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拜谒张桓侯庙

济宁文学

「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寒食拜谒张桓侯庙

作者:朱绍典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每年到了寒食节就会想到苏轼的这首诗《黄州寒食雨》。今年客居重庆万州,这里的物候和诗中所描绘的别无二致,似乎对这首诗理解更多了一些。东坡先生还曾有诗句“人生看得几清明”。古人尚且知道“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趁此清明小长假机会,去拜谒向往已久的云阳张桓侯庙,即张飞庙。
巴蜀大地有两处张飞庙,一处在四川阆中,另一处在云阳。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要从张飞之死说起。在《三国演义》第八十一回《急兄仇张飞遇害 雪弟恨先主兴兵》中写道,张飞领兵驻在川北的阆中,得知关羽败走麦城,被吴国杀害,要给二哥报仇。他派部将范疆、张达赶制三军的白盔白甲。眼看到了期限,盔甲还没制好,范疆、张达怕违了军令,要受严惩,就去刺杀张飞。“飞令人将酒来,与部将同饮,不觉大醉,卧于帐中。范、张二贼,探知消息,初更时分,各藏短刀,密入帐中,诈言欲禀机密重事,直至床前。原来张飞每睡不合眼;当夜寝于帐中,二贼见他须竖目张,本不敢动手。因闻鼻息如雷,方敢近前,以短刀刺入飞腹。飞大叫一声而亡。时年五十五岁。”范疆和张达杀死张飞之后,割下了张飞首级,两人商议带着张飞首级去东吴邀功。当他们还没来到东吴,在路上听说蜀吴两家再次和好的消息。怎么办?如果再去东吴势必会被孙权杀死,两人就会成为张飞的陪葬品,于是两人将张飞的首级扔在了如今重庆云阳县的江水中,逃亡去了。
张飞头颅顺流东下,在朐忍(今云阳县)铜锣渡被一渔翁撒网捕鱼时捞起。渔翁害怕,将其头扔回水中。但是,那头颅却不向下漂流,重新回流到渔翁打鱼处。渔翁回家,当晚做梦,梦见张飞告知他,是他的头颅,不愿漂流到下游吴国去,恳请渔翁将其收葬。渔翁醒来,披衣再去打鱼处,见那头颅仍在那里回旋,才知道果真是张飞显灵。渔翁捞起张飞头颅,并将此头颅葬于江岸的飞凤山麓,并邀集穷苦百姓修了最早的显忠庙以奉祀。张飞谥号“桓侯”,此庙亦称桓侯庙。云阳县在南北朝以前,称“朐忍”。由此,蜀中流传张桓侯“头在朐忍,身在阆中”。
这个故事在明朝嘉靖《云阳县志》中也有记载:“昭烈章武元年(张飞)移发阆中,军会江州。值张达之变,以其首顺流”“渔人得之,置而弗去,显于噩梦,遂祠焉”“侯既被害,两贼函首东下。蜀师问罪,吴人归元媾和,旅瘗于此”。我们先不去探讨民间传说的真假,历史就是这样虚虚实实、模模糊糊,古往今来,很多真相也是这样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唯有真正打动人心的人和事,总能通过特殊的方式传颂至今。
云阳张桓侯庙相传始建于蜀汉末年,原址位于长江南岸的飞凤山麓巨崖之上。因三峡工程建设,张飞庙作为库区唯一一个远距离整体搬迁的文物单位,于2002年10月拆迁,溯江而上30余公里,整体搬迁至盘石镇龙安村。在2003年7月19日“搬旧如旧”的新张飞庙正式对外开放。当地人开玩笑的称“张飞”,是史上最大的“移民”;张飞庙,作为最贵的“搬迁户”。张飞庙搬迁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搬迁距离最远、文物级别最高、单项工程投资额最大的文物迁建项目。
现在的张飞庙充分利用地形地貌,依山、座岩、临江、面城,山水园林与庙祠建筑浑然一体,相互衬托。庙外石阶古道、残桥涧流、灵钟高悬,峻岩修竹等景场,秀美清幽和原址基本吻合。庙内结义楼、书画廊、正殿、助风阁、望云轩、杜鹃亭等古建筑,布局严谨、层迭错落,建筑既有雄奇的气度,又兼俊秀的特质,更有园林点韵染、竹木辉映、曲径通幽的韵致。因此张飞庙素有“巴蜀胜境”的美称。
