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评价论坛随笔:不停刷题,频繁考试,已经成为孩子们学习生活的主弦律

核心素养命题下,如何运用多元评价结束“一把尺子”的时代?4月28日—29日,由《当代教育家》杂志、中国教育在线、大城市教科院联盟主办的全国基础教育评价改革高峰论坛在青岛市实验高级中学如期举行。

笔者有幸被大会邀请,作为特邀嘉宾全程参与了论坛的整个过程。来自全国多位基础教育评价专家,1000余名中小学校长、老师齐聚青岛,共同研讨教育评价所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同时加快各省份推动科学教育评价制度改革的进程,进一步分享各地实施教育评价所形成的有效经验,围绕人才培养方式及评价改革的科学、健康发展凝智聚力,献计献策。

应该说,这次论坛之所以汇聚了这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同行,是因为大家心中都有一个教育梦!同样,笔者在聆听各位教育专家的精彩演讲的时候,也给自己心中诸多的疑问找到了心灵的共鸣,今天开始也在慢慢消化论坛的众多信息,同时也将自己的一些个人观点阐述一下,以求得到指点与引领.

——题记

话题5:不停刷题,频繁考试,已经成为孩子学习生活的主弦律

目前由于评价机制的不科学,单一化,过度依赖“纸笔测试”,也就导致孩子们平日的学习生活就是:不停刷题,频繁考试。

记得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鸣曾经说过:现在的学校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境地:学校不是考试场,而是教人读书之所在,再不改,就没有人来了。

听着张鸣教授的这句话,笔者心里真不是滋味。如今的学校已经让人感到恐惧和厌烦,原本是教书育人的净土,如今已经演变成了一个“考试场”。正如张鸣老师所说,如果我们的学校还这样恶性循环下去,总有一天会无法运转,没有人会踏进学校的大门。看看现在的学校都在“瞎忙”些什么,你就会明白张鸣老师的话绝不是危言耸听:

孩子们每天忙着不停地“刷题”

在本次评价改革高峰论坛中,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导杨向东,在演讲主题《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中指出:核心素养不仅是新名词,其背后更有一整套囊括学校的课程整合、学校的教学改进以及学校整个评价体系的系统。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应具备六大特征:直接评估真实性学业成就、提供公开明确的质量表现标准、采用整合性和情境化的不良结构任务、收集多方面证据、重视同伴和自我评价的作用、需要学生对表现或产品进行论证或答辩、提供具有实质内容的反馈结果。

可是,目前由于评价过于关注考试分数,也就导致孩子们每天忙着不停地“刷题”,为此,在演讲的过程中,杨教授动情地说到:“刷题”刷掉了孩子们的自信心,刷掉了民族的希望。

的确如此,目前不停“刷题”的节奏导致孩子们作业负担“过重”。为何我们总是抱怨现在的学生动手能力很差,试问现在学生还有空余时间吗?作业就是学生的课余生活全部,应付完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参加家长给报的各种辅导班。或许学生的课余时间就是在作业堆里度过。究其原因,就是考试在作怪。为了让学生考个高分,除了在校时间以外,就得拼命挤压学生的课余时间。

看看我们的学生还有属于自己课余支配时间吗?如果课余时间能够多给学生来支配,学生还会缺少动手能力吗?回想我们那时的课余生活,也很少有作业可做,课余时间大多属于自己来支配,几乎处于“散养”状态。正是由于得益于这一有利条件,那个时代培养出来的学生比如今的孩子有个更强地适应性。

时代在发展,在进步,为何我们的学生却越来越“呆滞”了。难道不是时代的牺牲品吗?

考试成为孩子们生活的主旋律

本次评价改革高峰论坛中,浙江省教研室副主任张丰,在演讲中提出当前教育评价中存在着“过度关注考试分数”的弊端。的确,目前“唯分数论”的单一化评价机制导致学校考试过多过滥,也就出现了一些学校发明了“月考”这一新鲜事物。

谈到“月考”,张丰主任不失幽默地作出了自己独到的解析——所谓“月考”就是穿了“马甲”的单元测试。对于考试过多过滥导致的恶果,张主任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频繁进行考试,就好比是一个厨师在做米饭的时候,不停掀起锅盖,没有足够的耐心等待米饭慢慢熟透,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米板做成了夹生饭。

张主任的解析可谓幽默诙谐,通过浅显易懂的实例告诉我们:正是由于平日教学过程中,考试频率过大,导致掉队的孩子越来越多。杨向东教授那句“刷题刷掉了个人的自信心”的肺腑之言也是这个道理。

不知从何时开始,考试几乎成了学生生活的全部,学校、家长、教师谈论的就是学生的考试分数。似乎除了成绩就没有其他可以谈论的吗?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如今被有些主政者演变成了“考试场”。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几乎成了学校的日常规范了。难怪如今的学校现状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如果学校只是成了考试的场所,那就干脆改名叫“考场”得了,何必打着“教书育人”的旗号,却在做着泯灭学生天性的行径。

请问现在的学生读了什么书,会读什么书,只不过是成了知识的复印机而已。复印得好,那就是“优秀生”;复印的不好,那就是恶语相向的对象。真为现在的学生命运和前途感到担忧,考试分数的高低就能表示能力的高素质吗?

但愿杨向东教授、张丰主任的高端引领,能够让我们的教育同仁早日清醒过来——只有采用科学规范的评价方法,严格规范办学行为,敬畏生命,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才会让我们的教育真正实现育人的目的。

在这里,聆听一线草根教师的教育心声!

作者简介:潘书朋,中学物理教师,在《当代教育家》、《光明日报》、《中国教师报》、《中学物理》、《新课程评论》等国家、省级刊物、教育网站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50余篇。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让物理教学回归实验室”的课题研究,所申报的教育部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荣获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微信ID:shupengchaguan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