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娇志明谁救了谁:余生请多指教,爱情不应充当成长的代价

系列片有一个吸金的逻辑,前面的既然你都看了,原班人马卷土重来你不看看,显得不近人情,中国人怀抱有始有终的执念,而且几年出一部,情怀也是营销一张牌啊。

2010年看了《志明与春娇》,2012年看了《春娇与志明》,2017年出来了《春娇救志明》,你不想知道这两人后来怎么样了吗?

我想啊。

于是我进了影院。

龙标过后上演的宛如惊悚片,后排有观众在小声嘀咕是不是走错影厅了。我知道没放错片,开头就亮出“I miss U”的梗了嘛。

而且以恐怖故事场景开篇,彭浩翔是有前科的,第一部就是这样的啊(第二部开头是“男朋友的各种死法”也是蛮惊悚的)。开演五分钟左右坐在我们前排的一对情侣就突然起身离场了,须臾,又折返回来,后面还跟着影厅引导员,哈哈,太逗了,他们真以为自己走错影厅了。

经过了后巷暧昧、激情牵手、黯然分开、北上发展、挤走新欢、机场复合之后,这一集里,春娇和志明的故事又回到了香港。

从情愫萌发,到现在七载了,春娇还在做化妆品行业,志明从广告公司AE变成CD,两人还没结婚,还在存买房首富,看来香港买房着实不逊帝都。

趷趷刚、小双侠、粤语老歌“当我想起你”……这些角色记忆内陆观众或许没有共鸣,但不影响阅读理解,爱情就是那几副模样嘛,开始时性格中的一个因子就能吸引彼此靠近,相爱时性格和处事的全面性展露于前能否被对方全盘接纳成为考验,相处时你的工作你的家人朋友你对未来的期许都会参与到你们的感情生活,对对方的要求也是逐步升级的,决定一段感情能走多远的是双方步调是否一致,要不说爱情双方要势均力敌才能相安无事呢,如果一方move on了而另一方还是原地踏步,矛盾就不可避免了,有些小分歧可以磨合消解,而那些看似是原则性的条框则是无法绕道而行。

春娇希望对方保持有趣的同时还要有担当,能给与安全感,“像我这样的人不多,为何还要让我难过”;志明则认为“爱人的心应该没有罪”,期望爱情永远保持初心,“别问我是谁,请与我相恋”。

姐弟恋不好谈,第一部中春娇当时是劈腿和张志明走到一起的,春娇比志明大四岁,过了三十五是极其想安定下来的,而男人的天性是爱玩,像个孩子一样希望一切不要变,至于结不结婚、要不要孩子是“随兴”。

女人本就早熟些、对年龄敏感些,而在第二部里她已经放弃了徐峥那种“稳重老男人”,选择了张志明“闷骚的活力、温吞的文艺”,却在面对“耻毛变白”“靓妹环伺”的危机感和原生家庭带来的爱情悲观情绪,寄望的是对方主动给与安全感,从第二部的“我越来越像张志明”变成现在要求的“希望张志明越来越像我”。

这次压垮春娇要与志明再次分手的稻草,是台湾旅行遭遇地震。

春娇指责志明不管自己,先行躲到了桌子底下,只是喊她也过去,这极其不负责,是不靠谱的,不值得托付余生。

志明很委屈,明明自己先是有努力去带春娇一起躲避,是春娇不肯撒开紧掰着门把的手,自己出于本能去躲在桌子底下,但还把桌子拖向春娇,不停呼唤她,是桌子卡住了而没能继续靠近。

春娇是不是有点作啊?自己被地震吓傻了,面对伴侣叫喊僵住无法挪步,伴侣不先保命,难道要一定等死才是爱你?何况伴侣自保时也没忘了救你的努力啊。

不由地想起前段时间奇葩说第4季第7期正讨论过这样一个话题,“当遭遇危险时,伴侣手刀逃跑,你该不该原谅?”,奇葩们辩论得都挺花儿的,可是这种情感性问题,往往没有正确与否的标准答案,事到临头,你的行为、你做选择,都是基于自己的性格啊。

春娇估计是怕,如果无底线原谅,自己会变成爱情的奴隶吧。之前志明经历警局闹剧掩头走在春娇身后,乱花钱买男人玩具缺乏对未来生活的规划,在加油站随口求婚显得草率、年轻干妈想借精生子竟然自己不拒绝而把决定权推给春娇,这一切都是质变前的量变。

志明呢?他很委屈:我只是遵循理性本能,又不忘责任,怎么就成了不爱你、不能保护你的证据了呢。

爱情发生时可以没有理由,但爱情要进展到婚姻,是一定需要理由的,彭浩翔为了论证这个理由,又祭出了情歌宝典。张志明便装和春娇家人来了一场众人瞩目的公开演唱宣示歉意和诚意,春娇立马念及旧情心软了,跟第二部张志明女扮男装唱《别问我是谁》如出一辙。可是根本问题真的会得到解决吗?那抱歉了,电影不负责这个,电影就是造梦的嘛,生活滋味,留给你自己体会。

春娇和志明的故事想必没有第四部了吧,要再有,也只是问题重复袭来,解决之道还是会语焉不详。

从短信密语传情,到代购苹果产品加温感情,到电话起伏沟通,再到微博和微信捕捉生活线索,通讯方式的与时俱进,而爱情中的难题还是亘古不变。

跟大多数的爱情一样,最美好的时候留在了情窦要开不开的暧昧期。

当初你欣喜我在马桶放干冰制造雾气蒸腾的鬼马浪漫,现在怎么不能欣赏我为你可做首饰架的达利雕塑?

余生请多指教,爱情不应充当成长的代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