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让孩子“输”,父母在这四件事上一定要“狠”

微博上有一个热门话题:孩子到底该不该放养。

很多父母都在“放与不放”“自由与规矩”中徘徊不定,既想让孩子快乐,又害怕孩子输给同龄人。

有网友一针见血的指出“把放任不管当静待花开,是教育中最大的谎言。”

储殷教授曾说了这样一番言论:

孩子总为追逐眼前的快乐,作为家长,你愿意为了孩子眼前的快乐,牺牲他长远的价值吗?你确定他以后不会后悔吗?

当你说,成功的人上了大学未必开心,可他不成功,上不了大学,他就能开心吗?

言辞凿凿,却句句都在阐述“让孩子快乐之前,必含着痛苦的成分”。

对于我们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起跑线本身就低,要想养成优秀的孩子,教育孩子不能放弃严格。

如果父母不想让孩子“输”掉人生,这四件事上一定要“狠”,才能造就未来优秀的孩子。

01习惯上要“狠”

刘璇在《新生日记》中的“铁血教育”引发争议。

她为儿子做了一份计划表:每天除了睡觉之外,就只能看15分钟的动画片,其它的时间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

从学英语、画画、看书、搭积木…等安排都规划了详细的时间。

在生活上也从不让孩子松懈:一定要早睡早起,吃饭时不准刨饭、碗筷要轻拿轻放、连刷牙都必须保持绅士…

很多人都说刘璇对儿子太严苛了,毕竟他才四岁。

她说:“孩子小时候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期,只有控制好了,以后才能更好地自觉。”

虽然刘璇的教育方式有点“狠”,但是能给孩子日后的自律的基础。

孩子之所以缺乏自觉性,是因为身上都存在着“惰性”,而父母要将这种“惰性”从孩子骨子里剔除,就需要从小开始培养好习惯。

《卡尔威特的教育》中提到:一种好的习惯,在孩子幼小时容易形成,但他们长大之后就很难养成。

反之,如果孩子小时候养成的很多不良习惯,长大后也很难改变。

习惯是一种“一旦养成,终生受益”的能力。

孩子10岁前,一定要养成的习惯:

阅读习惯,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

运动习惯,增强孩子的毅力;

管理时间习惯,让孩子有计划和目标;

学会自己动手的习惯,让孩子更独立。

培养孩子的习惯,父母要有三个原则:榜样、监督、要求。

首先父母先要用行动去影响孩子,让孩子学父母的样子;

其次可以利用计划表或列清单的方式来监督孩子,让孩子学会在重要的事情上花时间。

最后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给孩子灌输一种“不能麻烦别人”的思想。

把习惯养好,它过程很苦,却会变成孩子将来的自律。

02面对孩子的挫折要“狠”

人民日报曾做过一份关于《中国儿童自杀报告》,其中指出:

中国儿童自杀居世界第一,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分钟就有2个孩子死于自杀,8个自杀未遂。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玻璃心”,稍微不如意之事,就无法承受而选择逃避。

如果一个人难以摆脱困难和超越困难,那他的未来就会变得越来越吃力。

在一档综艺节目中,邓莎的儿子大麟子和他的小伙伴进行了一场拳击比赛。

几个回合之后,大麟子都被对方打到在地,邓莎看见这一幕非常心疼。

在此之前,她就知道儿子是最弱的那一个,但她依然选择让儿子去挑战。

她说:“我能想象孩子在遇到一些挫折之后,我会去选择帮助孩子,让他知道输了不可怕,我们应该去坚持、去面对。”

孩子的内心原本就是脆弱的,遇见一件事之后很容易让自信心和自尊心都备受打击。

但是孩子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是需要父母来塑造的。

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力?

