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只会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东西
每到年末,很多技术型、专业型公司往往会组织内部专业技术大会,相关团队及个人在全公司范围内分自身过去一年里所开展或积累的技术、专业方面的创新及实践。我们公司昨天就做了这么一件事,一开始,我非常认真的拿着小本子坐在电脑屏幕前(受疫情影响,连线参会),想要认真学习其他小伙伴过去一年里专业技术上的创新和实践,遗憾的是,一天下来,发现并没有学到什么东西!
事实上,我注意到每一个在公司层面参与分享的项目和实践,其相关的团队和人员都做了精心的准备,而我之所以感觉没有学到东西,根本的原因是我似乎没有耐心去认真地听和看其它人分享的东西,尤其是和自己专业关联度低的东西,往往更是站在一个“批判者”和“旁观者”的角度去看,结果就是啥都没有学到……之后我私下和一些同事交流,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天的技术大会下来,倒是所谓的“菜鸟”们觉得收获很大,而“老油条”们基本感觉是没有收获。在我看来,这中间固然和“老油条”们有一定的基础积累,而“菜鸟”们对一切都感到新鲜的缘由,而根本的原因是“老油条”们蒙上了自己的眼睛和耳朵,用凯撒的话说就是“人们只会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也或者用时下流行的一句话是“我们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事实上,这种情况的出现互联网时代我们获得信息的方式有关。互联网时代之前,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是报纸、刊物或者可选不多的电视台。一张《参考消息》,政府高管看的是它,街头小贩看的也是它。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后,人们更多地是从微信朋友圈、微博、今日头条等渠道获取信息,这些渠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会投你所好,定向投喂,于是我们很容易陷入自以为全知,其实无知的信息茧房。
事实的真相是,在一个人的朋友圈刷屏的那篇文章,在另一个人的朋友圈里从来都没有出现过。然而,在另一个我们所不熟悉的圈子里,会出现一些社会小趋势。这些小趋势最终又会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到我们的生活,所以我们必须跳出自己所在的圈子,去发现更多的小趋势,去看我们并不知道的东西,去听我们并不熟悉的声音。
以我从事的管理咨询工作为例,在我看来,管理咨询的本质是帮助客户解决问题,而要解决问题并不是单一的手段、工具及方法就可以的,这就要求一个成熟的咨询顾问必须是“多面手”,如果碰到一切的问题都试着拿自己既有的理论、框架说事,往往既解决不了当下的问题,也不能获得客户的信任,这就要求咨询顾问们必须有一个开放的、积极的态度。
马克-吐温有句名言“手里拿着锤子,看什么都像是钉子”,确实,我们总是用自己熟悉的理论、框架去套新的事物,有时候能够很好的套进去,往往沾沾自喜,而大部分的时候会发现其实很勉强,而我们往往认为不是自身理论、框架的问题,反而认为是新事物出了状况,久而久之,我们就变成了那个自己都一度看不起的因循守旧的、顽固的人,根源在于我们并不愿意去学习和吸收新的东西,甚至于对新的东西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德鲁克曾经举过一个事例,一家卖服装的商店,在一段时间里总是有顾客过来问有没有家用电器出售,大部分的销售员听后都是“轻蔑”的一笑——我们这里是卖服装的,怎么会买那些东西呢?而对市场反应敏捷的销售员应该去建议老板把服装店改为百货商品店——开始卖家用电器……洗衣机刚刚传到成都的时候,有段时间很多客户投诉说洗衣机的提水管太小了,不利于流红薯,很多的厂家听到这样的反馈后都以“嘲笑”的口吻回应过去,只有海尔公司调研后,设计了可以洗红薯的洗衣机,非常受当地人的青睐。
稍做观察,我们会发现,那些在社会中、职场中处于头部位置的人,往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持续学习能力。像最近传得沸沸扬扬的超越贝佐斯成为世界首富的马斯克,马斯克被誉为现实版的“钢铁侠”,据说在他17岁的时候,平均每天阅读2本书……
离开舒适区、不设边界是我们很多人常“立的志”,而我认为更应该强调的是“保持开放、保持成长”,要避免陷入自以为全知,其实无知的信息茧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