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子降生——憨山大师转【连载(24)】
(此皇子即后来的明光宗朱常洛,其与明末三大案都有关联,并死于红丸案,武侠小说多有演绎。)
第九章:隐居崂山
德清在五台山八年,日日和北台的“憨山”相对,但常用的名字,仍是“澄印”,别人称他“印师”“印公”。刺血写经和举办法会之后,名声太大,毁誉交加,德清不得已离开五台,另寻清静地方隐居,为了不引人注意,他放弃了包含“澄观大师”和“森罗海印”两个意思的“澄印”字号,正式改称“憨山”。而隐居的地方,是离北京和南京都不太远,佛教势力十分薄弱的山东崂山。
德清虽然是出家人,但也足智多谋。他选择崂山,有佛教经典上的依据,那里有菩萨居住过的“那罗延窟”。同时,山东一带佛教势力薄弱,既可以避免在佛教界内部产生人际矛盾,也有利于从头开始,弘扬佛法,把荒凉的边地变成向善的佛国。离北京近,方便来往,可以继续和太后交往,请求支持;离南京近,则有利于重修报恩寺。
所以,德清离开五台山隐居到崂山的作法,实际上是“以退为进”的策略。
一、瑞庵和尚
北京龙华寺住持瑞庵和尚,法名广祯,是一位手眼通天的名僧。
德清曾经为瑞庵和尚撰写过塔铭,说瑞庵少年时“生性多奇谲”,很早就流露出不凡的才华。担任“僧录左阐教”官职的龙华寺住持荣庵老和尚,有一次去他家里赴斋,看见了七岁的瑞庵,非常欣赏。就主动向他父母请求,度瑞庵出家,收为徒孙。
隆庆元年,瑞庵继任龙华寺住持,开始大刀阔斧地弘扬佛法,培养人才。聘请了天台宗的法师,曹洞宗的禅师,在龙华寺讲学授徒,影响很大,当时许多名僧,都出自龙华门下。另外,瑞庵结交很广,与皇室和朝廷士大夫们都密切交往,在佛教界内外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当初,妙峰赴北京请印藏经,就走了瑞庵的门路。妙峰本是一介穷僧,打扮得像个盐客一样,并没有什么名气。瑞庵不仅让妙峰居住在自己的龙华寺,还在公卿士大夫中间广为推荐介绍,帮妙峰建立了一大批关系,顺利地完成了请藏大事。
德清在北京时,曾去龙华寺会见妙峰,由此也与瑞庵结识,建立了友谊。
万历五年,瑞庵曾经到五台山云游,特意看望妙峰和德清,盘桓了多日。前文也曾经猜测,德清写经用的金纸,是皇太后恩赐的,而这件事,极有可能是瑞庵帮助德清办理的。
万历九年,瑞庵从全国各地云游参访了一周,回到北京。不久,德清和妙峰举办法会,要从北京邀请五百名高僧大德参与,这件事,瑞庵从中也帮了不少忙,并亲自来五台山参加法会。
万历十年春天,法会结束后,德清遭人嫉妒,又患了病,要离开五台山养病。这时,又是古道热肠的瑞庵出面,带着德清到了河北真定的障石岩。
《年谱》中没有深谈德清与瑞庵的交情,但是“生性奇谲”的瑞庵,此时一定为德清重修报恩寺的大事,策划了不少主意。德清在障石岩养病,瑞庵可能也极尽调护之能事。
二、沙弥德宗
妙峰的小徒弟沙弥德宗,是蒲州人,自幼出家。妙峰和德清在五台山隐居时,山阴王朱俊栅写信推荐,让德宗拜妙峰为师,伺候两位高僧起居。德宗天性纯良,办事勤快负责。在五台山时,打柴背米这些体力活,大都是他干的。举办法会时,德宗负责供应茶汤,责任也非常重大,一百多天,没有出一点差错。每天晚上还抽出时间诵经念佛。
德清看在眼里,对这个小沙弥深深器重。离开五台时,妙峰因为自己不能跟着德清一起走,很遗憾,就命令德宗代劳,对德宗说:“古人以师为法,誓死为期。你如果敢不好好伺候德清师父,中途退缩,那我一辈子也不会见你,不承认你是我的弟子。你要牢记啊!”
