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王凌燕/小蚂蚁的阿婆寨之旅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发布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小蚂蚁的阿婆寨之旅

王凌燕

这个夏天的启动程序乱码了,南方雨水齐腰、北方干旱枯焦,小蚂蚁怀疑是老天喝大了、按错了某个键,像女司机踩错了油门刹车,身处北方,在日日响晴的阳光里,小蚂蚁笔下的文字和她小小的心灵一样焦灼,她凌乱地徘徊着,徘徊着,不知道要逃到哪里,才能找寻到内心的安静与清凉。

在鲁山阿婆寨,小蚂蚁笑了,她听见了潺潺的水声,看见了乱玉飞溅的瀑布,她与连片成海的格桑花合了影,还认识了“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的槲叶,亲吻了碎石砌筑的楚长城的垛口,走过了玲珑剔透的玻璃吊桥,发现了藏在绿树荫里的飞檐翘角的大雷音寺,耳边掠过了悠扬美妙的钟磬声……

小蚂蚁太开心了!她急着要把自己的旅行感受,分享给同样在找寻心灵栖息地的朋友。

桥在画中人入画

在小蚂蚁眼中,阿婆寨最动人心魄的风景,便是那条冰清玉洁、摇曳生姿的斜拉索玻璃吊桥,它东起凤凰头,西落凤凰台,宛如一条高冰种翡翠碧玉带,凌空飞跨于植被丰饶、深不见底的山涧之上,令人望而却步。

——然而又怎能真的“却步”呢?玩得就是心跳!足蹬景区专备的防滑鞋套,像小猫试探小鼠一样,踏上去一只脚,无恙,再踏上去另一只:

“老铁,没毛病!”

于是,呼朋引伴,一起前行。虽是暑热天,但沿桥而行,竟愈行愈觉清凉,尤其是栏杆扶手,摸上去竟有丝丝凉意沁人心脾,完全没有夏日里骄阳暴晒的灼热感。驻足观之,上下周遭皆空灵如画;用心感之,觉山涧里有源源不断的风,像在冰挂间游走数日、被仙人之手徐徐托出,凉凉的、爽爽的、柔柔地拂过脸颊,顿时汗落无踪,当此时,即便貌不惊人,也在吊桥的“仙风”中变得冰肌玉骨。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悠悠的,想起卞之琳的《断章》——踏上阿婆寨的这条悬挂在云端的桥,你便成了一道与桥融为一体的令人向往的风景。

荡气回肠一声喊

峰回路转,便来到阿婆寨的喊泉边。来喊泉,一定要喊一嗓子,喊出庸常日子里所有的憋闷,喊出胸膛里蕴藏的那股气魄。

喊泉,是一个充满诱惑的地方。

“啊——”

荡气回肠一声喊,平静的湖面上,立刻腾起一根十几米高的水柱,加大力度,水柱继续走高,保持住,水柱在你充满爆发力的声音的操控下,在高空中实现完美“涨停”!阳光晴好的日子,赤橙黄绿蓝靛紫,那是水柱映照出的久违的彩虹,梦一样呈现在湖面上,美不胜收。

正在上山步道上攀登的、身在不同高度的游客,都会寻声望过来,那或倾慕、或钦佩的目光,都让你忍不住要再喊一嗓子。喊泉,赋予了声音神奇的魅力,喊的那一刻,你是主宰这泉的王,你是青山绿水搭建的大自然的舞台上,最亮眼的主角。

人生,总要有一个地方,可以肆无忌惮地嚣张,可以痛痛快快地喊一嗓,对,就是阿婆寨,荡气回肠!

飞流下的那尊佛

阿婆寨最美的那条瀑布,是猝不及防跌落山崖的,像皮小子一枚,没有被吓到,反而嬉笑着拍打着崖壁上突出的棱角,飞溅起无数快乐的水花,一路欢畅向下,落入一汪碧玉深潭,潭边的荆条花正在怒放,小小的、精致的紫色花朵,团团簇簇,散发着独有的清香。

在瀑布旁边的崖壁上,有一处天然佛龛,端坐着一尊佛,宝相庄严,神态安详,双臂自然下垂,双手交叠,正向过往众生传递着“明心见性”的佛语,于水声喧闹中更见清幽。

好想在这里驻足,握一卷书,在这山路拐角的小亭子下,在这流泉飞瀑旁,和着徐来之清风,诵读: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

碎石无言长城长

阿婆寨景区的楚长城遗址,是“春秋战国”的战国时期留下来的楚国最北端的长城城墙遗迹,距今已有2600余年,一部分得到修复,沿山势曲折蜿蜒,楚风犹在,像一条舞动的龙;一部分作为历史的见证,依然沉睡在荒草丛中,乱石堆叠,分明似说长城苦,水咽云寒一夜风。

这里,是幽思怀古的地方。

靠着城墙垛口,抚一下散乱的长发,放眼莽莽苍苍的伏牛山,遥想远古的岁月,如山峦叠嶂:

是谁的金戈铁马,闯入伊人的梦乡?是谁犹恋长城外、青青寒草春?又是谁,执戟明光里,在城墙垛口守卫?

