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权力”已经深入文化的门槛,我们必须要重新定义“像女孩子一样” | 性别研究实验
Young纠结的是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女孩儿'像女孩儿一样’”?
有一则广告,叫“像女孩儿一样”,不知各位看过没有:
其中导演让参与者做了如下动作:“'像女孩儿一样投掷’的动作如何做?”
'像女孩儿一样投掷’ -- Throwing Like a Girl -- 这就是1980年Young的论文题目,而全文也旨在解释一个问题:'女孩子是如何成为'像女孩子一样’的’。
先看上图,请大家注意她的肢体动作。图中人物在“像女孩一样投掷时”,双肩收缩,脚尖微踮但不离地,出手时肘关节中曲,向胸部夹紧,表情矜持。
那么再请问大家,如图中的投掷动作,各位觉得她投掷的是什么东西?
会是铅球吗?或者是棒球?是标枪?是较轻的物体、还是重物?
如果看过链接视频的各位或者能发现,当人们在“像女孩一样”地做某件事时,有一种身体僵直,活动幅度微小,整体感觉比较“内敛”的视觉感。而这种观察并非导演故意放大给观众注目的现象——虽然表演的成分肯定有——它在现实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以各种方式上演。
早在1966年,Erwin Straus就观察到了所谓的“两性之间令人印象深刻的投掷动作的不同”。他发现男生投掷时的不羁以及动作上的跨越感与张弛的飞跃感,和女生的内敛、拘谨有明显的空间对比。而因为Straus的观察群体正是幼龄阶段的男女,他便止不住去想:难道“投掷动作”的不同是因为生理原因而产生的?于是他开始排查“科学”上的因素。他先设想投掷动作的异同与“胸型”的关系(尽管幼龄男女的胸型差别不大),再一一观察其他生理异同的表面因素。
这就引出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社会科学界十分流行的一个研究变量——“女性本质”(feminine essence):“女性本质”的许多相关论点,例如“女性更原始、男性更文化”的社会论述,在《第二性》出版之前对于社会科学在男女异同方向的研究影响深远。
这时首先站出来的人,便是波伏娃与她的《第二性》。而波伏娃所强调的“个人的嵌入性”(粗暴简化来说,即文化影响举止、性别并非天生)对一个人的举止之影响,其中缺少了对另一相关现象的解释,就是“身体的嵌入性” —— 一个人的身体如何与周围的空间产生关系?我们的身体的摆设方式、运动方式、甚至被毁坏和被修复的方式,如何与社会的文化、自身的环境发生关系?
而Young选择的研究“身体”的视角,便是从“女性模式的身体动作”入手,比如“像女孩儿一样”。免去这篇论文中较复杂的现象学部分,Young的最主要贡献,在于对“主体抑制”(Inhibited Intentionality)这个概念的构建。
萨特以前提出过一个观点。我们在思考的时候,经常主动或非主动地将自己至于一种能动性的状态下——毕竟“我思故我在”——然而,我们在主观地行动时,其实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并不总是处于“主动”的状态,甚至说,在许多情况下,我们的身体不过是“物体中的另一个物体”(object among objects)。
Young觉得,“物体中的另一个物体”,在女性身体的语境下,其实已经被内化了。女性在公共空间的经历从未像萨特描述的那般有一股“表面的能动性”。相反,在社会视角下,女性的能动性被包裹在她作为一个“物体”的“被动性”之内,时刻被周围社会、被自己、被抓不到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存在于空气中的“文化意识”所观察、凝视、审视 —— 在这种被挤压的“眼光”下,女性的身体作为一种“物体”无法将身体的每一处细胞空间带动起来。
但女性自身的视角中,即便她们可能处于一种“像女孩一样”的状态,但她们确确实实是具有“主体性”的。她们会思考,她们会反抗。而在能动性与被动性的双重压迫下,女性的整体“是不协调的”。
Young的这篇论文将性别理论研究的是“女权现象学”的重量级作品,也是自此后,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身体”与“空间”这两组概念的交互。
而Young对“主体抑制”的阐发,其内核触及到方方面面女性在公共空间中的自我表现:女性在饭桌上怎么吃饭、跷二郎腿的时候如何调整坐姿、跑步的时候双臂怎么摆动、直立的时候是否有意识地去内八……;各位可以再拉回“像女孩一样投掷”的那张图,再思考一下,当女性的肢体动作内敛到以至于“像女孩一样”已经成为了一种描述性用语:
“你这个样子像女孩一样”
“你看你,还是不是女生了”
“这人跟娘们似的”
……
这个时候,“身体”其实已经作为“性别权力”的发生地,被嵌入至文化的监门之中。链接视频的愿景之一,便在于打破这种对“身体空间”的禁锢。正如短片之中展示的,“像女孩一样”,理应是“全力以赴”、是“尽我所能”、是“可以像男孩一样”、是“该什么样子就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