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义:纣王3次喊着亲征,等武王兵临城下,他为何选择自尽?
本期内容,咱们谈一个自古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天子御驾亲征。
在华夏历史上,天子亲征的例子屡见不鲜。
但这种行为具有很高的危险性。一国之君如果有了什么闪失,势必影响国家的稳定。
比如汉高祖刘邦亲征北方匈奴,遭遇白登之围。后来因陈平献计而脱险,若刘邦死在了白登山。
大汉天下可能会随时倾覆。
那时汉朝建国不足10年,根基未稳,如果天子因亲征而死,必然会导致一系列的巨大影响。
天下将再度陷入大乱。
还比如宋太宗赵光义亲征契丹,遭遇惨败。导致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宋廷被北方游牧民族压制。
唯有明成祖朱棣五次亲征蒙古,每一次都取得了历史性胜利。唯有一点不足,蒙元势力从来都没有真正融入汉文化圈。
斩草无法除根,只能导致仇恨的代代滋生。这也为后来的清廷入关埋下了伏笔。
清圣祖康熙也亲征过准噶尔,但当时的形式与明朝不同。
康熙亲征准噶尔时,草原并没有形成联合势力。准噶尔强盛一时,却也只是草原上的一只猛虎,孤掌难鸣。
康熙帝之所以能够亲征,是经过充分考虑的。
可以总结为一点:天子亲征,征则必胜。否则可能会重蹈宋太宗赵光义的覆辙。
题归正转。
封神演义中,商纣王曾经3次喊着要御驾亲征。可惜每次都被百官阻止,没能在战场上展现天子之威。
但在最后关头,周武王带着天下诸侯兵临朝歌时,纣王为何没有出战,而是在鹿台自尽了呢?
难道是商纣王怂了?
非也。
纣王到死都没有出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咱们来具体分析分析。
首先,咱们说说纣王哪3次想要亲征?亲征又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第一次:苏护反商。
费仲进谏苏护有一个漂亮的女儿,纣王令其献女,逼反了苏护。
苏护这个咱们说过很多次,性情激烈却又胆小懦弱,政治眼光差的一批。
冀州乃是一个小地方,距离朝歌不远,不知道吃了什么胆敢直接造反。好死不死的,还在五门上写下了'冀州苏护,永不朝商’。
当时,纣王听说苏护造反,当时就急了,决定率领六师御驾亲征。
老臣鲁雄急忙劝阻,纣王才放弃了亲征的念头。
鲁雄是个帅才,而且对于黎民心怀慈悲。
这时的纣王年富力强,国力也处于巅峰时期。一旦亲征,不只是苏护一家要被灭门,冀州城的百姓也会被连累。
性格暴烈的纣王很可能会屠城。
于是,鲁雄劝纣王,冀州乃是弹丸之地,根本不足让您亲征。
纣王心想也是,听了鲁雄的建议,让北伯侯崇侯虎和西伯侯姬昌前去征讨苏护。
救万民于水火,乃是天大的功德。鲁雄死后被封为水部正神——水德星君。
可见,如果纣王真的去亲征冀州,势必是摧枯拉朽,绝对没有半点悬念。
第二次:张山李锦伐西岐。
当时,商周之争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包括闻太师在内的伐西岐大军,接连遭遇惨败。
纣王给张山下达的旨意中说,他本来是想亲征,但遭遇了百司阻挠。
但实际上,纣王只是口头说说,根本没有亲征的意思。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这时的苏护投降了西岐。
苏妲己在后宫哭哭啼啼,说什么要纣王杀了她,以谢天下百姓。
纣王怎么可能舍得杀呢?
这么一来就比较尴尬了。亲征自己的老丈人好像说不过去。
在美人面前如何交代?
所以,他选择了温柔乡,亲征也只是说给下面的人听听,堵住他们的口舌。
不得不说,张山虽然不是能人异士,但伐西岐的时间很长,为殷商赢得了不少喘息的机会。
如果纣王在这时选择亲征,势必会重振士气,天下异人来投,会给姜子牙造成很大的麻烦。
而妲己是干啥的?
就是来迷惑纣王的,怎么可能让他出去亲征呢?
第三次:武王白鱼跳龙舟。
这时,武王大军已经越过五关,抵达了朝歌最后的屏障渑池县。
而且天下诸侯已经会师孟津了。
日日笙歌的纣王听说天下已经乱到这个地步,再次决定御驾亲征。
这时,飞廉出来劝阻。
飞廉是个墙头草不假,但眼光还是有的。
这时,殷商的前途黯淡,鱼死网破只能加剧王朝覆灭。
如果纣王在此时选择亲征,势必会给天下诸侯打鸡血。就算用人堆也要把纣王给堆死。
到时候就再也没有回旋的余地了。
因此,飞廉劝纣王招贤纳士,引来了梅山七怪,虽然没有挽回败局,但也成功消灭了周军三分之一的军力。
这比纣王亲征效果还要好得多。
奈何天意难违,商汤势必要灭亡的。
武王兵临城下时,轩辕坟三妖都去战场拼最后一把,而纣王却窝在摘星楼,没有打算去亲征。
为啥呢?
原因有二。
根据时间线推算,纣王在此时已经有六七十岁,实在肝不动了。
还有一点,他在宫中见到了此前被他残杀的诸多亡魂,知道大势已去。此时去亲征,也只不过是被天下诸侯羞辱。
犯不上,还不如一死了之。
可能他此时的心情跟崇祯皇帝一样,大哀莫过于心死。
只是纣王和崇祯皇帝有本质不同。纣王是真的无道昏君,而崇祯皇帝是位不错的君王,只是命不好,生在了一个腐朽王朝的末端。
康熙曾这样评价过崇祯皇帝:有道却无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