德宗领命,跟着德清来到障石岩,事事争先,伺候周全。每天吃斋时,德宗都站着看德清吃完了,自己才肯吃。病中的德清经常厌食,吃不下去。德宗就眼泪汪汪,再三请求,直到德清吃饱,他才破啼为笑。
德清悄悄地观察德宗,发现他是个持之以恒,有耐心,能办事,肯吃苦,可以信任的人,就把德宗当成了自己的弟子。
三、中峰寺“水斋”
德清和瑞庵在障石岩休养了几个月,身体恢复。到冬天来临的时候,两人又一起北上,瑞庵回北京龙华寺,德清到京西的中峰寺暂住。
在中峰寺,德清曾经作了一篇《重刻中峰广录序》。《中峰广录》这本书,曾经启发德清向高僧学习,立志剃度出家。此次重新刻印此书,不知道是不是德清主持的,也可能是中峰寺恰巧有重刻的机会,德清随喜撰写了这么一篇序文。此文《憨山老人梦游集》中没有收录,可能已经遗失了,只在《年谱》中提了一笔。
僧人们结冬安居的时候又到了,德清便在中峰寺参加结冬。德清为了进一步调养身体,参禅修行,特意加了个功课,就是“水斋”。在其它记载中,德清又把这次“水斋”称为“辟谷”,可能是只饮水,不吃饭。德清在五台山隐居参禅时,进餐就很少。办法会时,也曾经有好多天粒米未进。僧人们在功夫得力时,以“禅悦”为食,在一定时间内不吃饭,应该也是可能的事情。
四、皇子降生
万历十年的另一件大事,就是皇子降生,时间是当年的八月。李太后抱孙子的心愿,终于满足了。
事情是这样的。李太后的慈宁宫中,有位姓王的宫女,年龄已经不小了,长相也不算太好看。有一次,万历皇帝到慈宁宫看望太后,正好太后不在,皇帝出于恶作剧的玩闹心理,就把这位王宫女给临幸了。
按宫里的规矩,皇帝的每一次性生活,管事的太监都要记录在案。同时,皇帝在临幸完毕后,也必须赏赐一点东西,这些都有记录。
但万历皇帝实际上并不喜欢这位王宫女,事后,并没有给王宫女什么册封。同时,因为李太后一向严厉,对皇帝管得很紧,稍有小错就要责罚。皇帝临幸了太后的宫女,担心太后罚他,所以事后一直保密,连提也不肯提起。
可是,王宫女运气太好,被临幸一次就怀孕了,渐渐地显露出来,被太后发现了。后宫里第一次出现龙种,太后不但不生气,反而很高兴,就调查了此事,摸清底细,然后把皇帝叫过来询问。
万历皇帝一向害怕母亲,死活不敢承认。
太后拿出记录,好言好语地劝皇帝说:“我老了,现在还没有孙子。如果能生个男孩,不仅我高兴,而且也是社稷之福啊!你也不要小看这个宫女,母以子贵,她能给你生孩子,你应该册封她一下。”
万历皇帝最宠爱的其实是郑贵妃,但郑贵妃一直没有生育,他担心郑贵妃吃醋,所以不愿意册封王宫女。在太后的坚持下,万历十年四月,怀孕的王宫女被勉强册封为“恭妃”。八月,皇长子常洛降生,宫中一片喜庆,但恭妃没有被加封。
相反,郑贵妃后来生了皇三子,立即被加封为“皇贵妃”。
这一段宫闱秘事,和德清后来的命运关系极为密切。
我们算一算时间,皇长子常洛生于万历十年八月,那么受孕的时间大概就是万历九年十月到十一月之间。这个时间,恰好是德清和妙峰、大方等人在五台山举办法会的时间。
深信佛教的李太后认为,这位皇长子应该是德清、妙峰、大方三位高僧向佛祖菩萨祈求来的,功劳应该记在几位僧人的头上。由于此事,李太后扶持佛教扶持高僧的热情大大提高,德清、妙峰、大方等人都成了受益者。
而在万历皇帝看来,王宫女为他生出皇长子,实属意外。他不喜欢王宫女,也不喜欢皇长子。他喜欢的是郑贵妃,希望郑贵妃给他生个儿子。所以,他对于这几位高僧,态度很微妙。一方面,为了迎合太后的兴趣,他对佛事活动也有所支持;另一方面,他也有些恼恨,觉得僧人们多事,坏了他和郑贵妃的好事。
等后来册立太子的矛盾暴露并加剧时,他和太后的矛盾也加剧了。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德清便也被此事牵连,有了牢狱之灾和贬谪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