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村落】——炮里街道韩家村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位于白鹿原南塬塬畔。东邻姚车村,南边坡下接二圣宫,西与杨魏村接壤,北与伯坊、炮里村接壤。2010年,有3个村民小组,225户,1000人,土地1100亩。

韩家村在解放前叫韩杨魏观音堂,新中国成立后合作化时,把韩、杨魏分为两个合作社,韩家村合作社和杨魏合作社。

村内有韩、李两大姓。

韩家村的先祖是由十里八村迁来的,据说兄弟三人一块地。据西垇村在库峪太兴山汤房石碑记载,与韩杨魏观音堂(修真坊)汤房为邻,时年是唐高祖九年立碑。这可以证明,在唐初就有韩杨魏观音堂。李氏家族由鸣犊杨家沟村迁来,至今有100多年。

新中国成立前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民俗,主要按韩家辈分来讲,富、争、万、培、克这五辈人贡献很大,在社会变革时代吃了不少苦、出了不少力。

从古传到今,每年古历正月二十七是庙会,六月十七日忙罢会。

新中国成立初学文化,男女老少都参加。村民中有一个叫韩明初的先生积极办校教书育人,与杨魏村办起了第一个远光小学。

祖先传下来的技艺有木匠、铁匠、铜匠、油漆匠等。最有名的是房木匠,从唐代传下来,一直延伸到现在。

过去有三口水井,水很旺,保证高原地区吃水。旧社会全村只有300多人。光棍男人特别多,没办法成家,就是一个字“穷”。

1950年进行土改,贫下中农分到了自己应分的土地。1951年抗美援朝,有三人参加志愿军。1953年国家“统购统销”,按计划完成征购粮食任务。1955年走集体耕种土地的方式,掀起大生产的新高潮。1958年全国大跃进,大炼钢铁,深翻土地。参加修建大峪水库、西潼路、马炮路,引水上塬等。

改革开放后,土地承包,劳动致富。如今村民居住面积每人平均20多平方米。部分村民还买上了私家车。组织合作医疗,马路平,路灯明。植树成林。

西周时鲍伯公封地于此,又叫鲍里。北宋太祖年间,因造土炮,鲍里始谐音为炮里。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改为陨庄里,后仍沿用炮里。

炮里街道,隶属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地处长安区东南,白鹿塬上。东与蓝田县相邻,南接鸣犊街道、魏寨街道,西、北与灞桥区狄寨街道相望,总面积25平方千米。

截至2020年6月,炮里街道下辖9个村(居),其中:1个社区、8个行政村 。

投稿、闲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