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唐朝墩古城遗址考古发掘记
唐朝墩古城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城东北部。城址东临水磨河,北距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约20千米,南距天山东段博格达山约40千米。唐朝墩古城于1957年被公布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建档,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复查,2013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城保护状况较差,不仅自然风化严重,还受到居民区、城区道路的扰乱,其文化内涵多年来都不甚明确。
为探明唐朝墩古城遗址的整体面貌,摸清城址的规模、形制、年代序列和文化内涵,响应丝绸之路沿线遗址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与利用的号召,自2018年起,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中国人民大学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连续三年对唐朝墩古城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等工作。2018~2019年,人大考古在唐朝墩古城的工作收获颇丰,探清了城址建制及规模,发掘揭露出唐代院落遗址、高昌回鹘时期罗马式浴场遗址、城墙门道等重要遗迹,出土陶器、瓷器、铜器、玻璃器等种类繁多的珍贵文物。基本确认了唐朝墩古城遗址性质为唐代庭州蒲类县县城,始建于唐贞观十四年 (640) 前后,沿用于高昌回鹘时期,至公元14世纪的蒙元时期逐渐废弃。
2020年,人大考古队梅开二度,对古城中心的高台遗址展开新一轮的发掘工作。本次发掘工作由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魏坚教授担任领队,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博士生王晓丹担任执行领队,参与发掘的队员包括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硕士生8人、考古技师2人。
图一 2020年奇台县唐朝墩古城遗址人大考古队合照
考古工作始于2020年9月下旬,至10月底田野工作基本结束。本次发掘面积600m²,共布方7个,包括5个10×10m²探方、2个10×5m²探方和1条探沟。清理出灰坑14个、房址1处、墓葬7座,出土遗物包括陶器、瓷器、铜器、铁器、木器、骨器、动物骨骼等。此外,我们还对南城墙进行了勘探调查,并在魏坚教授的带领下考察了吐虎玛克城址等周边遗址。
2020年9月12日魏坚教授和博士生王晓丹先行赴新疆昌吉州奇台县考察,安排2020年度唐朝墩古城遗址发掘工作。与县博物馆、文旅局等相关领导共同检视前期工作成果,商议并确定了2020年度对古城遗址发掘的具体工作内容,探讨未来对大遗址保护的计划。2020年9月18日,博士生于柏川、硕士生常宏伟抵达奇台县博物馆,布置布方、打点、测量等前期准备工作,并做好驻地的后勤保障。
2020年9月22日,博士生王晓丹同硕士生李思佳、陈卓尔、张家宸、刘胤开、王牧贤、夏可一及两位技师抵达驻地。原本应在夏季展开的工作由于疫情影响延迟开工,参与过前两年发掘的同学们再度回归了熟悉的生活工作环境。有前两年的经验积累,队员们早已成竹在胸,对今年的工作前景充满期待。
图二 发掘现场
9月23日,2020年度唐朝墩古城遗址的考古工作正式启动。本次考古发掘的对象为唐朝墩古城的中心高台遗址,基于前期勘探工作的充分铺垫,开工当日我们即开始布方描线,确定发掘主体,对高台整体进行钻探和地表清理工作。由于高台地势高于城址地面,常年受到风沙侵蚀,墩台表面堆积较厚砂土,通过表面清理,高台西侧大面积的土坯块分层轮廓线逐渐显露且分布规律。随着层层剥茧式的发掘不断向前推进,遗址的整体面貌日渐清晰,各个发掘探方的遗迹现象衔接有序、功能联属。中部核心区的6个探方构成了遗址的核心区域,遗址的中心位置为地势最高点,高台西侧坡度较陡,往东坡度延伸渐缓。南北两侧发现的东西向条带状土坯墙构成建筑体的外墙部分,北外墙残长约28米,南外墙残长约25米,南、北外墙相距约12.3米,外墙墙体于遗址西侧绕弧线形相接,东侧北外墙向南、南外墙向北分别转折出2~3米的墙角,形成东门门道。与南、北外墙相邻靠近高台中部发现平行对称的等边南、北内墙,内外墙之间形成约直径1.65米的活动面。由此我们发现了遗址整体形制布局逐渐呈现出坐西朝东,建筑平面呈长方形的特征。遗址北部、东部、南部经发掘清理露出了外墙以内的青砖面及柱础,北内墙两侧壁面亦清现了连续的壁画遗迹。综合遗址的整体面貌及遗迹现象,经初步判断,唐朝墩古城高台遗址可能为一处高昌回鹘时期前殿后塔回廊式佛寺遗址,中心顶点晚期墓位置可能为原塔基,且可能经过二次扩建或修缮。
