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读第8讲:公孙丑(上)解读1
《孟子》研读第8讲:公孙丑(上)解读1
教学内容:公孙丑(上)解读1
教学目的和要求:诵读原文、进行文字训诂和义理阐发;认识和理解“行仁政而王”的理想及“乘势待时”观点;善养浩然之气,不可“揠苗助长”;以人为本、以德服人的认识观及“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的治国方略。
教学重点:“行仁政而王”的理想及“乘势待时”观点;以人为本、以德服人的认识观及治国方略。
【导读】
《公孙丑》上篇共九章。
第一章提出了“行仁政而王”的理想,且反对他人以管仲比拟自己,这是下一章以当代孔子自居的先声。
第二章提出了著名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并指出如何养气,“以直养而无害”,尤其不可“揠苗助长”;最后说自己的理想是向“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所未曾有的孔子看齐。
第三章提出了“以德服人”的思想。
第四章提出了“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的治国方略。
第五章是将第四章提出的理念具体化,提出若能以德治国,“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孔子认为“仁”的本质是将对亲人的爱扩展到他人,孟子因而提出了“性善”说——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以德治国,不过是将“不忍人之心”“扩而充之”而已,这是第六章的主旨。
第七章提出“术不可不慎”,也就是一个人选择职业不能光看赚不赚钱,还要考虑这职业是害人还是救人。
第八章提出要乐于接受批评,乐于从别人的话语中汲取营养。
第九章通过描述两位古贤人伯夷、柳下惠并加以评述来阐明孟子认可的君子对待非君子的态度,既不能向伯夷那样对“乡人”采取嫌恶的态度,也不能像柳下惠那般完全和他们打成一片。
本篇前两章记载孟子与学生公孙丑的对话,其余均系孟子个人言论的记录。这一部分的内容比较驳杂,但除了第二章主要谈养气以及第九章谈对他人的态度外,依然可以归纳出一个主题思想,即要以“仁”以“德”来治理天下国家。
第一章
【原文】
公孙丑①问曰:“夫子当路②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③乎?”
盂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④曰:'吾子⑤与子路孰贤?’曾西蹵⑥然曰:'吾先子⑦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⑧不悦,曰:'尔何曾⑨比予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⑩我愿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⑾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⑿, 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⒀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⒁,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候,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 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⒂辅相⒃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 虽有鎡基,不如待时⒄’。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这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 速于置邮⒅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⒆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注释】
① 公孙丑:孟子的学生,齐国人。
② 当路:当权,当政。
③ 许: 兴盛、复兴。
④ 曾西:名曾申,字子西,鲁国人,孔子学生曾参的儿子。
⑤ 吾子:对友人的尊称,相当于“吾兄”、“老兄”之类。
⑥蹵然:不安的样子。
⑦先子:指已逝世的长辈。这里指曾西的父亲曾参。
⑧艴然:恼怒的样子。
⑨曾:副词,竟然、居然。
⑩为:同“谓”,认为。
⑾由:同“犹”,好像。
⑿百年而后崩:相传周文王活了九十七岁。百年是泛指寿命很长。
⒀周公:名姬旦,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辅助武王伐纣,统一天下,又辅助成王定乱,安定天下,成为鲁国的始祖。
⒁作:在这里为量词,相当于现代口语“起”。
⒂相与:双音副词,“共同”的意思。
⒃辅相:双音动词,辅助。
⒄鎡基:农具,相当于今天的锄头之类。
⒅置邮:置和邮都是名词,相当于后代的驿站。
⒆倒悬:倒转吊起,比喻困苦。
【译文】
公孙丑问道:“先生如果在齐国当权,管仲、晏子的功业可以再度兴起来吗?”
