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宋代官窑瓷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作者: 吕成龙;丁银忠
在中国陶瓷一万多年延绵不断的发展史上,宋代堪称一个高峰期。当时因对外贸易的发展和社会各阶层对陶瓷器的需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高涨,全国各地瓷窑林立,名窑迭出,产品种类不断增多。宋代瓷器生产的最主要特点是开始出现了官办和民营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窑场。在造型方面,官办窑场按照官方出样烧造器形严整规范的器物,体现出古朴典雅的艺术风范;民窑瓷器造型则应市场需求讲究实用,器形灵活多变。在装饰方面,官窑瓷器崇尚素雅,以釉质取胜,其选料精细,反映出宋代上层社会在艺术上追求细润净洁、淡雅含蓄的审美趣味;民窑瓷器则在装饰上另辟蹊径,将人们喜闻乐见的装饰题材刻划、模印或绘于瓷器上,呈现出淳朴、豪放的艺术风貌。
广义上的官窑系指官方设置的专门烧造宫廷、官府用瓷的窑场,这里所说的官窑是狭义上的官窑,即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定、钧)之一的官窑。
北宋 官窑天青臂搁 台北故宫藏
一、目前学术界对宋代官窑的不同看法
按照南宋文献的记载,宋代官窑应有北宋官窑与南宋官窑之分。北宋官窑又称'汴京官窑'或'旧官',最早见于南宋人顾文荐所撰《负暄杂录》和叶真所撰《坦斋笔衡》,两书记载宋代官窑的内容基本相同,且都已失传,所以难以判断两书的年代先后。
南宋 修内司粉青簋式炉 台北故宫藏
元末明初学者陶宗仪撰《说郭》、《辍耕录》分别收录了《负暄杂录》和《坦斋笔衡》中有关'窑器'方面的内容。如《说郭》卷十八引《负暄杂录》'窑器'条云:'陶器自舜时便有,三代迄于秦汉,所谓甓器是也。今土中得者,其质浑厚,不务色泽,末俗尚靡,不贵金玉,而贵铜磁,遂有秘色窑器。世言钱氏有国日,越州烧进者,不得臣庶用,故云'秘'。陆龟蒙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成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乃知唐世已有,非始于钱氏。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宣、政间,京师自置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徽宗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
北宋 官窑粉青鬲式炉 台北故宫藏
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澈,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亦曰'官窑',比旧窑大不侔矣!余如乌泥窑、余姚窑、续窑,皆非官窑比。若谓旧越窑,不复见矣!''宣、政间'系指宋徽宗政和至宣和共十五年间(1111-1125)。长期以来,由于在某些语句、字词的理解上不同,学术界围绕这段300多字的记载,在有关北宋、南宋官窑问题上形成许多不同的观点,可谓众说纷纭。
北宋 官窑粉青花插 台北故宫藏
(一)北宋官窑
目前学术界围绕北宋官窑的问题有不少争议,争论的焦点是北宋时朝廷是否在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设置过官窑,也就是怎样理解'京师自置烧造'这句话。
一种观点认为顾文荐所说的'京师'是指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即朝廷所在地。清代蓝浦撰《景德镇陶录》卷六'镇仿古窑考'之'官窑'条曰:'宋大观、政和间,汴京自置窑烧造,命曰'官窑'。'当今也有不少人持此看法,认为'京师自置'窑是指'在汴京置窑',北宋官窑遗址应在今河南省开封市,只是其遗址尚未被发现,原因是有关这方面的文献资料较少,加之历史上黄河经常泛滥,窑址被埋于地下六公尺深处或6至8米以下深处,考古发掘工作无法开展,寻找窑址犹如探海寻针,渺不可期。李民举先生认为,'叶真《坦斋笔衡》中'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一句中'官窑'二字决不是指汝窑,应当就是所谓的'汴京官窑''。
