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鼎之作!力荐张昊辰即将在上海举行的独奏会
他这轮独奏会在国内要弹很多场(具体见梶本音乐的信息),上海场是6月2日,在东方艺术中心。原先就知道钢琴家考虑将12首超练搬上舞台,而最终这么安排,考虑到他一贯呈现的水平,实在堪称独奏会中的扛鼎之作。只能说:果然,这安排还是有些大钢琴家的架势了。
我一直推荐张昊辰的演出,现场与录音皆然,关键的原因便是他不仅才分极高,更是遵循演奏艺术之内部规律的钢琴家。
其实,演奏的水平拾级而上,不断到达一个新的层面的标志,并不是非常隐晦、难以理解的。正相反,如果我们对以往诸多大师、名家的演奏认真聆听,稍作分析,不难明白一些基本的划分演奏水平的标准。
然而,目前听者对此日渐隔膜。这很多是由于人们今日面对的演奏,无论现场还是录音,其演奏标准的模糊化,水平之螺旋下降,已经让人对很多基准性的东西感到疏离和陌生了。张昊辰的演奏却无此类弊病,从技巧的磨炼,到不同作品风格的塑造(此二者是密不可分的),他总是知道路该怎么走,且不断攀登。
这说来似乎顺理成章,实际上,却正是目前很多新一代演奏家所沦丧的品质。要实现这样的攀登,除了演奏技艺的磨炼,曲目本身的拓展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方面,张昊辰给我的惊喜也一以贯之。2019年,他以德彪西、舒曼、布列兹、李斯特的作品组成的独奏会,曲目构思与演奏技巧都可说是那一代人参照性的标准之一。
现在,钢琴家将先前跨越三个时代的视角收束于浪漫主义时期,却又展现了极端“对立”的因素:
舒伯特的大型奏鸣曲对应李斯特的单乐章练习曲;对非常内在的音乐意境的追求,对应钢琴演奏的高度技艺带来的光彩;演奏者探索音乐深度的能力、修养,对应着在高度技巧的基础上,呈现技巧之外的音乐目的之才能。
上半场,张昊辰选择了清一色的舒伯特晚期作品,以《c小调小快板》D. 915开场,之后是《G大调钢琴奏鸣曲》D. 894。这首奏鸣曲不仅是舒伯特进入晚期创作的关口之一,也是将作曲家独特的、某种精神性的漫游般的气质(人们常用舒伯特艺术歌曲中的“流浪者”形容之)发挥到无以复加的作品。
要说考验钢琴家的结构把握,在古典与浪漫派的奏鸣曲中,几乎没有那个乐章比D. 894的第一乐章更难了。相对可见的段落结构与相对隐含的乐句、节奏中的气息的控制,一同决定整体把握的成败。
而这首奏鸣曲的末乐章,又因其独特的精巧结构,带来许多不易察觉的困难。当然,钢琴家如何“构筑全篇”终归是最大的考验,远超过单个乐章。因为这部作品的发展思路,多乐章结合的独特面貌,需要演奏者深入思考怎样弹出一个整体的诠释?
反正,张昊辰也一贯被视为青年一代中最具思想性的钢琴家之一了,选择这部作品虽然极为吃力,却也是真正不失恰当的。反观李斯特的12首超练,可以说它们综合考验三个方面:
1. 持续力。如今,李斯特的练习曲并不被视为技巧的极限挑战,然而弹完整套超练,若要保持一致的高水平,考验还是异常艰巨的。更不用说,前面还有一首大型奏鸣曲。
2. 技巧本身难度。李斯特这些练习曲各自都是很有针对性的作品,现在上手的钢琴家不少,真正胜任的却不多。要将繁重的技巧,不断提升至纯粹的音乐表现的层面,这永远是非常困难的。
3. 李斯特在此的深刻用心,其实是远远超乎单纯意义的技巧之上的,演奏者需要将其发掘出来。作曲家对于19世纪钢琴演奏的技巧做出划时代的开拓,但这样的开拓本身,核心就在于技巧的表现功能。音响层面,更为综合的刻画诗意的层面,钢琴家若无法深刻地触及,演奏是不会耐听的。
反正,张昊辰已经习惯带给听者惊喜,希望他这次也不要让我失望。至少,要比某位所谓的新一代俄派代表人物弹得好一些。我上次慕名听那人,结果真是听到震惊了,为何震惊一时说不完,当然也不适合在此说。
期望张昊辰超过那个当代“名演”,只是他应该达到的基准线。上次他自己立下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的高水平演绎,本次的超练当是能与之等量齐观,否则他也不会拿出这套作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