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散语】陈立俊︱故乡礼赞

故乡礼赞

文/陈立俊

我的故乡在老斗龙港及其支流和尚舀交集的地方。故乡名不见经传,但有两个与众不同的亮点。一是与"上海飞地″仅一路相隔,我的故居在"飞地"西二公里;二是大丰人的母亲河一一斗龙港据说有十八道弯,其中就有两道在我的故乡。我的故居距其中一弯五十米左右。小时候斗龙港深二~三米,水很干净,我就是在河边浅滩处学会游泳。

故乡一九四六年就获得解放,是个老解放区。家乡人民历经土地改革、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分田到户大包干、土地流转等几个阶段。也经历了贫穷落后、基本温饱、自给自足、自给有余、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基本小康等生活水平的变化,应该一直处于大丰农村的中等以上水平。乡亲们家庭经济基本平衡,没有大富大贵,没有多少大老板总经理,也没有绝对意义上的贫困户。外出打工也很少,大都埋头经营自已的责任田,安于现状,满足这种生活方式和现状。

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到来,打破了故乡的平静,冲击着故乡人的思维模式,也改变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变化应该说是从乡村公路建设开始的。原来的乡村道路弯弯扭扭,坑坑洼洼,遇到阴雨天就更难走。路宽只能通过一辆车板车,两辆摩托车交汇须放慢速度。省政府实施村村通公路的惠民举措,村里修了一条贯穿东西三、四里长的水泥单行道,两车交汇,必须一辆车停在稍宽的地方,对面的车才能勉强通行,交通运输还是不方便。去年路面加宽一倍,即使两辆大卡车交汇也不成问题。同时又修了一条与之平行等宽等长的公路,相关桥梁都重新建筑,影响通行的瓶颈都打通。这里原来很少种植经济作物,即使种了都用小型拖拉机送到裕华。自从有了第一条公路后,种大白菜、冬瓜、南瓜、辣椒等的越来越多,经济收入随之提高,做农副产品经纪人也有了。有公路买小汽车、大卡车、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大型机动车的人也多起来了。在外工作做生意的游子,回乡探亲访友方便多了,车子可以开到家门口。实施村村通公交,一天三班,虽然乘客有限,但正常运行。

更大的变化发生在二0一五年底,这次变化彻底改变了故乡人千百年沿袭下来的面朝黄土面朝天的命运,全村人集体"失业″。土地全部流转到种植大户手中。这是一次重大变革,乡亲们识大体顾大局,权衡利弊,都表示积极支持,齐刷刷地签了流转合同。其实他们虽然"失业″了,但没有失利,反而增加了收入。他们可以得到每亩千元的租金,加上原有的国家发放的农田补助,一般农户都有二万元左右的稳定收入,与原来种田的纯收入相差不大,并且不用花力气,不用担心自然灾害。每户人家都有几分自留地,种着一年四季吃不完的果瓜蔬菜,还能种一些粮食作物喂猪喂鸡鸭鹅,生活上的开支不是太多的。虽然没有大田种了,但根本没有闲下来。被流转的土地和"上海飞地"都需要大量劳力,这就由经纪人召集组织协调。农忙时本地人要想找帮工做什么事真不容易。除了去这两个地方打工外,各显神通,自找门路赚钱,有一技之长者更容易赚到钱。一位老邻居已七十二岁,有织魚网的手艺。他开心地说,土地流转后蛮快活,想做就做很自由,人家请我织网,管吃住每天一百五十元,织了五十多天,得到七千多元。年轻人可以到镇上和港口的厂里上班,也可以开个什么店。我有亲属两口子在镇上开个窗帘店,另到服装厂拿些布料加工,但收入微薄,又另辟途径,到邻村租了几十亩零散土地种南瓜。这样,收入就比种地时翻了番,且种南瓜投入的成本和劳力都比较少。可以预见,如此发展下去,我们村里将来一定会出现许多大小老板。

几年前当地农作物秸草是一大公害,一部分用作做饭的燃料,早中晚家家户户的烟囱冒着滚滚浓烟;一部分扔进沟河,任其腐烂发酵,余下的放火焚烧,空气污染十分严重。河道无人管理,杂草丛生,加上腐烂的秸草,水基本不流动,乌黑发臭,魚虾绝迹,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如今秸草全部进行无害化处理或粉碎还田,河道清淤捞污,还实行河长制。清水蓝天又回来了,仿佛换了人间。农村推行危房、畜圈、厕所、厨房、饮用水、电网等改造补贴,让故乡面貌大为改观,脏乱差的环境得到治理。原来家家门前都有一个当地人叫"泡灰塘"的垃圾塘都不见了,垃圾专人管理及时清运。乡亲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逐步优化。

移动通讯和网络时代的故乡人没有落伍,这两项有着较高的普及率。我的手机无流量,随便到哪家都能连上网。六七十岁的老年人用智能手机根本不稀罕,用微信与外界联系也很正常。年轻人更是象城里人一样,网上购物习以为常,物流服务及时周到,寄出去收回来非常方便。

故乡的变化远不止这些,真让我刮目相看。这是党的政策英明的体现,是国家富强的标志,也是故乡人辛勤劳动的成果。故乡是中国农村很为普通的小地方,然而她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缩影。

月是故乡圆,人是故乡亲。这里有熟悉的土地,有浓浓的乡情。我深情礼赞一一故乡。

作者简介
about the author

作者

陈立俊,大丰三龙人,一九五一年出生,有过教师、司法警察、医院行政管理人员三个阶段工作经历,喜欢写写新闻、散文、随笔等等短文二百余篇,曾在省、市、区等报刋上刋登。

(0)

相关推荐

  • 长河星空丨乡村记忆/刘景常

    我的童年出生.成长在乡村,长大后因求学奔向城市,进而在城市定居,如今像我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乡村给人留下太多太多的记忆,离开乡村便会回味乡村.无论走在乡村的任何地方,乡村的街道.小卖铺.步行桥.学校,或 ...