北宋官窑月白贯耳弦纹壶 台北故宫藏
另一种观点认为顾文荐所说的'京师'为朝廷的代名词。如李辉柄先生认为'不能把'京师'理解为立窑的地点','京师自置窑'指的是'朝廷设窑'。认为上述《负暄杂录》的记载,分明讲的是汝州民窑从受朝廷之命烧造青瓷贡器到朝廷在汝州设置官窑专门烧造宫廷用瓷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否则,很难理解作为青瓷窑魁首的汝窑为什么在朝廷命其烧造贡瓷之时突然被放弃,而又在汴京设置官窑烧造不同于汝窑青瓷的另一种青瓷。况且,由于汴京不具备设窑的地理条件和物质条件,所以不可能在汴京设窑,应在有瓷土资源和烧瓷技术条件优越的汝州境内设窑,因而肯定北宋官窑是在汝州而不在汴京,北宋官窑就是汝窑。李刚先生认为京师'必指朝廷无疑','北宋官窑只能设在汝州'。
这两种观点的辨析,实际上也左右着汝窑的性质问题。如果第一种观点成立,那么汝窑就不是官窑,而是属于与定窑、耀州窑性质相同的民窑,只是在北宋时期为宫廷烧造过贡瓷;如果第二种观点成立,那么汝窑便成为由宫廷设置的专门烧造宫廷用瓷的官窑,亦即北宋官窑。
北宋 官窑月白双耳三足炉 台北故宫藏
应当指出的是,假如确实存在汴京官窑,那么在原清代宫廷所藏宋代官窑瓷器中一定会有该窑产品,但对于传世宋代官窑瓷器,目前仅凭肉眼无法细分'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李民举先生认为汴京官窑产品在南宋'建炎三年(1129)赵构为金兵所逐,仓惶南逃,运载物资的船只搁浅在长江北岸,全部成为金兵的战利品。百官扈从逃命途中,连太祖神主尚且遗失不保,何况一些瓷器呢?汴京官窑产品至此散失一空,似无疑问',认为'随着扬州考古工作的开展,将来或许能寻到一些汴京官窑的器物或残片'。但笔者对此不敢苟同,因为清代宫廷遗留下来的宋代瓷器很多,像定窑、钧窑、哥窑、汝窑等都有大量留存,其中肯定有不少瓷器是在北宋灭亡后随朝廷南迁,也应有一部分被金兵掠至金中都,后经元、明、清宫廷继承流传下来。难道在宋高宗赵构被金兵追赶南逃途中,唯独汴京官窑产品散失一空?况且,即使散失一空,只要没被毁坏,最迟到了清代乾隆时,因乾隆帝嗜古成癖,也会被大臣们进贡到宫廷里的。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2000年发现的位于今河南省汝州市区东部偏南的张公巷窑是北宋官窑。同年春和2001年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两次配合民房改建工程对该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大量青瓷残片、窑具和素烧坯残件等。2004年5月,在郑州市召开的'巩义黄冶窑、汝州张公巷窑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20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发言,其中有80%的人认为张公巷窑是北宋官窑。
近几年,有古陶瓷爱好者在河南省郑州市基建工地拾到类似宋代官窑瓷器特点的瓷片标本〔图一〕,他们推测应为北宋官窑产品,暂可聊备一说。
宋代粉青釉瓷片 河南郑州出土 陈景顺先生供图(图一)
值得一提的是,假设北宋汴京官窑存在,目前仅凭肉眼也无法从传世宋代官窑瓷器中区分出哪些是北宋汴京官窑产品、哪些是南宋官窑产品,这也是长期困扰古陶瓷研究者的一个学术难题。
(二)南宋官窑
南宋官窑是相对于北宋官窑而言。北宋靖康二年(1127),金兵攻陷汴京,北宋覆亡,宋徽宗第九子赵构(1107一1187年,1127一1187年在位)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即位,庙号高宗,改元建炎。赵构即位后,在建炎元年到绍兴八年(1127一1138)的10余年间,为躲避金兵的追击,不断南逃,辗转于东南沿海扬州、杭州、越州、明州、苏州、南京等地,最后在临安府(今杭州市)定都。此后,南宋朝廷沿袭北宋遗制在都城临安府设窑烧造宫廷用瓷,世称南宋官窑。
