有神兽、凤凰等,但人物不多,多为正面。墓门门楣也是画大朱雀(正面),两侧画神兽。

高洋墓壁画

高洋墓壁画

墓室画墓主人家居生活,北壁画墓主人像及侍女,东西两壁画男女侍从,也都是正面,人物上面四壁画四神,墓室顶画天象图。整个看上去,也是写实生动,细致严谨,也体现了北魏流行的陆探微“细密”遗风。
高洋墓壁画
高洋墓出土大门吏俑
北齐高洋墓比东魏公主墓晚10年,所以又与东魏有些不同,这时(北齐初期)南京南梁张僧繇画风已传到北方,张僧繇画风影响北齐新风,正是北魏、东魏旧貌向北齐新风的过渡。高洋墓壁画人物多为半侧面(不像东魏公主墓多为正面),简洁生动,曲线造型,丰腴健壮,隐约可见张僧繇画风影响和刚刚出现的北齐新风。高洋墓壁画丰富多彩,既有北魏、东魏旧貌,又有北齐新风。

高润墓壁画

高润墓(576年,河北磁县),高润是北齐皇帝高洋的弟弟,兄弟俩去世相隔17年,此时已是北齐末年。此墓1975年发现,壁画残破,仅墓室北壁保存较好,画有墓主人端坐帷帐中,两旁男女侍从数人侍立,男侍举羽扇、华盖,女侍或捧物或执塵尾,构图严整,大体对称,互相呼应,浑然一体。

高润墓壁画

东西两壁残破严重,隐约可见车马出行、仪仗侍卫等。墓顶画天象图。整个看上去,布局、构图、题材、人物、画法、画风都是北齐皇家贵族统一、标准的规格样式,与下面要说的太原徐显秀墓壁画相近。
高润墓壁画
此壁画采用工笔重彩画法,墨线填色(红、黄、蓝、紫),仅人脸、帐幔渲染立体感,画风“简易标美”,显示出宫廷画师杨子华画风。此壁画人物曲线造型,简洁生动,勾线渲染,表现立体,又与张僧繇画风相近,如前所述杨子华学张僧繇,所以此壁画也受张僧繇影响,当属张僧繇、杨子华画派。上述高洋墓壁画中的北魏、东魏陆探微遗风已不见了,完全是北齐画风,可谓高洋墓壁画的简化版和草写版,松松垮垮,如同速写,是北齐末年的画风。
高润墓壁画
磁县北齐墓壁画还有尧峻墓(566年),此墓破坏严重,仅存门楣壁画,画一大朱雀,正面展翅,旁有仙人执莲,仙人方脸圆角(椭圆形),丰腴简洁,“简易标美”,当属张僧繇、杨子华画派。类似朱雀门楣壁画,前述高洋墓中也有。此墓壁画属北齐中期,比较成熟,是典型的北齐画风,艺术水平高于高润墓壁画。
北齐尧峻墓
此三墓壁画显示了北齐绘画早、中、晚期的不同面貌。
(未完待续)

我们意在文化传播和分享

若您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0)

相关推荐

  • “光荣著于俗”的唐墓壁画

    张维方 壁画,被称为"墙上的艺术",即以墙壁为画布,施墨布彩,来装饰和美化环境.唐代,因国力强盛,生产力和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艺术得到空前的发展.诞生于盛世王朝的唐代墓室壁画,题材广 ...

  • 【馆藏】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瑰宝之家009

    公元2000年的冬天,山西省太原市王家峰村出土了一座北齐时期的墓葬,墓中近三百三十平方米的珍贵壁画由此重见天日.然而,历经一千四百多年的悠长岁月,这些深埋古墓的壁画早已斑驳残损.岌岌可危.为了保护这些 ...

  • 高师读史|娄睿墓壁画,填补绘画史上空白,传为杨子华之作「30」

    娄睿墓 局部 娄睿墓壁画出土于1979-1980年间,轰动了文物考古界和绘画艺术界,被誉为当年国内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它上承魏晋.下启隋唐的代表作,填补了绘画史上的空白,甚至被有的专家断定为北齐艺术大师 ...

  • 阿旃陀石窟,天国与人间在此接壤!

    (Ajanta Caves)阿旃陀(ā zhān tuó)石窟,<大唐西域记·摩诃剌侘国>称之为阿折罗伽蓝及石窟,是一个位于印度的佛教石窟群,也是印度最大的石窟遗址.阿旃陀石窟位于马哈拉施 ...

  • 祝重寿:北齐墓室壁画与张僧繇画风​(二)

    作者/祝重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博士.教授. 磁县北齐墓还出土了大量陶俑,与上述壁画艺术风格相近,也是矮胖头大(北魏俑高瘦头小),简洁生动.圆浑敦厚,也受张僧繇张家样影响,当属北齐新风.上述北 ...

  • 祝重寿:北齐墓室壁画与张僧繇画风​(三)

    作者/祝重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博士.教授. 去年(2019年)忻州发现佛寺佛像窖藏坑,出土了一批被打碎,埋藏的石质佛像(还有菩萨.弟子),有34尊(件.套),时间跨度从北魏到中唐(844年唐 ...

  • 祝重寿:北齐佛与张僧繇张家样

    作者/祝重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博士.教授. 南梁武帝时(502---549年,6世纪前半),佛教和佛教美术大发展,达到鼎盛,梁武帝崇信佛教,广建寺庙,三次舍身佛门,都用巨资赎回.他能调和儒. ...

  • 祝重寿:北魏石刻线画与陆探微画风的影响(一)

    作者/祝重寿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博士.教授 南北朝(386--589年,4--6世纪),南朝与北朝对峙并存. 南朝经历了宋(420--479年)齐(479--502年)梁(502--557年) ...

  • 祝重寿:北魏石刻线画与陆探微画风的影响(二)

    作者/祝重寿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博士.教授 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宁懋石室画像中也有孝子故事石刻画像.宁懋石室作于527年,也出土于北魏新都洛阳,除孝子图(两幅)外,还有风俗图(庖厨(两幅). ...

  • 祝重寿:十六国时的佛像与顾恺之风格(一)

    作者/祝重寿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博士.教授 印度佛教最迟东汉(1--3世纪)时就已传入中国,走的是两条传统商路,一条是西北陆路(即所谓"丝绸之路"),一条是东南海路(即所谓 ...

  • 祝重寿:十六国时的佛像与顾恺之风格(二)

    作者/祝重寿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博士.教授 中国北方石窟,新疆开窟最早,是三四世纪:河西走廊(甘肃)开窟紧随其后,是四五世纪(十六国时):中原开窟最晚,是五六世纪(北魏).一般说来,后面那个数 ...

  • 祝重寿:十六国时的佛像与顾恺之风格(三)

    作者/祝重寿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博士.教授 最后说说北魏(386---534年,四---六世纪)前期(五世纪).北魏386年立国,北朝开始.398年定都平城(山西大同),大同成了北魏前期的文化 ...

  • 祝重寿:云冈石窟艺术与南京的影响(二)

    编者按:1973年9月11日,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在周总理的陪同下参观了云冈石窟,随同总统来访的100余名各国驻巴黎记者向西方世界的大量报道,使得云冈石窟的知名度大幅提升. 鉴往知来,汲取中西方文化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