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县涉城镇各村来历
涉城镇各村来历
招岗:始建年代无考, 相传,过去这里为上、下东村(寨上村)通往贾岗村(南岗村)的一条大路。约在元末,潘姓来此居住开店,始称小店。至明洪武年间,张姓从山西省洪洞县先迁本县河南店,又迁此居住。后又迁来杨、赵等姓。由于此地枣树甚多( 曾有向皇上进贡过鲜枣之说),又因其处在一高岗地带,更名“枣岗”。后取“枣”字谐音,以赵姓较多,改曰“赵岗”。清顺治十五年《涉县志》称“赵岗”。天长日久,渐衍化为招岗。
南岗:始建年代无考,明代前有李、梁、侯姓在此居住。至明洪武年间( 1368- 1398年),又从山西省武乡县韩登里迁来冯、杨(与下庄杨姓为一族系)、王三姓。明万历二十八年( 1600年)所立石券大庙供桌上刻有“贾岗村”清顺治七年( 1650年)补修石券字版改为“古北假”。后村庄向地名为“南岗”的方向发展,改称南岗,俗称南岗头。
北岗:该村立村年代无考。据查,始有谷、关二姓居住在现村港( jiang)北的土岗上,以首户谷姓和地形称“谷岗村”。该村现存明万历四十七年( 1619年)石券字版上刻有“谷岗村”。清顺治十六年( 1659年)《 涉县志》也称“谷岗”。至清代中期,因村南面贾南岗村改称南岗村,该村庄在南岗村北(实为东北),改称北岗,俗称北岗头。
西岗:该村立村年代无考。据查,始居岳姓,以姓氏称“岳岗”。清顺治十六年《涉县志》也称“岳岗”。约在清康熙年间,岳家不知何故犯“灭门九族”之罪,为避难改岳”为李姓(至今该村李姓较多)。后以该村位于龙山西侧的山岗上,并与南、北岗相对应,遂将岳岗改称西岗。清嘉庆四年《沙县志)即已称西岗,群众俗称西岗头。
北关:唐末始建,因其位于古县城北门外而得名在城里村北。始属姓氏无考。报传、张姓在此居住较早。后赵、任二姓相继迁来,任姓始祖任恕
(系城里任姓十世祖)、清初从城里迁此。赵姓始祖赵民喜,约在清康照年间从更乐迁此。
城里:唐末始建、以位于古县城域墙里面得名。根清意庆四年 (涉县志》载:“涉地在唐未属泽潞, 李克用据之,而邢、洺、磁等州皆为朱温有,正当梁、晋两国接境;克用父子本沙陀种,当时以沙陀”呼之,涉城或其所筑,以御朱温,人因号为“沙陀城。”又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载:“汉沙县。 后汉末,始曰涉...故城在今涉县西北二里,唐徒今治。”主要姓氏有李、任、王、申、胡等,其中李、任居此较早。李姓始祖李聚,明初由山西省黎城县迁西成,清康照年间(1622--1722年) ,十世祖李灼、焕、丶熠、烃(均系明大理寺少卿李栋之子)、从西成迁至城里。任姓始祖任恺、约在明景泰年间(1450- 1456年), 从境内太仓(一说黄龙口)迁来。
南关:唐末始建,因其位于古县城南门外面得名、在城里村南。主要姓氏为王、李、孙、周、崔等。王姓始祖王匏于明嘉靖二十九年( 1550年)从沿头(祖籍为南岗)迁此。李姓从东寨迁此。孙姓始祖孙广荣于清咸丰年间( 1851- 1861年),从河南店迁此。周姓从河南省林县田家庄迁此。
寨上:原名下东村。该村现存明嘉靖十一年( 1532年)所立观音堂香亭上有“下东村”之称。此村东北部一里许原还有一村,曰上东村。其来历皆因村庄所处在县城之东,又分上下两村、故称上、下东村。宋代上东村居民搬迁,村庄废弃。明初,下东村北面虎头山上建起-座东寺阁, 下东村改称阁儿寨(清嘉庆四年《涉县志)载“寨上,俗呼阁儿寨”),简称寨上。