  • 华农景园苏施予,故乡天门欢迎你

    心然简介:陈艳萍,湖北天门人,现居武汉.从生命的原香出发,与美同行,抒写生活,乡愁,诗情以及远方. 昨天的新书分享会,该怎么样写呢? 今天一天,我的脑袋里是有些乱的.一会儿觉得对不起木木,芬姐,李大哥 ...

  • 稻草的清香

    第102期 稻草的清香 文/袁国奇 故乡绥宁,山明水秀,风姿绰约. 故乡的山水,用它的灵气,养育出故乡人的勤俭,坦荡.亘古以来,故乡人以大米为主食,红薯.包谷.高粱.大豆只是以配角的形式出现在餐桌上. ...

  • 故乡的山茶花

    你 娉婷如待字闺中的女子, 最是温柔多情. 故乡的山茶花 文/袁国奇 2018-42 总171期 江南的早秋,依然如夏. 站在秋阳里,即使不走动,汗水也会不停地从毛孔钻出,让人宛如喝了烈酒一般,热辣辣 ...

  • 竹笼记

    竹笼记 文/袁国奇 故乡,位于湘西南边陲,境内青山延绵,树木葳蕤.春来陌上花开,蕨菜竹笋遍地,殷勤的故乡人总于这个季节上山采野菜,野菜的苦涩,如故乡人生活的清苦. 故乡有一种竹子,水竹.水竹节间有一二 ...

  • 【四季散语】陈立俊︱ 人口普查员日记(连载之一)

    人口普查员日记 说在前面的话: 去年年底,我以志愿者的身份,担任人口普查员,参加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时间虽然不长,对我来说意义非常,其中也有些小故事,小插曲.我以日记的形式把这一过程记录下来,与朋友 ...

  • 【四季散语】陈立俊︱ 人口普查员日记(连载之四)

    人口普查员日记 文/陈立俊 07 九月三十日  晴 前天接到通知,外籍人员 .港澳台人员也须登记,要领取专门表格.领表时我问指导员,当时为什么不发专门表,这些人我们都上过门了,又要再次登门,麻烦不麻烦 ...

  • 【四季散语】陈立俊︱ 孙子入学高中寄语

     孙子入学高中寄语: 可亲可爱的孙子: 你己步入人生一个比较重要的旅程一一升入高中,将寄宿于学校,少了家人的呵护,一些事要自理了.你较早就具有独立性,读初一时你才虚十三岁,就要自己骑自行车去约七公里的 ...

  • 【四季散语】陈立俊︱ 党史教育我们不缺席

    党史教育我们不缺席 文/陈立俊 今年党中央要求在全党开展党的历史学习教育活动,我们支部在上级党组织的统一安排下,及时转发学习教育的通知和学习资料.大家都表示虽然年纪大了,但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不能特殊,不 ...

  • 【四季散语】陈立俊︱不是所有的分别都会重逢

    不是所有的分别都会重逢 文/陈立俊 我熟悉的一位作家,最近发表了一首关于重逢的新诗,直抒胸臆,期待重逢,为了补上三十前末能表白的心愿.情感,弥补来得及的遗憾. 我想借题说话,也来说说重逢这个话题.人的 ...

  • 【四季散语】陈立俊︱ "老来伴"多些好

    "老来伴"多些好 文/陈立俊 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晚年赋闲在家,有的是时间,多的是无聊.老来相伴相随,相互关心照顾,是再好不过了.但实际生活告诉我们,光有 ...

  • 【四季散语】陈立俊︱说说苏州的山

    说说苏州的山 文/陈立俊 苏州境内山多水丰,说她是水城不够全面,应该称之为山水之城.境内陆地上有山一百多,大多分布在苏州西部的吳中.虎丘两区.另外太湖七十二峰中的五十六峰在苏州所属太湖之中,还有十多个 ...

  • 【四季散语】陈立俊︱三峡游小记

    三峡游小记 文/陈立俊 近日,我和老伴随旅行团参加了谓之为"总统七号邮轮三峡七日游".我俩不喜欢旅游,这是平生首次以玩为目的千里之行.为什么现在来了兴趣呢?一是这次旅行不需要爬山涉 ...

  • 【四季散语】陈立俊︱浮庙墩中有人家

    浮庙墩中有人家 文/陈立俊 吳中光福镇境内有一太湖支流一一下崦湖,又叫西崦湖,湖的西岸有个名叫浮庙墩的小岛.古<光福志>写道:"浮庙墩,一土阜也,在西崦中,四面环水,非舟不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