一般学者认为,根据上述所引《负暄杂录》的记载,南宋朝廷所设窑场应有两处,一处在修内司,称为'内窑'或'修内司官窑';另一处在郊坛下,称'郊坛下官窑'。
李刚先生认为,'修内司官窑'之名在南宋时并不存在,它是后人捏造出来的。而'内窑'是存在的,设窑的目的是为宫廷添烧祭祀用瓷,但内窑不是朝廷所设立的窑场,而是'修内司监督、临安府掌烧的'、'专为宫廷烧制陶瓷器的窑场',而且认为'内窑'大约设立于绍兴八年(1138)朝廷定都临安(今杭州市)之后的五到十年间。起初为了便于邵局和修内司的监督管理,这座窑场才选在据监管机构不远的万松岭东侧、修内司以南的山坡上。但由于内窑遗址被山上流失的土壤所覆盖,加之地表建筑的叠压,城市改造的破坏等,故'至今尚未真正露出其神秘的姿容'。还有学者认为,以往人们将《负暄杂录》或《坦斋笔衡》中“袭徽宗(《坦斋笔衡》作'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这段话断句为“袭徽宗(《坦斋笔衡》作'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是错误的。由此推断“'修内司官窑’纯属子虚乌有,后人之所以捏造出这么一个窑名来,除了是因为对宋代记载的曲解外,大概还寄托了世人对这处迄未发现窑址的神秘窑口的珍惜之情”。
图二 考古发掘揭露的杭州老虎洞窑遗址
图三 考古发掘揭露的杭州老虎洞窑掩埋坑
沙孟海先生通过考证历史文献,认为“修内司是机关,不是窑场,“南宋官窑窑址应该只有凤凰山南麓郊坛左右一个地带,别无所谓'修内司窑址’的存在”。
但早在明代已有文人认为修内司官窑是存在的。成书于明代万历十九年(1591)高濂撰《遵生八笺》(卷十四“燕闲清赏笺”之“论官哥窑器”)指出,其窑在杭之凤凰山下,称:“可见所谓官者,烧于宋修内司中,为官家造也。窑在杭之凤凰山下,其土紫,故足色若铁,时云'紫口铁足’。”虽然新中国成立以来文物工作者对修内司窑址进行过不断探寻,但迄今尚无定论。
李辉柄先生也认为修内司窑是存在的,只是窑址尚未被发现。而且认为传世宋代哥窑瓷器即为修内司窑产品,之所以造成现在名称不一,是因为历史上著录之误,并推测修内司官窑遗址的地望可能在凤凰山下,万松岭东麓一带。金志伟、王玉先生亦持此观点。
1996年,由于暴雨的冲刷,有业余文物爱好者在杭州万松岭南坡与凤凰山东北角向东一延伸山冈之间的山坳里找到一处产品特征近似郊坛下官窑青瓷的窑址,陈方晓、华雨农先生认为该窑址位于南宋修内司的后面,在南宋时应属修内司的范围,其地理位置与“置窑于修内司”的记载相吻合,该窑址应属南宋修内司官窑无疑。后来,该窑址被命名为“老虎洞窑”。1996年11月和1998年5-12月,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窑址进行了发掘〔图二、图三〕和史料考证。老虎洞窑址位于杭州市上城区凤凰山与九华山之间一条长约700米长的狭长溪沟的西端,南距南宋皇城城墙不足百米,距南宋郊坛下官窑约2.5公里。此次发掘了两条龙窑和作坊遗址,出土了一些瓷片、素烧坯和窑具等。研究结果表明,老虎洞窑址在北宋末年就已存在,早期产品属于越窑系列,南宋定都杭州以后,为满足宫廷用瓷的需要,就选择了距皇宫比较近且具备烧造宫廷用瓷条件的老虎洞窑来烧造宫廷用瓷。有专家学者认为,老虎洞窑址就是文献上所说的修内司官窑,亦称“内窑”,理由是,从窑址所处的位置来看,老虎洞窑址位于与南宋大内相隔仅一城墙的凤凰山西北角,据南宋皇城的北城墙不足百米,在南宋时期当属禁苑,平民百姓不可能进入禁地烧窑,老虎洞窑址南宋地层出土的瓷片与郊坛下官窑瓷器在造型、胎色、釉色等方面均很相似,应属于修内司官窑产品。其始于南宋高宗(1127 -1162年)时期,停烧于13世纪初期。该窑将不合格产品打碎以后再挖坑深埋的处理方法也符合官窑对废品处理的一般做法。
沈岳明先生认为,修内司窑是存在的,文献中的修内司是机构,其窑址不一定非在杭州城中。根据对浙江省慈溪市上林湖低岭头窑址的考古发掘,他认为低岭头窑产品是直接承袭北宋汝官窑工艺,而杭州郊坛下官窑的产品又是承袭低岭头而来,低岭头窑产品特征与修内司窑可能存在某种关系。
李刚先生认为,老虎洞窑南宋地层不是修内司官窑,而是属于《负暄杂录》或《坦斋笔衡》中所曰“续窑”。