长城静默,碎石无言,历史的烽烟散尽,长城内外,晴空万里白云悠悠,飞鸟去还翠峰如簇,过往的岁月,没有哪个时刻,比此时,更安宁祥和。

深山古寺沐斜阳

下山的时候,夕阳正好,观光电瓶车绕过楚长城、穿过郁郁苍苍的槲叶林天然氧吧,进入一条开满野花的小道。

“风景这边独好,师傅,能停下车吗?”小蚂蚁和师傅商量,师傅微笑,稳稳地踩住了刹车。

镜头聚焦处,是阿婆寨如画的夕阳,似一副气势恢宏的写意画,奔腾的、燃烧的、静默的、流淌的……都被铺陈于画中,画面之下,是蓊蓊郁郁的山林,山林下流光溢彩的,是沐浴着夕阳的大雷音寺,

是当年,吴承恩写《西游记》的地方。

苍苍雷音寺,杳杳钟声晚——那隐隐飘来的,可是钟声吗?

忽而忘归,小蚂蚁醉了。

作者简介

王凌燕,女,70后,籍贯河南焦作,出生于书香门第,供职于电力系统,喜欢古诗文,喜欢阅读写作朗诵,纸媒时代先后在《河南电力报》《华中电力报》《国家电网报》《神华能源报》《焦作日报》《平顶山晚报》等报纸副刊发表散文作品300余篇,擅长将平凡的生活化为诗意的文字。

《河南文学》杂志是炎黄出版社旗下的一个纯文学刊物,双月刊。以“不厚名家、力推新人”为办刊宗旨,以“不唯名家,但求名篇;不拘篇幅,唯求美文;不唯形式,文道并重”为原则,主要刊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面向全球各界征稿,河南文学杂志纸质媒体所刊登稿件主要从“河南文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稿件中选取(已在其他媒体和微信公众平台刊发过的,本平台不予刊发)。欢迎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本平台每天更新

投稿邮箱:hnwenxue@126.com

出品/炎黄出版社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  一

副主编/冯新林   阿若

编辑部主任: 赵    渝

责任编辑:柳岱林       蓝  岛

刘海波      李家琛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

(0)

相关推荐

  • 【西散原创】顾海燕作品 | 香风轻送来江南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西散原创 西散原创--西散原创纸媒选稿基地 西散原创--中国散文作家成长摇篮 西散原创--最具亲和力原创精品散文平台 "香风轻度,翠叶柔枝&quo ...

  • 吴燕花║阿婆(三章)

    [阿婆] 小时候 我总是趴在你身后 随着你的脚步四处走 一把锄头一把汗 汗水湿了你和我 小时候 我笑你总是缝缝又补补 苍白的脸上没笑容 满嘴的牙儿掉了光 吃饭就象小蜗牛 长大后 我才懂得你的苦 丰收果 ...

  • 《当代散文》2020 · 04期 总第123期 目录

    文学会比太阳更长久                        [新闻资讯] [名家阅读]:郁达夫 08    故都的秋 [年度主题]:看戏 10    看戏    马淑敏 13    唱戏    ...

  • 阿婆的守护 ‖『苗家恋』系列风情散文

    提示 本公众号平台原创文章,均为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平台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作者直接授权除外).已经本平台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 ...

  • 【散文】涂保学/如梦如幻阿婆寨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发布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如梦如幻阿婆寨 涂保学 接到省散文学会王剑冰会长的通知:"七月上旬到平顶山市鲁山县参加年度散文采风笔会",加入河南省散文学会 ...

  • 【征文选登】王凌燕/出书,一场漫长的马拉松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发布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关于出书那点事儿征文"选登 出书,一场漫长的马拉松 王凌燕 说不想出书,是假的.但凡喜欢文字的人,谁不想让自己的文字变成 ...

  • 【散文·王凌琴】颜真卿碑在大荔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003 颜真卿碑在大荔 原创/王凌琴 一 平生肝胆卫长城,至死图回色不惊, 世俗不知忠义大,百年空有好书名. 这是宋代诗人李行中写的<读颜鲁公碑&g ...

  • 【大荔文学·散文·王凌琴】螟蛉老姑——沙苑亲戚(1)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136 螟蛉老姑 --沙苑亲戚(1) 原创/王凌琴 01 老姑家在杨村,是我妈妈的姑母. 说起老姑,我的脑海里就会浮出几幅画面: 雪花纷飞的寒冬,一个中年 ...

  • 【大荔文学·散文·王凌琴】老老姑 ——沙苑亲戚(2)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150 老老姑 --沙苑亲戚(2) 原创/王凌琴 如果说沙苑是一片沃土,那么沙苑人沙苑族群便是这片沃土上的大榕树,地下,盘根错节,绵延百里:地上,枝叶相连 ...

  • 【大荔文学·散文·王凌琴】“缠沙”的亲老 姑 ——沙苑亲戚3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203 "缠沙"的亲老 姑 --沙苑亲戚(3) 原创/王凌琴 大老姑 老姑是谁?那当然是父母亲的姑姑,祖父或外祖父的姐妹了. 我的祖父 ...

  • 【大荔文学·散文·王凌琴】土匪老舅 —— 沙苑亲戚4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212 土匪老舅 --沙苑亲戚(4) 原创/王凌琴 记得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批林批孔"运动中,为春秋时代的"盗跖"正 ...

  • 【大荔文学·散文·王凌琴】义匪表叔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222 义匪表叔 --沙苑亲戚(5) 原创/王凌琴 一 大约咸丰末年(1861)前后,关中遭了旱灾,渭北旱塬一带尤为严重,蒲城龙阳镇平路庙村有一户姓刘的人 ...

  • 【大荔文学·散文·王凌琴】生产队趣事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241 生产队趣事 原创/王凌琴 生产队时代已经离开我们三十多年了,每当忆及,那熙熙攘攘的人和事,那吃食堂的辛酸,那修渠打坝的豪气,那贫穷却单纯的人心.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