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买的这几个组合,业绩差距有点大
喜胖不胖
读完需要
分钟
速读仅需 2 分钟
今天沪深300微涨0.9%,创业板指上涨2.47%,科创板上涨2.67%,细分行业中电气设备、有色金属、钢铁、新能源领涨。消费、医药、银行领跌。医药算是估值回落的下跌,大金融自降准消息后持续下跌,而消费也震荡了一段时间,特别是茅台公布季报业绩后持续下跌,虽然昨天上涨一天,但资金似乎还是流入了成长行业。
(数据截止至 2020/08/04,今天收盘净值应该会更高一些)
目前望京博格有 5 个组合,
分别是绿巨人——组合配置
李时珍——精选医药
蜘蛛侠——聚焦科技
战神——聚焦军工
银河之力——精选主动基金
作为跟投的持有人,上述的组合中除蜘蛛侠外我都持有(蜘蛛侠曾经有,后来我替换成了单只新能源基金了),截止至今,我持有战神最多,其次是绿巨人、李时珍和银河之力。
除绿巨人的收益外,其他几个组合的收益还算都可圈可点。
作为跟投持有人,当然对其他收益好的暂且不表,毕竟买了赚钱都是自己的能力,亏的(或者说赚得少)那就肯定是主理人的问题了!
所以想看看绿巨人到底发生了什么?
目前,绿巨人已经从一个配置型组合,被动演变成了——“低估值策略”配置型组合。
这一路是如何演变的?我去看了绿巨人的调仓记录:
从调仓频次来看,绿巨人 2016 年调仓 9 次、2017 年调仓 9 次、2018 年调仓 5 次、2019 年和 2020 年分别调仓一次、2021 至今未曾调仓。
调仓频次逐渐下次,趋于以年为周期的标准。
几个比较重要的调仓时间点:
从一开始只买指数基金,配置医药、可选消费、能源、TMT
到 2017 年 2 月 7 日开始介入行业股票基金,以前没仔细看过,原来博格还阶段性买过美国标普的消费、黄金、原油。
2018 年 3 年 5 日,博格主动消费卖出加仓军工、2018 年 7 月 30 日把医药卖出换成现金。不过隔了一天,就把现金买入沪深 300,观点是在上证指数 2900 点左右保留现金是不明智的。
2019 年 2 月 22 日把上证 50AH 优选换成中概互联。
上证 50AH 之前没了解过,特意查了一下。官方介绍是反映上证 50 指数使用 AH 价差投资策略的整体表现,投资 A、H 股份中价格相对较低的股份类别被选作指数成份股。
简单来说就是,A 股和 H 股哪个低估买哪个,成份股每月进行一次转换,将同时具有 A 股和 H 股的成分股进行调整,选相对便宜的那个,自带轮动策略。
2020 年 9 月 7 日,把沪深 300 换成房地产指数。
然后就演变成了今天最终的绿巨人——
港股 军工 地产。
成份比过去简单了不少,且只买 A 股,但是收益却肉眼可见的缩水了。这也是不少投资者诟病的缘由。
我觉得频繁调仓,其实是和大多数人拿不住的原因是一致的,那就是对某个行业的理解不够深刻,而这种不深刻是正常的。
(医药)李时珍组合的建仓时间是 2017 年的 8 月 10 日。和绿巨人卖出医药的 2018 年 7 月 30 日,期间差了一年左右。而博格之所以能拿的住医药组合是因为他去了一次医院看甲状腺。。。(在此不再赘述他讲了一万遍的故事)。
拿住一个行业是需要信仰的,信仰可以是个人事件的驱动。
不得不说这两年绿巨人一系列的调仓,从后视镜看都是不正确的。但“好在”博格还有其他几个组合,多组合分散策略 择时发车,其实收益还不错。
这个“好在”看似是一种推辞,但实际至关重要。
一个人是不可能对所有行业都看的清的,我们最多能看一个远期的事情,但是近期的动荡没有任何人能面面俱到。
为什么博格一直强调分散配置,甚至还翻译了一本全球资产配置的书。资产配置对于投资收益的贡献要远远大于时机选择和具体股票的选择,尤其对于机构投资者和高净值个人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