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村落】——鸣犊街道东高堡村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隶属鸣犊街道,东临浐河水,背依凤栖塬,南北与留公村、东高村接壤,地处川塬地带。3个村民小组,140户,630人,耕地630亩。
很久以前,东高堡、东高村原属一个自然村。全村分南头、北头,南头叫村里,北头叫堡子,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约0.5公里,由南向北,地势越来越高。村西有一条大深沟,经人、车常年行走,形成了一条往三兆去长安城的通道,古称官路。
以李姓家族为主,老祖先原居住牛头镇(现鸣犊镇)李家沟(现鸣犊村)。盛唐时期,李姓家族内部矛盾,部分李姓村民迁出李家沟,在牛头镇街北(现东高村)置地置产,繁衍生息。按居住方位,形成南李、北李,后两家共同在李家沟西置坟地18亩,香火地1亩,每逢清明节和农历十月一日上坟祭祖。
南、北李氏家族一律前往老祖坟祭奠,所用祭品由种香火地的人筹备,李姓家族自带纸钱,按辈分大小依次向老祖先三拜九叩,焚纸化钱。由于李氏家族善于兴业持家,不长时间置良田百顷,骡马满圈,且人丁兴旺,遂与李家沟李姓家族不再往来,自成一体。后又逐步迁入张、闫、刘、董四大家族。
为祈求上苍庇佑,以李姓家族牵头,在村西岩头上兴修古庙一座(俗称岩庙)。庙门前东南角设置约六丈高灯杆一处,铁制而成,每逢傍晚,住庙僧侣都会添油点灯,方圆十里隐约可见。相传唐高宗南山狩猎,黄昏时回宫,途经此地,猛抬头看见灯杆上灯光闪闪,光亮无比,遂曰好一个高竖的灯杆。从此灯杆一说在民间广为流传,由于谐音的缘故,灯杆后被人们误传为登高、东高等。东高村之名由此而来。
明朝万历年间,李姓家族两个后代中举,一个为五品官任汉中知府,一个为六品官在凤翔府任职。发迹后,广纳当地贤能,请阴阳先生问卦占卜,在村北(即北沟旁)置选一处风水宝地,奉旨修建一座小城堡。占地16亩,该城堡形如虎势。城堡内建东西、南北两条大街,街道全部用青石铺成。东南方为仆从下人居住(如门丁、车夫、花工等),西南方为李姓主人住所,东北方修老爷庙,办私塾学堂使用,西北方则为后花园及油坊、酱坊、盐坊生活区。城内陆下修筑工事,暗道明碉,与城外老泉洞相通,便于躲难应敌。在清朝年间“过回回”时不幸被“红毛子”破门侵入,在城内烧杀抢掠,一把火把城堡烧了个净光,现存留的古城墙还清晰可见。
据考,民国期间东高堡、东高村同为一个保。村里(即东高村)以张、刘、阮姓氏居多。堡子(即东高堡)仅有闫、董、刘、李四大家族。民国18年(1929),陕西大旱,闫姓老大在渭北泾阳经商,积蓄颇丰,在县城近郊置地造房落户,在老家的老二饥寒交迫,携一家八口赴泾阳投兄。从此堡子留下
李、董、刘三大姓。
新中国成立后,经土地改革,实行初级农业合作化。当时村里、堡子人均耕地不平衡(村里人均1.3亩,堡子人均2.9亩),经群众开会讨论,意见不统一,堡子成立合作化在早,称东高村第一农业合作社,本村迟一年成立农业社,称东高村第二农业合作社。1958年大跃进(共产风)时,两社又并为一个行政村。一平二调后,人民公社成立,本村、堡子分别更名为东高村第一生产大队和东高村第二生产大队。“文化大革命”中,鸣犊公社改为东风人民公社,东高村第二生产大队(即堡子)改名中阿二大队,后改名为红旗二大队,拨乱反正正式更名为东高堡村,下设3个村民小组至今。
老祖先遗传,红事(如婚嫁、盖房、乔迁等)要叫哩(要请执事帮忙),白事(如灾祸、丧葬等)要到哩(主事人不请自觉前往帮忙),成为延续至今的风俗习惯。尤其从前对丧葬抬埋(土葬)更为讲究,自古有“南张刘、北张李、上堡子”之说,即沟南老人去世,由沟南张、刘姓青壮年抬埋,行走路线为东高村十字路上坟地安葬。沟北老人去世,由沟北张、李姓青壮年抬埋,行走路线由东高堡村南沟去坟地安葬。堡子老人去世,则由堡子(即东高堡二、三组)青壮年沿村西生产路去坟地安葬。三家互不冲犯。
该村李继珍老先生出身名门,自幼聪颖,才智过人,且能言善辩,德撼四方。早年,为浇灌河下水稻,民众自发修筑了一条通往天河上游(即新中国成立后浐河)的蓄水潭,又名“小江”,小江地处咀头河下,历代历年都由东高堡(时名东高村)人整修水潭,浇灌稻田。新中国成立前四年,天大旱,稻田缺水严重,咀头村部分青年人强行将“小江”占为己有,从而发生官司,东高堡村民众选派李继珍老先生参与诉讼。李继珍接状后,深思熟虑,走访邻村老人,收集证言,并冒险前往咀头村与头前人据理争辩。开庭时,极力举证:“小江蓄水潭自古千年来都是该村修整并使用,老年人哪个不知,何人不晓。你们不要揣着明白装糊涂。”又抬头看见区公所门上挂着“息事堂”牌匾,即说:“我看这不是息事堂,分明是造事厅。”区公所干事无言答对,无奈宣布咀头村败诉,蓄水潭物归原主。
在党的“百花齐放,万家争鸣”方针指引下,东高堡成立了业余剧团,先后排演《徐州革命》《打虎计》《宝莲灯》《屠夫状元》等老戏及《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罗汉钱》等现代戏。每逢农村庙会,四邻八村都来邀请,曾去大雁塔、曲江池等地演出,轰动整个长安东片。1975年古典历史剧开放,曾在西安纺织城水泥厂俱乐部售票演出,历时一月余。
1972年,李忠义当选村支书。上任伊始,带领村民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河下修水站,塬上打机井,平整30多亩坡地,栽种核桃、柿子树。创办砖瓦窑,簸箕编制等副业,除给国家上缴公购粮后,还能保证群众丰衣足食,邻村方圆羡慕不已。后终因操劳过度,身患绝症,不幸病逝,追悼会后,全村老幼沿途结对送葬,以泪洗面。
2011年,先后修复自来水管道,让群众吃上放心水。联系区水务局在塬上公路边打300米深井一眼,以便农田灌溉,为村中两条主干道两侧栽植了花卉树木。
鸣犊街道,隶属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地处长安区东北部。东邻炮里街道和魏寨街道,南靠引镇街道和蓝田县史家寨镇,西连大兆街道,北接灞桥区狄寨街道,总面积43.5平方千米。
截至2020年6月,鸣犊街道下辖18个村(居),其中:1个社区、17个行政村 。2011年,鸣犊街道总人口38958人,农业总产值达到2.6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2900万元,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2.2亿元,各类存款余额3.8亿元。
北宋、元、明记为鸣犊镇。
清设鸣犊仓。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后,曾设鸣犊区、镇、乡、联保等。
1949年,设鸣犊区鸣犊镇。
1951年,为鸣犊乡。
1958年,成立鸣犊公社。
1966年,改名东风公社。
1972年,恢复原名。
1984年,改设乡。
2001年1月,将马兴乡并入鸣犊镇。
2008年5月,撤镇设立鸣犊街道。
投稿、闲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