位于杭州市乌龟山的郊坛下官窑遗址早在1930年即已被发现,考古工作者于1956年、1985年冬至1986年春对其进行过两次科学发掘,出土了大量实物标本,并在窑址所在地建立了南宋官窑博物馆,自1991年11月11日起对公众开放。由于郊坛下官窑遗址的下层为民用刻花青瓷,说明它是建立在民窑基础上的。其早期烧造薄胎、薄釉青瓷,胎质细腻,呈黑褐、灰或深灰色,釉色有粉青、青灰、青黄和炒米黄等,釉质薄匀润泽,有开片纹,采用满釉支钉装烧工艺,器底留有圆形支钉痕。南宋后期烧造薄胎厚釉青瓷,釉面光亮莹润,质感如玉,釉面有纵横交织的大开片纹,夹杂层层相叠的冰裂纹,采用圈足垫饼垫烧工艺,一部分器物口沿釉层因高温熔融状态下垂流变薄,透过釉层,映出淡淡的紫黑色胎,而圈足露胎处呈铁黑色,形成文献所记载的“紫口铁足”特征。据科学测定南宋官窑瓷胎中Fe2O3含量高达3.5-6.7%,说明胎中加有紫金土,这是造成其胎体呈铁黑色的根本原因。
二、传世宋代官窑瓷器的特点
传世宋代官窑器物数量不少,绝大部分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外,散存于国内外各博物馆的也有一定数量。
图四 宋官窑 粉青釉波罗子残器 故宫博物院藏
残高4厘米 口径17.3厘米
图五 宋官窑 粉青釉葵花式洗 故宫博物院藏
高4厘米 口径18厘米 足经11厘米
传世宋代官窑瓷器造型以盘、碗、洗等圆器较多,器身有葵瓣、菱花诸式,造型规整,做工精细。碗足多露胎,盘、洗以满釉支烧者为多见,器底支钉痕一般比汝窑青瓷上的支钉痕大且圆,呈黑灰色。亦有圈足垫烧者。琢器传世也不少,见有瓶(壶)、炉、蹲、花盆、盏托、花觚、渣斗、波罗子〔图四〕、花插、钵等。洗以圆形居多,分为直口、花形〔图五〕、蔗段、折沿诸式。器底有三种形式:一为平底或圈足满釉裹足支烧,底上留有圆形支钉痕,此种烧法与北宋汝窑瓷器相同。有人认为这是北宋汴京官窑作品,实际上此说不能成立,因杭州乌龟山南宋郊坛下官窑及凤凰山老虎洞窑遗址亦出土有此类标本。二为浅宽或窄圈足垫烧,足底露胎,呈黑灰或铁黑色,因南宋郊坛下官窑遗址出土有此类标本,故有人认为此类垫烧的圆洗应属于南宋郊坛下官窑作品。笔者认为,这种说法也需要进一步论证。三是圈足垫烧加支钉支烧〔图六〕,这种烧法的目的无非是为了防止器物塌底。
图六 宋官窑 粉青釉折沿洗 故宫博物院藏
高6.1厘米 口径21厘米 足经14.4厘米
关于宋代官窑瓷器釉色,明代高濂撰《遵生八笺》曰:“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色取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之下也。”沙实际上宋代官窑瓷器釉色以粉青、淡白及油灰三种是不能概括的,以粉青为上倒是符合实际,这种釉因釉层较厚,青翠淡雅,故颇有天然美玉之质感。
图七 宋官窑 粉青釉瓶 故宫博物院藏
高34.5厘米 口径9.9厘米 足经14厘米
传世宋代官窑器的釉面多有大小不一的开片,开片大者,片纹稀疏,开片小者,片纹细密。片纹一般呈土黄色,文献称之为“鳝血色”,并被认为这是最好的开片。如明代高濂撰《遵生八笺》曰:“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被大片纹分割的釉面上常分布层层相迭的“冰裂纹”,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粉青釉大瓶〔图七〕和圆洗〔图八〕是宋代官窑瓷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图八 宋官窑粉青釉圆洗 故宫博物院藏
高6.2厘米 口径21.5厘米 足径18.3厘米
传世宋代官窑瓷器、汝窑瓷器和哥窑瓷器均无刻划花或彩绘装饰,个别器物采用印花装饰。一般器物或无装饰,或只是在器身凸起几道弦纹。装饰上的朴素无华,显示出宋代上层社会用瓷追求的是釉质细润净洁、清淡含蓄,这与彩绘、刻花、印花瓷器相比,不至于让图案、色彩夺人眼目,避免了喧宾夺主之弊。
三、相关宋代官窑瓷器研究工作的进展