因受疫情影响,开工时间比原计划推迟两个月,新疆疫情刚过,但防控措施依然严格,通过层层关卡的审核检验,考古队终于顺利抵达驻地。9月的奇台县正值入秋渐凉,早晚温差加大的换季时节。加之唐朝墩高台地势较高,队员们在发掘过程中时常面临突如其来的狂风大作、尘土飞扬。由于早晚气温越来越低,为了赶在下雪之前尽量完成主体工作,队员们牺牲了自己的午休时间,改至午饭结束后立即上工。虽然时而黃沙蔽日,冷暖无常,但无一人抱怨,每位队员都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情。更加幸运的是,我们的工作受到当地领导和各相关部门、科研院所的高度重视与帮助。发掘期间,奇台县委政府和文旅局的相关领导曾多次前往发掘现场视察工作,关心慰问队员们的日常生活,共同探讨奇台县文化遗产与大遗址展示、保护的未来前景。秋风虽萧瑟,但同学们感受到的是当地领导和群众对人大考古温暖如春的问候,这份感恩之情更加坚定了我们为将来奇台文博事业的蓬勃发展而不懈努力工作的决心。
图三 魏坚教授与考古队学生合影
新疆天气干燥,日照强烈,高台坡度不均,土质土色及硬度变化复杂,加之高台作为佛寺遗址的基体,与唐朝墩此前发掘的遗迹属性完全不同,稍有不慎可能就会破坏建筑结构体系的完整性,因此也给在辨别遗迹现象和发掘深浅等问题上带来了种种挑战,但是经过反复刮面确认,队员间的实时交流,互相探讨不同的可能性,同学们的自我技术和认知水平都得到了提升,良好的团队合作是发掘成功的首要前提。
图四 魏坚教授与奇台县领导视察工地
图五 魏坚教授指导学生刮面
随着发掘的推进,遗址的面貌由局部扩展到整体,遗迹现象不断发生变化,判断遗址性质的难度逐渐增加。幸而来自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相关单位的领导、专家不断莅临指导,为我们的工作思路带来不同角度的启发,为遗址属性的界定与认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见。最重要的是,项目总领队魏坚教授、2018、2019年连续两年在这里担任执行领队的任冠老师不仅全程指导发掘工作,还十分关注队员们的起居生活。魏坚教授前后三次前往工地考察,指出我们工作中出现的不足以及日后应该避免产生的问题,亲自指导同学们辨别人骨、遗迹现象以及绘图制表等具体工作,极大地鼓舞了大家的士气。
图六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李文瑛、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郭物等同魏坚教授检查工地
图七 魏坚教授同吐鲁番研究院武海龙、张海龙研究员讨论遗迹现象
田野工作结束后,随即开展室内整理工作,检查、校对并整理归档了各探方的发掘日志、图纸、遗迹、遗物登记表等基础资料,分类整理田野发掘的影像资料,完成航拍图三维建模;将采集文物分类整理入库保存,挑选遗物标本并完成了拍照记录工作;将数据录入并上传至遗址数字化管理系统等。对发掘出的浴场和佛寺遗址进行了临时性保护加固,人工铺盖保护棚布垒砌沙袋,防止遗址因风霜、雨雪造成的冻融和坍塌对本体造成破坏。
终章即序曲,2020年奇台县唐朝墩遗址考古田野发掘工作告一段落,三年的考古工作揭开了唐朝墩古城遗址的神秘面纱,古城建制证明了中央对边疆管辖的悠久历史,浴场的重大发现证实了古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繁荣气象,中心高台遗址的新收获体现出佛教对新疆北部产生的深刻影响。
巍巍天山绵延不绝,很多工作尚待完成。未来的工作计划亦将有序开展。这一曲秋季合奏,留给人大考古队员们的是满载的青春回忆、丰富的考古经验和深厚的情谊。
图九 考古队生活照
图十 考古队工作照
图十一 发掘后保护措施
图/文:王晓丹
转载自 人大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