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名人是如何学习的(二)

12、陈景润的专一法

陈景润读书并不满足于一般的读懂,而是把要读懂的东西背得滚瓜烂熟,把数理化的许多概念、公式、定理、定律一一记住,以便随时应用。如果遇到难题,他就做下记号,待看完全书后,再回头来反复钻研,直到弄懂为止。再不懂,就主动向老师请教。他提出的问题大多数是高等数学方面的问题。

陈景润考取厦门大学数学系后,学习更加刻苦努力。当时正是解放初期,经常有敌机骚扰福建沿海地区。敌机一来,就要躲进防空洞里,这时他也要抓紧时间来学习,好多复杂的数学定理,就是在防空洞里背熟的。

陈景润就是靠着目标专一、锲而不舍的精神,攻克了两百多年来没有人能攻克的数学堡垒。这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精神,不正是值得我们每人学习的吗?

13、张广厚的消化法

张广厚在读一些枯燥、艰深的数学书时,总要反复地阅读几遍,要下一定的功夫,找出全书的关节和要害。他对书中是如何提出问题的?又如何向前发展的?书中主要内容之间是如何内在联系在一起的,都要经过反复精读深思,最终绘出全书的逻辑图,达到真正把书“消化”了。

14、苏步青的零头布法

巧用“零头布”就是把零碎的时间抢来用,加在一起就很可观了。别看时间零碎,分分秒秒的时间好比“零头布”,只要充分利用,就能做不少事情。  苏步青把整段时间称为“整匹布”,他认为,要搞大一点的科研项目最好是用“整匹布”,可是这种“整匹布”并不容易得到。为了争取时间,在“零头布”上动脑筋是十分必要的。

苏步青的办公桌上,右边放着公文,左边放着书籍、杂志。他批阅右边的公文后,就拿起左边的科学书籍看起来。尽管室内电话声、谈话声很嘈杂,但他全不在乎,好像没听见似的。他就是这样抢时间读书的。

15、王梓坤的先慢后快法

他的读书经验是先慢后快。这是先弄懂新书作者写作意图,书的体系和写作方法,产生读书兴趣,加快读书速度的读书方法。

为什么读书要先慢后快呢?王梓坤认为,一本书的前一两章通常是全书的关键,因为每门学科都有特定的研究对象,有专门的术语和符号,如平面几何研究三角形、圆及其他图形的性质,初等代数则主要研究代数运算。由于对象不同,从某一门一下转去学另一门,起初会很不习惯。因此,这时需要安下心来,努力开好一个头,耐心地学好前一两章,初步掌握这门学科的思想方法,这样往下读才会有兴趣。

王梓坤每拿到一本好书,开头总是读得很慢,尽量搞懂再往下看。为了克服急于求成的心里,真正使读书的速度慢下来,他还采取记笔记、做习题的方法。因为记笔记或做习题都需要细细阅读,加深理解,有时还要停下来看看前后文,冷静地想一想、算一算。这样就能较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方法和写作风格,再往下就会越读越快,产生浓厚的兴趣。

16、严北溟的“三不做”法

他制订的读书计划,很有雄心壮志,仅阅读社会科学和现代革命著作两项就包括了17个项目,阅读的主次顺序、占有时间以及具体方法都作了严格规定,明确“三个不做”。

(1)大纲上没有的不做。严北溟把读书看成做重要的事情一样,先编读书大纲,拟出读书总计划,再严格按计划进行。他坚信“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大纲上没有规定的书,暂且不读,以便集中精力,全力以赴,专心致志,保证读书总计划按时完成。

(2)一件事没做完,其他事不做。严北溟对读书总计划中规定的阅读、摘记等事情,务必坚持完成一件再做另一件。这样,就使读书的阶段任务能落实,保证完成,绝不分散精力,虎头蛇尾。

(3)今天的事不放到明天做。严北溟严格规定每天的读书任务,抓牢每一个“今天”,绝不把今天的读书任务拖到明天。为了完成每天预定的读书任务,他抓紧点滴时间,口袋里总装着各种卡片,有机会就摸出来读读背背。有时,他还把小册子偷偷带到他当时工作的邮局写字间,用账本、公文等盖住,趁洋大班不注意,就悄悄读上几页。每天早晚,他各用一段时间默诵当天所学的内容。他这样废寝忘食地读书,使他能如数完成自己每天的读书定额。

17、秦牧的“鲸吞牛食”法

所谓“鲸吞”,指的是泛读。鲸可说是海中的动物之王,身体其大无比,它以捕食鱼虾为生。它吃食时不是一条一条地吃,也不是一把一把地吃(那样是填不饱肚子的),而是边游动边张开山洞似的大口,让鱼虾进入它的口中,然后将嘴一闭,排出海水,吞下鱼虾。它这一口吃下去的鱼虾,往往一条小船都装不下。泛览读书时,也应像鲸吃食一样,张开大口,尽可能多装一些进去。只有这样,获取的信息量才会大,积累的知识才能丰富。

所谓:“牛食”,指的是精读。大家知道,牛白天在野外吃草,晚上回到圈里嘴巴还在一动一动地嚼,这叫做“反刍”。牛就是通过反刍,把吃下去的食料嚼烂嚼细,化作养分,为身体所吸收。读书也一样,如果只是一味地“鲸吞”,就会犯消化不良症,于身体无补。读过的书,就应该像牛那样细细地反刍,消化吸收。

有位研究治学的专家在评价秦牧以“鲸吞牛食法”时说:“鲸吞与牛食需互相结合,调配得当,一味鲸吞者,会流于肤浅,一味牛食者会造成寡闻。什么内容精读,什么内容泛读,与学习方向有关,要具体对待。”我们非常赞同这种观点。