·让孩子接触困难:

让他接受人生会有很多次“失败”的可能,适当的时候让孩子学会“输”,才能激起孩子的动力。

·在挫折面前,给孩子支持和鼓励:

可以告诉他“我相信你”,孩子能在父母的肯定中,能让孩子学会坚持。

·适当让孩子“受点苦”:

利用体验劳动,从辛苦中感受生活的不容易。

先给点孩子“苦头”,他未来才会偿到“甜”。

03拒绝孩子要“狠”

有一个10岁的男孩,半年来在父母面前上演了十几次的“跳楼”事件。

起初孩子不愿意去上学,爸爸在无奈之下答应他“只要你去上学,爸爸就给你一元钱”。

在父亲的诱哄下,孩子乖乖去上学了。

后来,每次孩子不想去上学之后,就会威胁父母“你不给我钱,我就不去上学”,如果父母不给,他就会用跳楼来威胁。

许多父母面对孩子时,是这样的:“孩子一哭闹,就妥协”,“孩子一要求,马上满足”。

不曾想,父母狠不下心来拒绝孩子,会成为孩子日后有恃无恐的阶梯。

久而久之孩子会形成这样的心理“凡事都必须要满足我”。

孩子哭闹着要一样东西的时候,不论他是出于什么目的,我们都应该干脆的拒绝,不要让孩子养成“要什么就给什么”。

李玫瑾教授说:孩子在3-6岁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要让孩子学会“克制任性”,所以必须要学会对孩子说“不”。

拒绝孩子,父母可以这样做:

· 给孩子建立规则:

利用规矩告诉孩子“你应该做什么”,让孩子遵守约定,这样不孩子不会轻易提要求。

· 给孩子选择的机会:

拒绝不要太强硬,给孩子二选一的机会,让孩子在选择中学会取舍。

· 用共情的方式对孩子提出建议:

先理解和接纳,抱着孩子说“我知道你很难过”,然后再说出“不可以”,它能对孩子有积极作用。

拒绝孩子会让孩子学会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

04孩子犯错之后,教育要“狠”

前几天,一个“熊父母”刷新了三观。

廖女士发现自己的车被人划了,维修费用达到9000元。

后来通过监控显示是一个小男孩所为。

她就找到孩子家长,想要沟通赔偿事宜,没想到家长的态度极其恶劣:

“他还是个孩子,才6岁懂什么?”

“我们家长本来可以不管孩子的,要陪就一千元,不然你去报警来抓他呀。”

无论廖女士怎样沟通,孩子家长不愿意承担责任,无奈之下,她只能走法律程序。

孩子对事物对错的判定来自于父母。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错误持一种逃避责任的态度,会让他以为“我做什么都是正确的”。

这样的方式会扭曲孩子的是非观,会让孩子未来犯下更大的错误。

钱文忠教授在一次演讲中说:孩子毕竟不是成年人,孩子必须要管教,必须惩戒,告诉孩子犯错要付出代价。

孩子犯错之后,一定要“狠心惩罚”,它是规范孩子的第一步,也是培养他日后承担责任的能力。

我们要在孩子第一次犯错之后,就狠狠地“管教”,才会规范他未来的行为准则。

惩罚孩子要这样做:

·避免吼骂:不要采用贬低式的语言,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最好的建议是轻声教育。

·不要体罚:暴力教育是最无用的教育,它会加大孩子内心的恐惧。

我们只需要做二件事:

·道歉,让孩子承认错误。

·给孩子一点“苦头”,体验生活是最好的惩罚方式。比如需要赔偿时,让他自己体验赚钱的辛苦的方式,让他学会承担责任。

惩罚孩子的过程,就是让他学会承担责任的过程。

有人说:“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胡同里也练不出千军万马。”

父母一时心软,给了孩子放纵的机会,将来生活就会用更残酷的方式“回赠”给他。

教育需要温暖,也需要力量。

要想孩子成大器,父母就要学着“狠心”,让他明白人生就是不断付出和收获的过程。

“心软”的父母撑不起孩子的未来,饱含“痛苦”的教育才是让孩子独立行走的良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