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越努力,越挫败
其实失眠真正让人痛苦的不是没觉睡,而是想睡却睡不着。
可能你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因为工作或其他的事情熬夜或者通宵,但整晚状态也不会太差,而且第二天还是活力满满,甚至有的还会说自己年轻的时候连续通宵三两天都觉得没什么。
可如果是失眠了,那不仅是失眠当晚会觉得特别煎熬,而且第二天整个人可能也会无精打采,非常的颓废。
同样是一晚上没睡觉,当我们说这是在熬夜和通宵时,我们似乎就觉得这没有什么大不了;如果是说连续通宵了几晚,我们还会说:“你真是厉害”。
而当我们说失眠了一个晚上时,我们就会觉得这可能是个有点严重的问题;如果是说连续失眠了几晚,那就会觉得这是灾难化的问题了。
我想这就是语言的魔力吧。
其实当我们在说熬夜或通宵时,是在说睡不睡觉是在我的掌控范围内,我现在就选择不睡觉来做点其他事情;而当我们说失眠时,其实是在说我本来应该拥有一晚好睡眠,但是却没有,也就意味着我们失控了。
可其实这两种状态都是失控啊,你为什么要熬夜、通宵,很多情况就是因为事情超出了我们平常作息时间的安排,也就是失控了,你应对这个失控的解决方案就是熬夜或通宵,只不过这个解决方案里除了“不睡觉”,你还会用“不睡觉”的时间做点其他的事情。
可同样的,“失眠”也是因为失控了,只不过是失控的是原本你以为自己能掌控的睡眠,但这个失控带来的结果也是不睡觉,而且你也会用“不睡觉”的时间做点其他的事情。
我们在这两种情况下,做的这两个“其他的事情”都是为了重新获得掌控。比如,之所以熬夜通宵工作,是因为工作没赶上进度,通宵一晚进度赶上了就重新回到了掌控。
可失眠了,我们也做一些其他的事情,比如数羊、听音乐、让自己不要想太多等等,我们做这些试图重新让自己掌控我们自己认为能掌控的睡眠。
可是,问题其实就出在我们以为自己能掌控睡眠上。
例如在心理咨询中,当来访者跟你说他失眠了,他想要解决失眠这个问题,如果你同意了他的这个问题,那么你就完了,因为这里面有一个陷阱。
李松蔚老师在他的课程里,举过这样一个例子大意是:如果一个人把失眠当做是他的问题,那么他很可能会做出各种努力。
比如他可能会让自己早一点去睡觉,也可能会通过听歌想让自己放松下,还有可能会通过数羊来帮助自己入眠,但当他试图通过这些方式去努力解决失眠的时候,反而会让他变得更紧张。 因为他在做这些努力的时候,可能他就会在心里想:我这样做真的能让我睡着吗?
本来可能不觉得睡眠是个很大的问题,但当他开始关注这个事情的时候,这个问题在他的头脑里就会被放大,紧接着我们身体的应激系统就会被唤醒,然后他的头脑慢慢就会变得越来越清醒,他也就更加睡不着了。
你看他本来是想通过这些努力解决失眠这个问题,但恰恰是因为做了这么多事情,反而让他睡不着了。
这就是这个问题的陷阱——解决问题的努力,反而维持了问题。
如果咨询师看到了这些,然后也试图帮助来访者解决失眠这个问题,那他可能会跟来访者说:你自己之所以会失眠,就是因为自己想太多了,接下来如果什么都不想,那就能睡着了。
可如果来访者听了这句话,那他回去就对自己说:什么都不要想,什么都不要想……咦,我怎么又开始想了呢,不行,不要再想了……哎,我怎么就控制不住自己啊!放松,不要再想了,放松、放松……
然后接下来不用我说,你肯定也知道结果是怎么样了。
所以心理治疗大师米纽庆说:你不要太快同意去来访者的问题。
因为如果你太快的同意来访者的问题,那你就很可能跟来访者一样落入这个问题的陷阱,从而失去了可以帮助他的机会。
当来访者说他的问题就是失眠,假如你把失眠当成了他的问题,你试图去跟他一起解决失眠的时候,那么你们就有可能就继续在“解决问题的努力,反而维持了问题”的陷阱里打转,最后就是越努力越挫败。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发现很多无论是精神分析、认知行为、存在主义、还是森田疗法等等流派中关于失眠的心理咨询案例,其背后真正的问题都不是失眠本身,而是各种各样的其他问题。
其实睡眠是自然的生理现象,就像我们心跳、呼吸、大小便的过类似,它不受自主意识的控制。所以其实失眠一般情况下不是一种病,它是一种症状或者是潜意识所发出的告诫,提醒我们去处理生命过程中积存的各种问题。
我们唯一需要做的是顺应睡眠的自然规律,你越是强求自己睡觉,头脑就会越清醒。反之,如果放下自我强求,不去关注睡着问题,睡眠就会不请自来。
可需要注意的是,同样的,越是强求自己“放下自我强求”,也越是不能放下。
这就像,你没办法忘记,一个你想要忘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