18、范文澜的天圃、地方学习法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一贯主张读书治学要做到“天圆地方”。

所谓“天圆”,就是要有灵活的头脑,勤于思索,他常常引用孔子的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提倡独立思考,要求学与思统一,反对照搬本本的教条主义。读书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领会分析书中内容的精神实质,而不能死记硬背个别词句或个别原理。

所谓“地方”,就是要能坐得下来,埋头苦干,潜心于读书和科研工作,他曾说过:读书做学问要强调一个“坚”字。“坚就是对做学问有坚定的信心,坚持的耐心,坚强的毅力。方针决定以后,认真做下去,要有不知鸿鹄将至的精神。”他不仅这样提倡,而且身体力行。1940年,他在革命根据地延安开始编写《中国通史简编》,此后30年中,无论国家和社会经历了多大的变化,不管自己经历了多少顺境和逆境,他都矢志不渝地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埋头编他的《中国通史》,一直奋斗到最后一息。

范文澜认为,“天圆”和“地方”是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必备的两个条件,倘若缺乏这两个条件,将“天圆”和“地方”倒过来,变成了“天方地圆”--既不会思索,又不认真读书、做事,那就将一事无成了。

18、魏国峰的衍射法

北大图书馆魏国峰在学外语的过程中摸索出一种“衍射”读书法。他认为,许多外语学到一定程度的青年人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整天学习外语,却又派不上用场,学起来就有些枯燥,并且耽误了其他知识的学习。那么,能否找到一种以学习外语为主,以增加各学科知识为辅的学习方法呢?衍射法就既可提高学习外语的趣味性,又可扩大自己的视野。他举翻译文章为例说,“如翻译一篇盐湖发电的文章,可衍射出盐湖的形成、温差发电的原理;我国盐湖的分布等一系列问题,而只有在衍射出的问题得到解答后,译文才能通顺、准确,质量才有保证。所以,通过翻译外文进行不同角度的衍射,就会激发学习外语的积极性,扩大知识面,而且通过衍射法学到的知识印象深刻。”

19、牟世金的敌、师、友法

山东大学教授牟世金总结自己的读书方法,叫“敌、师、友”三字读书法。友,就是和书本交朋友。交朋友,自然须熟知对方的性格、爱好、特长等,同时也就有个深交和广交的问题。以交朋友之道来说,远朋近友都不少,但须近友多多益善。他说:我常常劝人,既省吃俭用,也要尽可能自备一些必要的书籍。只有身边经常接触朋友,一旦有事,才知道请谁相助。敌,就是要视书为敌,对书籍只有像敌人那样攻而破之,才能察其虚实,辨其真伪,识其精华而补其不足。“敌”这个环节特别重要,它可以激发人们“克敌制胜”的意志。当一篇论文、一个论点,被自己攻来攻去,否定了,推翻了,这就是自己学识水平的一个提高。师,就是拜书本为师。对待书本要先兵后礼,当攻之不下,扫之不了时,很有可能它就是正确的了。对这种内容,只得老老实实,拜它为师。

20、萧乾的分类法

萧乾爱读书,也爱藏书,“他的家处处都是书,连走道的墙壁上也用木板钉上了一个双层书架”。分类读书法就是为了便于阅读、写作和研究,将书按需要分成甲乙丙丁戊己六类。具体分类是:

甲类:是业务上需要的,必定有目的有系统地去读。40年代他在剑桥读英国心理学派小说的几套全集,“几乎是逐页仔细阅读的”。

乙类:是为了欣赏观摩而阅读的,如古华、宗璞的小说,姜德明、贾平凹的散文。

丙类:是放在厕所里读的一些闲书,30年代“我就是这么读完张资平的小说的。”

丁类;是放在枕畔的,如“湖南出的那套《走向世界丛书》(尤其爱看钟叔河为每本书写的序言)和一些游记,以及读书札记,曲艺等书”。

戊类:大多是“版式很小的书”,“每逢去医院或去车站接人,我必带上一本。”

己类:“纯然是为了查找用的,特别是工具书,像中外百科全书。”

根据读物的内容和读书条件、环境及科研的需要等将书分类存放、阅读,肯定是会提高阅读和科研效果的。

21、杨振宁的比较渗透法

著名教授杨振宁说,有两种学习方法,一种叫做“渗透法”,另一种叫做“按部就班”。他建议采用“渗透性”学习方法,不要害怕打破那种“按部就班”的常规。既然知识是互相渗透和扩展的,掌握知识的方法也应该与此相适应。当我们专心学习一门课程或潜心钻研一个课题时,如果有意识地把智慧的触角伸向邻近的知识领域,必然别有一番意境。在那些熟悉的知识链条上,如果嵌接上不熟悉知识链中的一环,则很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采用渗透性学习方法,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思路活跃,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他还说,读书一定要有独创性。在具备了一定条件后,要敢于独立思考,提出独立的见解。老跟在前人或别人后面走,是不会有重大发明创造的。

22、李政道的弱点突破法

著名教授李政道说;“你们要想在研究工作中赶上、超过人家吗?你一定要摸清楚在别人的工作里,哪些地方是他们不懂的。看准了这一点,钻下去,一旦有所突破,你就能超过人家,跑到前头去了。”李政道在研究非线性方程中一种叫孤子的解,潜心寻觅别人研究中的漏洞和弱点,作为自己读书、实验、进行新的研究的瞄准点。攻克了弱点,转换为创造的成功,找到了一种新的孤子理论,取得了新的科研成果。李政道回顾克服别人研究中的弱点而取得新的探索的成功时,高兴地说;“于是在这个研究领域里,我从一无所知,一下子赶到人家前面去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