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一味桂枝,为何效果殊异? – 经方派
【医案】
2010 年10 月27 日,治一人,女,50 岁。皮肤瘙痒,有红色疹点,自觉时感郁热不疏,时或怕冷,汗水欲出不出,心烦尿黄,舌色正,苔白腻,脉中按紧,沉按滑略数。显然是表气闭郁化热,试用麻黄桂枝各半汤类方,效果不著,皮疹反增。二诊,原方去桂枝,2 剂。2010 年11 月1 日复诊,效显痒减。
反思:辨证当明部位深浅,用药须明作用部位和药力发挥方向。《伤寒论》16 条:“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这一条说的是麻黄与桂枝的区别,虽然麻黄、桂枝皆云解表,但表证有部位深浅之分,相应地,解表药也有作用部位的不同,以及药势走向的分别。
麻黄辛温,作用在皮肤毛窍,其力宣散。
桂枝甘温,本为解肌,功在温通,而不完全是发散。
实际上章次公先生说过:“桂枝本质原无发汗之能力,以其辛香窜散,故可助发汗药之作汗。”唐容川亦云:“桂枝汤本为解肌,与麻黄汤为肤表之剂迥别。”
本案汗出不畅,以皮毛闭郁为主,表气不开,用桂枝便有燥里热之嫌,至少应该在与麻黄类发散药的比例上进行调整,特别是很多皮肤病,若出现斑疹红点等波及营血分的表现,桂枝温通血脉之特性,于此处就更有温燥血热之虞。2013 年7 月,笔者治阙某皮肤风团,瘙痒难忍,也予麻黄桂枝各半汤,且加紫草、丹皮、生地等凉血,服之无效;去桂枝,2 剂即愈。
本医案摘自《医门初窥2——临证心得与失验反思》,作者:曹毅。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