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杂谈
上一次更新还是3月21日,距离现在将近一个月了。
这恐怕是四五年以来,我在这个公号里最长时间的一次断更了,我本无意为之,甚而觉得有些可惜,但架不住人的习性和行为不由意志的向更轻松更娱乐的事情上转移。
事实上,从去年的某个时间节点开始,我便感受到了自己在持续写公号这件事上的力不从心,经常性断更,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外因,疫情致使影院关门,没有那么多电影上线,我感兴趣的或想写的话题断崖式下跌,这也直接导致我在这个公号上雷打不动的半月一次的观影指南系列文难产停更。
但更多其实是内因,行为是有记忆的,你看即使现在影院回春,一切早已按部就班,如火如荼,而我的观影指南贴却依旧处于停滞状态。
人的本质真的是“趋利避害”的,是天生懒惰的,一旦停下来,你的身体会记住、迷恋且渴求那个休息、娱乐或无所事事状态下的感觉,甚而上瘾、戒不掉。
那么,在没有更新公众号的时间里,我有相对应的多做了些什么事吗?
有的,我做了好几个视频号,有读书类别的,有音乐剪辑类的,有情感鸡汤类的等等,本质上都是视频营销号,这好几个视频营销号我都更新还算频繁,几乎每天好几条,乐此不疲。
对视频号稍有了解的朋友,一定知道视频号是当下的风口,运气好的话很容易做起来,获得一些直接的利益转化,在我所做的几个视频号里,有一个还算不错,几个月下来积累了好几万的粉丝量,也有了一些微薄的带货佣金收入。
从实际效果角度来看,视频号自然是对的,是更性价比的,是我单个时间能创造更大价值的,是我的身体记忆更愿意去靠近的事情。
按理说这也是更令人有成就或满足感的事情,毕竟我持续写公众号这么多年,不过才积累了1W粉丝,也未能从中赚到几块钱?
但事实上,过去这么些年,我的诸多满足感、成就感以及信心都来自写作,每次输出完成的那个当口的愉悦感,总是更加绵长、持久且深刻,足以支撑我社畜好长一段时间。
这一两年,我想清楚了一些事情。
比如,我深刻感悟到,人的深层次快乐,来源于创造。一件事物、一件作品甚至无形之物的一个观点、一句话,在你的努力思考、钻研或尝试之下,被从无到有的创造了出来,你能获得无以言表的快乐,且这份快乐本质上是与你内心是否认同是否真正喜欢成正比。
今天我写了一篇文章,我自己很喜欢,多年之后我依旧能够回味起彼时彼刻的那份愉悦。比如我妈喜欢唱歌,哪怕无人问津,唱到自己满意就异常开心。
此外,工作多年我也深刻意识到,很多时候,“自己”是不重要的。当我们做一件事、一个工作或者具体的一个活动、运营一个账号时,我们自己的感受、观念、想法、志趣、喜好和需求,其实都不重要,或者说没那么重要,我们要考虑的是你能为谁带去什么价值,这个谁是谁?他的痛点是什么,他需要的是什?他的感受、观念、想法、志趣、喜好和需求,你是否能照顾到?
如果你能够持续不断的为他人提供、创造他人所需,你必能做成一些事。所谓欲立立人,欲达达人,就是主观视角下的同一个道理。
回到前文我所聊到的我的公众号和视频号这回事。
我的公众号写作,其实就是我的个人志趣表达,是我逼迫并尝试自己不断的不同创造,是我的快乐源泉。如你所见,我在去年把公众号的名称,由之前的“Movies”直接改成了我的网名:突突。
我并无意于讨好我自己,但也的确不是在为他人创造价值,如果是站在后者的角度,我该继续叫“Movies”,每天雷打不动的为大家推荐一部电影,继而关注数据,不断调整迭代,不是吗?
而我运营的视频号,则是完完全全另一种思路,是我工作思维的一种延伸,自己喜不喜欢,需不需要没那么重要,用户需要是第一要义。
在努力写公众号的这个“我”的眼里,我运营的视频号其实没什么意义,我也某种程度上看不上整合搬运的运营策略,但这并不影响“我”与“我”共处。
一直坚持自己是一种成长,改变自己去适应游戏规则也是一种成长。
前些天和朋友聊天,突然鬼使神差的说出一句话:人生其实并没有任何意义和形式上的非此不可,我们不是一定要做成某件事,不是一定要达成某种状态,也不是一定要如何如何,当我们想通这一层,我们的眼界、思维、生活顿时开阔了起来。
当然还是要努力,只是不要有执念。
题图:《心灵捕手》电影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