一进景区大门,就看到手持丈八长矛“燕颔虎须,豹头环眼”的黑脸猛张飞塑像,双眼怒视,一派威武。不远处就可以看到望月亭下,崖壁之上 “江上风清”四个榜书大字,每字有六尺见方,这是云阳本地清代书法家彭聚星的手笔。然而从1883年3月27日,英国商人里德在庙前游玩所拍摄的照片来看,原来的位置刻着的是“灵钟千古”四个字。事情原委是这样:相传古代张飞庙内铸有一口大钟。此钟神奇,遇险火警、水警乃至匪警即自鸣,声传几十里,提醒乡邻注意防范。乡民认为这是桓侯显灵,以保一方平安。清光绪二年,由晚清学者李士厚(字载庵)书写“灵钟千古”四字刊于张飞庙壁上,以纪念张桓侯威德。后来彭聚星去官归里休养,与云阳一些名士及庙僧对张飞庙进行大规模文化装饰,翻刻全国各地名碑法帖在庙中陈列,使张飞庙由单一的祈福之所变成了“文藻胜地”。彭聚星十分喜爱苏东坡《前赤壁赋》,尤其钟爱“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几句。于是书“江上风清”覆盖在“灵钟千古”之上。这标志张飞庙除祈福外,还增添了品书赏画、吟风弄月、流连风景等人文属性。“江上风清”下方是一些摩崖石刻诸如“山高水长”“正气浩然”“义气千秋”“ 浩气长存”等。对照原址照片,这些摩崖石刻虽然保留,但风采荡然无存。
沿着陡峭的台阶走上去,就是庙宇的正门,上书“张桓侯庙”。入门后就是结义楼,楼中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雕塑面江而立,率先映入眼帘。三人神态栩栩如生,背后桃花掩映,给人意气风发之感觉。两侧楹联“万里云霄飞剑履,两壶霜雪足精神”切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和结义的情境。
结义楼两侧是字画廊,展示的是多为木刻字画,有颜真卿、苏轼、黄庭坚、岳飞、郑板桥、彭聚星等名家书画佳作。细细品读前贤遗泽,斯文犹在,感慨系之。此外庙中还有很多历代碑刻、楹联、匾额等据说有八百余件。因之此地有“张祠金石,甲于蜀东”“文藻胜地”的美誉。东侧是望云轩,仰观白云悠悠,俯瞰长江滚滚,心旷神怡。
三楼是正殿,进深3间,面阔5间,抬梁式砖木结构,巍峨高敞。中间设铜制张飞坐像,此像仿制原庙址中的泥塑大小形制,虽无原来的彩塑精彩,但是气势轩昂,也颇有神韵。坐像上方高悬“力扶汉鼎”匾额。坐像两侧分别塑有“鞭打督邮”“义释严颜”“ 大战长坂坡” 及“阆中遇难”等故事。
出正殿东行,是造型古雅的五角亭,名曰“助风阁”。相传张飞曾大显神灵,保佑着往来于庙前的大舸小舟,给它们吹送三十里顺风。云阳人感念张飞恩德,尊其为神,称“张王菩萨”,并集资修了这座“助风阁”。“助风阁”落成后,舟人至此多登岸拜谒,祈张飞“助风阁”。
这里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相不拜将”故事: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张鹏翮回老家四川蓬溪扫墓祭祖,乘船途经重庆云阳张飞庙时,随从提议进庙祭拜三国名将张飞。功成名就并以清廉著称的张大学士觉得没什么可祈求的,便以“相不拜将”为由拒拜,继续航程30里后夜宿三坝溪。次日晨船工醒来发现,头晚泊好的船鬼使神差地倒退30里,停在了下游张飞庙脚下的渡口。张大学士认为是夜泊时没系牢船绳而顺流倒退了,启程上行30里后又夜宿三坝溪,早晨再次停在张飞庙脚下的渡口。张大学士不信邪,又上行,天亮时第三次停在庙脚的渡口,“甘拜下风”的他顿时惊悟,连忙登岸拜谒张飞虔诚谢罪。张大学士返船启航时,突然江上清风鼓帆,将船顺风直送30里外的三坝溪……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张飞庙由原址搬迁30里的原因之一吧。
再东行就来到《出师表》碑亭,碑刻是由彭聚星从京师带回的拓片,书法家张仲雅勾勒上石,金石大师何今雨奏刀镌刻历时一年零五个月才完成的精心之作。有文章绝世,书法绝世,镌刻绝世的“三绝”之美誉。碑刻前有“纯正不曲,书如其人”八字。这也是多少人做人做书一辈子的追求。
下来碑亭就是纪念杜甫的“杜鹃亭”。由杜甫《杜鹃》诗而得到。“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杜诗中“云安”,即今云阳县。杜甫诗中感到神奇:西川有杜鹃,而东川却没有。涪陵万州无杜鹃,而云安却独有。后人为纪念杜甫,便在云阳建了座杜鹃亭,直到清代,杜鹃亭才迁入张飞庙。
近四个小时的游览后,坐在庙前看熙来攘往的匆匆过客。或许他们为来而来,都只是拍照打卡,发个朋友圈;或是烧香磕头,祈道平安符!已经鲜有人去细究殿宇背后的历史故事,更遑论研究那些珍贵的碑刻字画了!巴渝胜景、文藻胜地,对他们而言已变得如烟如水、如风如云了!
忽然想起明代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青山依旧还在,长江亘古奔流,胜迹历久长存,往事并不如烟,且付笑谈吧。

作者简介:

朱绍典,微山县第一中学教师,济宁市书协会员,会稽甓社社员。喜诗文,乐收藏,热爱书画拓片艺术,偶有作品发表,皆自娱自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