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一字】说“和”
提起“和”,你会想起什么?也许你会想起一堆与“和”有关的成语,比如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和而不同……也许你会想起与“和”有关的故事,比如“将相和”;也许你还会想起“和”如今还是内嵌于我们华夏民族内心的一枚标签。凡此种种,皆昭示着我们与“和”有着千丝万缕而不可分割的联系。鉴于此,那本期来说说这个“和”字吧,说说我心中的“和”。
古体“和”字最早是象形字:上方(或左上)是一只手;下方是古代乐器“龠”(读音yuè)即竹笙的形态,下面五竖加两横表示并排的竹管;上部两“口”是调节音律的小孔。“和”字的本意是以手调节音律使之和谐。后来许慎笔下的“和”字又变成形声字,“手”改成了放在右上方的“禾”并表示了字音,于是成为了形声字。自秦统一中国规范文字后,篆体的“和”(龠+禾)被简化为左边“口”右边“禾”,现在出现的“和”字造型。自秦汉之际隶书流行以后,“和”字的写法变为左“禾”右“口”,一直传承至今。论及词性,“和”字可为动词,亦可为形容词,如《周礼·地官·大司徒》云“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郑玄注:“和,不刚不柔。”还可为名词,如《荀子·富国》“合欢定和而已”杨倞注:“和,谓和气。”
写至此,先放下“和”的诸多义项不说,有一点可以无疑的,“和”已然化入我们民族之内心,而成为民族的一枚标签,代表着民族精神领域的一个方面。举个例子来说,想必大家还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由张艺谋导演设计的“和”字闪耀全场的时刻,那一时刻是何等的壮观,极大地彰显了我们民族内心历经千年而成的精髓特质——“和而不同”,这就是我们民族与外界进行交流的底层思想特质,我们国家也一直践行着和平崛起的战略。
“和而不同”,这个词的产生也是比较早的,古书《论语》有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里的“君子”与“小人”是相对的词语,传达了“君子”与“小人”的对立特点。后来还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样的说法,也是形容“君子”与“小人”特点的。在古代儒家士大夫那里,“君子”人格信仰一直存在。何谓君子呢?一直这么相传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利”之辨在古人那里向来是非同一般的大问题。古人在“义利观”上一贯主张见利思义、以义制利、先义后利的见解。故而古人所认为的“君子”必是以义作为行事做人的根本原则,而古人所认为的“小人”则是以利作为行事之标准,自然这是“君子”人格所不齿的。这种想法,对错且不论,毕竟有着深刻的历史性。回到我们说的“和而不同”这个词上,大概就不难理解了,即“和睦相处,且不随便附和,彼此皆有独立的人格”。还有一个词,大家更熟悉,即是“和谐”。当然“和谐”如今已成为具有政治色彩很浓的一个词,但这并没什么关系,因为不管它有没有染上政治色彩,它所表达的主要意思与“和而不同”或“求同存异”是一致的、相似的。
“求同存异”这个成语,它一度地位很高甚至在当下仍是国与国之间处理国际事务的一个基本原则。“求同”而容“异”,可以说这是古人“和而不同”思想的新运用。它的使用,还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首次提出的,心中隐隐然的自豪,哈哈。自此该词地位一跃而起。实践证明,这的的确确是一种正确的处理事务的方法原则。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何况两个国家,各有各的不同,相互尊重各自特点而保持对共性的追求,才是大势所趋。
慢慢地,“和”便逐渐演化为日常的词汇用语,普通到人们都不会关注到它的存在,比如“随和”与“平和”这样的词语,经常来形容一个人的性情如何如何。有时还会借自然气候来形容,比如常用“和煦的春风”来说明一个人的“温和”。如此,“温和”一词便是把“和”与温度搭上了关系,让人们可以更直观地感受。也许这就是人们在理解某一词的一种方式,化抽象为具体,以形象化理解代替复杂抽象。
当“和”日渐浸入人们日常用语之后,它便无时无刻不在起着作用。还拿“随和”来说吧。我之理解,“随和”之人并不是没脾气甚至好说话之人,只是如此之人奉行着与人为善的策略,行事想着利己利人,这样的人自然会给他人带来相应温暖的感觉,但也是有自己脾性的。同样,与“随和”相近的词,你还会想起“平易近人”。凡“平易近人”之人,一般不会居高临下地与人对话,通常都会与人平等对话,故而也最能得到人们的欣赏与喜爱。但随着现实商业化趋势加强的今天,这种如今越来越难得,甚至很难做到,说来不免令人心伤。但话回来,正因此,“平易近人”一词才越发地可贵。
人们都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么说自然也是很有道理的。“人以群分”的这个“群”讲求的便是“和而不同”,人与人之所以能够相交而聚合,首先肯定是具备相似的地方,即为同道或志同之人。然而即便为同道或志同之人,其性情也是千差万别的,比如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他们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代表,但具体到每一个人也是各有各的特点。拿我自己来说,我也是喜欢结交朋友的,但有个前提,我所结交的必是我所认可的。何意?我所认可的,无非是与我有着相似的为人之处。其实这说来,谁人不是这样的呢?我们都喜欢结交与己相似之人。现在还流行着诸如“点头之交”或“泛泛之交”,这类“结交”,也并不是说关系不好,只是维持着最起码的交往礼仪。人世如此复杂,又哪能都成同道或志同之交呢?退而求其次,也不失为一种折中的方法。
亚圣孟子曾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老夫子说的“人和”,自然指的是人与人相互团结的状态。孟子起初在宣扬“仁政”思想提出了这个论断,很有先见性。从古至今,此话可谓家喻户晓。说及“人和”,不能不提“家和”,“家和”方能“万事兴”,也是应有之义。和睦的家庭,能给每个家庭成员带来温暖、带来快乐、带来力量、带来兴旺,只有和睦的家庭才能克服困难,才能越过难关,才是一个真正温馨的家庭。“家和”,犹如一缕和煦的春风,又如冬日午后的暖阳,心里暖融融的。
正值新春来临之际,谨以此文祝愿大家阖家欢乐、万事如意!
人生贵知心,定交无暮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