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北山寺

北山寺古称土楼观。明代称之为永兴寺,近代改称北山寺。北山寺依山面水,居高临下,上有断岩壁立,下有陡坡相连,地势险峻,气势宏伟。相传,该寺始建于汉魏时代,为"湟中古寺第一。我国著名古籍阚骃《十三州记》曾有这样的记载:"西平亭北,有土楼,神祠者是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一书也有过这样的记载:"上有土楼寺,北依山原,峰高三百尺,有若削成,下有神祠、彤墙、故壁存焉。"由此推断,北山寺迄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看来比西宁古城的历史还要长久。北山寺的建筑基本上是依山腰之中的红砂岩天然断层,由西向东,依次而建的。最西头是玉皇洞,接着是无量洞和城隍洞。这三个洞不太深,但比较宽敞。

北山寺是一个很神秘的地方,集儒释道于一山,山上供着诸多的神仙,甚至连阎罗王也有供奉,更加增添了北山寺的神秘感。清朝诗人张思宪曾做"北山烟雨"诗"北山隐约书模糊,烟雨朝朝入画图。却忆草堂留我住,爱他水墨米颠呼。"

北山寺

折叠

登临寺门,放眼远眺,山峦披绿锦,前有小溪水穿流;城郊田块整然,城区楼房矗立,勃勃生机,一览无遗。据清代《奉化县志》、宁波《四明志》与浙江《名胜志》记载,南禅宗祖师惠能的第10代嫡派弟子维净大和尚来到此地后,发觉凤山北麓有峰对峙,间有山谷舒缓而下,峰峦奇秀,实为一方净土,遂在此建寺,取名"正化院",他也成为此寺的开山祖师。寺院兴建后,一时四方信众前来进香拜佛络绎不绝。到了北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南禅宗传人维净的弟子--浙东高僧见心住持改名为"广化院"。南宋嘉定六年(公元1213年),住持道圆和尚重建山门,扩建殿宇、厢房,改称为"禅宗北山讲寺",民间俗称北山寺。据载那时来北山寺听经讲法的和尚不单单来自国内各地寺院,还有来自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越南等国,多时达千人以上。就此来看,北山寺并非是一般性的寺院,它是当时浙东地区弘扬禅宗文化,特别是研习、曹洞宗二家的重要道场,为禅宗文化的海内外传播作出过一定贡献。按现代的话来说,北山讲寺其实是当时的一所佛教研究学院,为佛学界培养、造就了不少高僧。

宋仁宗赵祯曾御赐北山寺袈裟一袭及"藏经八十二函"。到元代,寺内拥有2800多部藏经,当时的日本留学僧曾将部分经典带回国内交流。寺内不但经典馆藏丰富,而且各种古籍也不少。因而北山讲寺也是文人墨客常顾之地,他们或浏览寺中胜景,或借书阅读,如明代的浙东高僧,人称活佛的飞翰和尚常来北山寺讲经传法,明代诗人杨守陈有诗曰:"北山隐隐寺亭亭,月殿云扉书掩肩。客子来时猿邂逅,道人经处鸟丁宁。冥烟不散千峰紫,晴雪初消万树青。闻说飞翰曾寓此,翠崖丹嶂有余馨。"后梁时的高僧布袋和尚也曾多次来北山寺结夏安居,向僧众及善男信女讲经说法。

千百年来,北山寺有过香火鼎盛,也有过坎坷。据传有三次被毁,四次重建。特别是清代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北山寺遭遇了一场大火,寺内所有经书、法物焚化殆尽,损失惨重。后虽又重建,但其建筑规模远不如以前。1997年,该寺住持和尚释心罗到后,他发心要将千年古寺恢复元气,修整一新。经有关部门批准后,他计划在寺前荒芜土地上重建梵宇,恢复昔日辉煌。2001年,他在善男信女的支持下开始了自己的建造进程。

按照布袋和尚跟北山寺结缘的传说,寺内将建有布袋和尚讲经处、弥勒殿等建筑,以达到弘扬弥勒文化的目的。按照规划,建成后的寺院将达到30亩,建筑面积达到1万多平方米,届时可建成一个供人观光旅游的胜地。据在场的游客表示,当前由于西环路尚在建设中,通往北山寺的交通不便,小轿车很难开进,这成为该地建设旅游景点的一个制约因素,而随着将来交通的改善、观光游客的增多,该寺在挖掘布袋和尚、文人墨客等历史资源、宣扬弥勒文化等方面大有可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