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解读:第四章:象帝之先

第四章:象帝之先

【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注释】

冲:通“盅”,指器物虚空,比喻道虚空而没有形体。

或:又。盈:满,引申为尽。

渊:深远。

宗:祖宗,祖先。

挫:消磨,折去。锐:锐利、锋利。

解其纷:消解掉它的纠纷。

和其光:调和隐蔽它的光芒。

同其尘:把自己混同于尘俗。

湛:沉没,引申为隐约的意思。这里用来形容“道”隐没于冥暗之中,不见形迹。似或存:似乎存在。

象:似、好像。帝:天帝。

【译文】

道是虚无而没有形体的,但是它却用之不竭,它是那样的渊深,就像是万物的宗主;

它收敛锋芒,解除纷乱,隐蔽光芒,混同尘埃。

它是那么的幽隐,好像没有又好像存在。

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生的,似乎在天帝出现之前就存在了。

【解析】

在本章里,老子对“道”再次进行了描述,而且还通过比喻的方式让“道”变得更加具体和形象。

老子认为“道”是不可名状的,而实际上“道可道,非常道”本身就是对“道”的一种写实,这里又接着用一些言语试图描绘出“道”的形象。

老子说,“道”是空虚无形的,但它所能发挥的作用却是无法限量的,是无穷无尽、不会枯竭。

它是万事万物的宗主,支配着一切事物,是宇宙天地存在和发展变化必须依赖的力量。

在这里,老子提出一个问题,说“道”是从哪里产生出来的呢?

他自己并没有做出正面的回答,而是说它存在于天帝出现之前。

既然在天帝产生以前,那么天帝也就无疑是由“道”产生出来的。

由此,研究者们得出结论,认为老子确实提出了无神论的思想。

名、无、有、妙、微、玄,这些概念并没有真正解释出道的真意,主要是因为“道可道,非常道”。

人类的语言和思维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任何概念都无法详尽解释出道的真正内涵。

这一章我们接着对其进行分析。

“道冲”的意思是大道本身没有一个具体的形象,它是一种完全虚空的境界,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因而宇宙间的一切都被它容纳和控制。老子曾说宇宙是分层的,它大到没有边界,小到没有内核。

套用科学术语,称作无穷大和无穷小。

在广的宇宙空间内,所有的物体都统属大道掌控,大道在运作的过程中永远也不会穷尽。

它不会停息也不会损坏,它会永恒地运转下去。

它的运转过程只可感觉,不可触摸和观赏。

它远远地躲开我们,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正是由于大道无形、无声的特点,我们人类即便穷尽语言也无法真正地描摹它,这让我们感到无可奈何,只得用一些贴近的语言来描述它:深邃啊!

仿佛是万物的祖宗,宇宙间的万物皆由它而生,它包容了天地万物,并主宰着一切的一切!

清湛幽隐啊!它好像不存在,其实却真实地存在!

给大道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是无论如何都办不到的事情。

因为我们无法把握它的来龙去脉:它是怎样生成的,何时生成的,来自何处又将何时消亡,谁能说得清楚呢?

它好像在万能的上帝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因为宇宙万物都是它生成的,就连上帝也不例外。

那么,道到底是什么?

我们可以说它什么也不是,却又什么都是。

我们人类为何要穷根究底研究如此抽象、晦涩难懂的问题?

从人类自身的角度而言,探讨大道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自己、透悟宇宙万物,进而建立科学的人生观和宇宙观。

现实地讲,就是能让人们生活得更悠然惬意,舒心幸福。

还有什么比这更有意义呢?

只有真正理解大道的人,才会采取顺其自然的处世观,对什么都不强求,这样的人才能真正接近大道,甚至与大道合二为一。

与大道合二为一是理解道的至高境界,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心气平和,没有忧愁和烦恼。

自然生活幸福美满。

推而言之,如果全人类都达到了这一境界,那么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不就变成了人们一直向往的桃花源了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老子认为,“道”能够顿挫自身的坚锐而不受任何损害,能够化解各种纷扰而不感到梦累、能够含蓄光媒而不被污染、能够混同尘垢而不失其本真。

所以我们很难感受到它的存在、但是它却实实在在地在发挥着作用。

“不露锋芒、与世无争、和而不杂、同而不流”,这是多么高贵的一种品质,又是多么高深的一种境界!

这的确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一种处世智慧。

如果一个人在处世的时候,能够不显山不露水,不炫螺自己的锋芒,挫去自己的棱角、却依然保存着自己的智慧与志气、能够解开纷扰,摆脱困苦,却不为之所累、能够和世俗混同、却依然能够做到”举世皆浊我独清”、不失掉自己的洁白和纯真,就能够达到极高的人生境界了。而这也是老子的智慧之所在。

【启示】

因为虚空,所以能容

老子所描绘出来的“道”的特征,让我们知道了它是虚空无形,而又有着用之不竭的力量,它无处不在,却能永远保持一种不满不溢的状态,它有着神奇的作用,能够“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说明,“道”起的其实是一种中和作用,调和万物,包容万事,不断循环,永远保持一种平衡状态。

而这也正好体现了我国古老文化中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与世无争的处世智慧。

能够做到不锋芒毕露,不怨天尤人,善于接纳和包容,凡事留有余地,不执着求全,就会有容乃大,调和纷争。

这对于我们现代人的社会交往和修身养性方面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针对现在很多凡事太争第一,傲慢看不起别人,自私自利,难以融人集体等现状,很多人需要用心认真阅读《道德经》,去感悟和品味这其中的奥妙。

(0)

相关推荐

  • 深度剖析庄子与老子的关系

    老庄一体,要深刻认识庄子,就不能孤立起来看待,所以必须得研究下庄子与老子的关系,先看看一个有趣的故事吧. "话说周末时,有一高贤,姓庄,名周,字子休,宋国蒙邑人也,曾仕周为漆园吏.师事一个大 ...

  • 《道德经》第五讲 第四章 感悟

    [原文] 道冲①,而用之有弗盈也②.渊呵③!似万物之宗④.锉其兑⑤,解其纷⑥,和其光⑦,同其尘⑧.湛呵⑨!似或存⑩.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⑾. [译文] 大"道"空虚无形,但它的 ...

  •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四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 企①者不立,跨②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译文] 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 ...

  • 老子道德经第十四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 视而不见,名曰夷①:听之不闻,名曰希②:搏之不得,名曰微③.此三者不可致诘④,故混而为一⑤.其上不徼⑥,其下不昧⑦,绳绳兮⑧不可名,复归于无物⑨.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⑩.迎之不见 ...

  • 《道德经》第四章|象帝之先与冬至一阳生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乎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河上公本)  道中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始万物之宗.锉其阅,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始 ...

  • 老子第六十四章解读: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於几成 ...

  • 道德经讲义-第四章 象帝之先-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四章 象帝之先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帝者,上帝也.先者,无始之始也. ) 道者何?太和一气,充满乾坤, ...

  • 慢读|老子《道德经》第四章

    <道德经> 第四章 [原文] -1-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2- 马王堆版<道德经& ...

  • 道德经三十四章——大道汜兮

    这一章继续对道进行赞美,进行美誉. 先贴下原文: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大 ...

  • 《道德经》第四章道体虚空

    [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yíng).渊(yuān)兮(xī),似万物之宗.挫(cuò)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zhàn)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道是广大的,其作 ...

  •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解析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