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文华是国画大师张大千的入室弟子。几十年如一日,在自己的艺术天地一丝不苟地耕耘,一生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他山水、花鸟兼长,花鸟得明清遗规,山水宗宋元,也得明贤各家之法。善写牡丹,有“郁牡丹”之誉。
郁文华从一个书画店的穷学徒到享誉画坛的知名画家,艺术之路既有道不尽的艰辛曲折,也有事业有成带来的喜悦欢乐。他这一辈子跟书画结缘,大半生靠画画为生,漫漫人生路,顺心如此,逆境也然,对国画艺术的执著追求始终是他人生最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和无穷动力。
郁文华:(1921-2014年),名炜,字文华。1921年生于苏州。早年曾先后师从蔡铣、张石园学习国画,1948年有缘结识张大千,逐为大千收列门墙,入大风堂为弟子。生前为农工党党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大风堂书画研究会会长。
他学画最艰苦的日子,要数从家乡到上海九华堂笺扇庄当学徒爱上书画的那段岁月。那时老板管教学徒相当严,他每晚困守店里,不是练打算盘,就是勤学苦练书法,临摹山水画,上海滩的灯红酒绿对他毫无吸引力。
他在店里认识不少书画家,避难来上海的苏州名画家蔡铣成为他的第一个老师。两年后他又经著名花鸟画家江寒汀的热情提携、介绍,拜以擅画“四王”山水的张石园为师。
1947年,他终于在上海举办了第一次个人画展,在画坛崭露头角。次年秋,他又经朋友介绍有幸结识国画大师张大千,并成为大风堂入室弟子。
上世纪50年代初期,靠画画养家糊口的郁文华,为奔跑于苏州、上海两地的自由职业者。上海中国画院的筹建人之一的富华那时在上海郊区团委工作,因喜爱书画在九华堂认识郁文华。
正是由于这人生机缘,后来富华推荐他到上海中国画院工作,为他铺就了一条成为专业画家的艺术之路。那时上海有成就的知名书画家如吴湖帆、贺天健、丰子恺、谢稚柳、唐云等都集中在画院。
他因为家属在苏州乡下,就吃住在单位,保持吃苦耐劳的本色,白天埋头工作,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用来读书、画画,既学古人,又学前辈。那段时光是他艺术上长进最快的时期。
吃过苦的郁文华养成了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心态。他常对小辈讲,自己出来学生意,多亏年轻时学几笔画,有点小本事,并靠此养家糊口。可小辈开玩笑地回敬他说,你那不是小本事,是大本事啊。他听了开心地笑了。他一贯信奉“良田千顷,不如薄技在身”的古训,激励自己,也严格教导三个儿子。他的孙辈也都读了大学,这辈子说得上心满意足了。他晚年生活有规律,作息有序,但在青壮年时期,常熬夜勤练字作画。据他说,在画院时,常常写字、画画,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不起身活动。一般画山水、工笔画,都是坐着,特别是画工笔画,必须全神贯注。久坐或久站都会伤害膝关节。天长日久,郁老的双膝因缺少活动就落下了毛病。那时他住在二楼,上下楼不便,每天坚持在室内慢走和自由活动。画画耗费精力,有时就以临帖来怡情养神。总之,牢记量力而行,生命在于运动。张大千是对郁文华艺术人生影响最大的一位老师,他始终铭记老师在赠他的《荷花图》上的题诗:诗画相映,意境高远,令人遐想万千。大千师的教诲使他真切感悟到人生的修炼与用笔墨所要体现的意境是相通的,那就是养生重在养心。当年,郁文华身处太湖之滨,在云水之居的“天香阁”安度晚年,阅读报刊或提笔挥毫之余,亦时常会手捧一壶清茶,默念着恩师张大千赠与的《苍松高士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