上清凉:始有霍姓居此,原称“霍地”。明初,贺、程二姓又迁至村西偏南约半里处另立一村,曰贺家庄。至此,这里便成为两村。但因“霍地”是个古名。人们习惯称“上、下霍地”此村为上霍地。后以两村紧靠清漳河,取清幽凉爽之意将霍地改为清凉。本村居上,故称上清凉。
下清凉:该村始建年代晚于上清凉。据贺姓族谱载: ....尝.间谚有云 此非我故土也,吾祖原籍洪洞大槐树社人。自吾始祖因明初度地,居民迁于是邑,故名沙阳,今名涉邑。去城西北三里,始居于上清凉寨所(古名贺家寨)。不知因何去寨,又居于下清凉(古名贺家庄) ----始来者贺聚”。由此可见。该村是由贺姓从上清凉迁于此地建村,以姓氏取名贺家庄。但“霍地”为一古村名,人们习惯称“上、下霍地”,本村为下霍地。后以两村紧靠清漳河,取清幽凉爽之意,将“霍地”改为清凉村。本村居下,故称下清凉。也有写作清凉下街者,但后来习惯称下清凉。
滩里:原称交庄, 村址在现村西北。因村庄坐落在清漳河故道,常遭水患。后张、吴两家移于地势稍高的现址立村居住。因漳水从该村两边流过,村庄处于河滩中间,故改称滩里村。现村中所
存明万历三十年《重修九圣庙校记》记载:“涉县西滩里村,离城二里,乃古沙侯国也,名曰涉县。自我朝建都,《大统志》改为村名'滩里' 。居河之川……
上偏凉:建于明末清初。 始有南京八里庄吕伯川迁此。因该村位于杨家庄(下偏凉)村上,原称上杨家庄。民国9年(1920年)左右,因天旱该村有人到偏城村白龙洞求雨取水,故将村名改称偏凉(即乘偏城白龙洞“大树”之凉,以求解除旱象)。该村居上,故称上偏凉。
上偏凉村广场义建设
下偏凉:明嘉靖年间 ( 1522 -1566年,境内南岗村杨堪等人迁此立村。始以姓氏称杨家庄。明末清初,该村北面又立一村,称上杨家庄,此村遂称下杨家庄。民国9年左右,与上杨家庄同更为偏凉(缘由见上偏凉),因该村位于上做功,下,故称下偏凉。
龙耳:建于明初,始有杨、关二姓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此立村。因该处有一青龙山,村庄位于青龙山右侧,形似龙耳,故名龙耳街,后称龙耳村。
占洼:明末清初, 江姓迁此立村。后有北岗张姓、胡峪村贾姓迁来。因占原江姓一家的山洼种地,故取名“古洼” ,也作“古凹”“赞凹” 。1982年地 名标准化处理时,定为“占洼”
中原:始建年代无考,宋代称延福村,为武翼大夫崔国华故里。除崔姓较早外,后陆续迁来杨、刘、王、吕、陈等姓。相传,原村在现村之西南,因地处漳河故道,河水泛滥将村庄及七座观音庙冲毁。村庄分别迁到北头、脑屋、南坪,分三个小村居住。后陆续修复七座观音庙,故取其“ 七座庙复原”之意,三村统称七原村。抗日战争时期,新华日报社驻此,将三村改为南原、中原、北原。该村位于南北原之间,故名中原村。
北原:该村原和中原、 南原为一个村,统称七原。因村庄位于中原村北面(原称北头),抗日战争时期,改称北原村。
涉县北原村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驻委会旧址
南原:该村原和中原、北原为一个村,称七原。因村庄位于中原村南面(原称南坪),抗日战争初期改称南原村。
太平庄:该村建于清康熙五 十四年(1715年)。始有北原村贾子厚迁此立村,原名后山。清乾隆年间发生战乱,因此村位于山沟里,有利于隐蔽,附近乡民逃到该村避难。战后,太平无事,故将后山改称太平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