笔者认为,对宋代官窑瓷器相关问题研究的深入,不能忽视传世宋代官窑瓷器,特别是清代宫廷遗留下来的宋代官窑瓷器。利用这些传世品结合考古发掘所获得的实物资料,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是解决宋代官窑瓷器研究中存在问题的根本途径。200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古陶瓷研究中心的建立,标志着故宫博物院在古陶瓷研究方面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古陶瓷研究中心建立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利用故宫博物院在藏品和研究人才方面的优势,结合现代自然科学技术手段,解决古陶瓷研究领域中存在的一些仅凭人文科学手段无法解决的学术难题,以推动古陶瓷研究向纵深发展。
今年,本院古陶瓷研究中心将推出“宋代官窑瓷器展”。届时,将悉数展出故宫博物院所藏宋代官窑瓷器,同时展出故宫所藏明代仿官釉和清代仿官釉瓷器,另外还要从南宋官窑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和杭州市历史博物馆等单位借展部分郊坛下官窑、杭州卷烟厂、老虎洞窑遗址出土的瓷片标本。为了配合此项活动,故宫古陶瓷研究中心和国家文物局古陶瓷重点科研基地确定了今年的主要学术研究工作,即利用我院收藏有大量宋代官窑瓷器、拥有世界一流的古陶瓷经验鉴定人才和多种无损检测分析仪器等优势,对院藏宋代官窑瓷器和明、清仿宋代官窑(釉)瓷器进行细致的无损检测分析,然后结合对杭州南宋郊坛下官窑、老虎洞窑遗址出土瓷片标本进行科学检测所得到的数据,加以综合比对研究,以探讨究竟何谓北宋官窑,北宋汴京官窑是否存在,院藏宋代官窑瓷器的具体窑口之所在,以及明清时期仿宋代官窑瓷器与宋代官窑瓷器的主要区别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长期以来困扰古陶瓷研究领域专家、学者们的重大学术问题,也是仅凭一般研究方法难以解决的学术问题。
图九 故宫博物院古陶瓷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对院藏宋代官窑瓷器进行无损检测
在此项研究工作中,古器物部陶瓷组人员发挥传统鉴定优势,精心挑选拟测试的瓷器,实验室工作人员负责对瓷器进行测试分析〔图九〕。整个测试拟完成对院藏50多件宋代官窑瓷器和20多件具有代表性的明、清时期仿宋代官窑(釉)瓷器胎、釉的化学组成、显微结构、理化性能等多项指标的无损测试分析。具体内容包括:
1.元素组成测试研究。利用实验室配备的大样品室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
(EDXRF),在对样品丝毫无损的条件下,对瓷釉的主、次量元素如二氧化硅(SiO2)、三氧化二铝(Al2z03) ,氧化钾(K20),氧化钠(Na2O)等含量进行定性、半定量分析。同时,还要对样品中的微量元素如氧化铆(Rb2O),氧化锶(Sr0)、三氧化二钇(Y2O3)和二氧化锆ZrO2)等含量进行测试分析。
2.显微结构研究。利用实体显微镜对样品釉层中气泡大小及分布、釉面显微结构特征等进行观察,并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对图像进行记录、整理和分析。
3.拉曼光谱研究。利用激光拉曼光谱仪对样品的拉曼光谱进行测试和比较,对其规律性进行研究。
4.色度分析研究。观察样品的釉色,通过记录釉色的数值表征,研究瓷器的釉色特征。
整个检测工作结束后,我们将把对院藏品进行无损检测分析所得到的数据,与对杭州市南宋郊坛下官窑遗址、老虎洞窑遗址和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汝窑遗址出土瓷片标本所做检测得到的数据进行综合比较分析,最终对院藏宋代官窑瓷器的产地及上述宋代官窑瓷器研究中存在的其他主要问题给出倾向性的报告,以进一步推动宋代官窑瓷器研究的深入开展。
总之,笔者认为,宋代官窑瓷器研究中诸多问题的最终解决,尚有待于今后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的更多发现,并借助于自然科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