孟子说:“你可真是个齐国人啊,只知道管仲、晏子。曾经有人间曾西:'您和子路相比,哪个更有才能?”曾西不安他说:'子路可是我父亲所敬畏的人啊,我怎么能和他相比呢?,那人又问: '那么您和管仲相比,哪个更有才能呢?’曾西马上不高兴起来,说:'你怎么竟拿管仲来和我相比呢?管仲受到齐桓公那样信任不疑,行使国家政权那样长久,而功绩却是那样少,你怎么竟拿他来和我相比呢?’”孟子接着说:“管仲是曾西都不愿跟他相比的人,你以为我愿意跟他相比吗?”
公孙丑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天下,晏子辅佐景公名扬诸侯。 难道管仲、晏子还不值得相比吗?“
孟子说:“以齐国的实力用王道来统一天下,易如反掌。”
公孙丑说:“您这样一说,弟子我就更加疑惑不解了。以周文王那样的仁德,活了将近一百岁才死,还没有能够统一天下。直到周武王、周公继承他的事业,然后才统一天下。现在您说用王道统一天下易如反掌,那么,连周文王都不值得学习了吗?”
孟子说:“我们怎么可以比得上周文王呢?由商汤到武丁,贤明的君主有六七个,天下人归服殷朝已经很久了,久就难以变动,武丁使诸侯们来朝,统治天下就像在自己的手掌心里运转一样容易。纣王离武丁并不久远,武丁的勋臣世家、良好习俗、传统风尚、慈善政治都还有遗存,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等一批贤臣共同辅佐,所以能统治很久以后才失去政权。当时没有一尺土地不属于纣王所有,没有一个百姓不属于纣王统治,在那种情况下,文王还只能从方圆百里的小地方兴起,所以是非常困难的。齐国人有句话说:'虽然有智慧,不如趁形势;虽然有锄头,不如等农时。’现在的时势就很利于用王道统一天下:夏、商、 周三代兴盛的时候,没有哪一国的国土有超过方圆千里的,而现在的齐国却超过了;鸡鸣狗叫的声音处处都听得见,一直到四方边境,这说明齐国人口众多。国土不需要新开辟,老百姓不需要重新团聚,如果施行仁政来统一天下,没有谁能够阻挡。何况,统一天下的贤君没有出现,从来没有隔过这么久的;老百姓受暴政的压榨,从来没有这么厉害过的。饥饿的人不择食物,口渴的人不择饮料。孔子说:'道德的流行,比驿站传递政令还要迅速。’现在这个时候,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施行仁政,老百姓的高兴,就像被吊着的人得到解救一样。所以,做古人一半的事,就可以成就古人双倍的功绩。只有这个时候才做得到吧。”
【评析】
本章辩论实际是下面孟子提出“不动心”哲学概念的引子。孟子从主观意识与客观条件两方面辩证地分析了对待“建功立业”的态度,逻辑严密,客观入理。
作为儒家“王道”政治的推行者,孟子不屑于与“霸道”政治寡头管仲、晏婴相比,这正如齐宣王问“齐桓、晋文之事”他不予回答一样。他所热衷的,是在齐国推行“王道”政治,靠实施“仁政”来 统一天下。而且,他认为无论从土地、人口,还是从时机来看,目前都是实施王道的最好时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乘势待时”,主要是说要分析情况,抓准时机,而不是说在政治上赶形势,窥风向,搞投机。这里的区别,可以以田径赛中的起跑为例。如果错过了起跑的口令,老是慢半拍才回过神来,这是没有抓住时机,自然要影响到成绩,被别人甩在后面。但是,如果投机取巧,抢在口令发出之前起跑, 那就不仅没有抓住时机,反而还犯了规,有被逐出赛场的危险。
识时务者为俊杰。真正要乘势待进,其实也离不开智慧。有智慧才能正确分析各方面错综复杂的情况,作出决断,抓准时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则很难做到这一点,往往让时机从自己的身旁悄悄溜走而不自知。
身处市场经济的环境,如何乘势待时,抓住机遇,也就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盂子关于“王道”、“霸道”的论述,关于“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的看法,关于如何做到“事半功倍”的讨论,可引起大家的思考。
第二章
【原文】
公孙丑曰:“夫子加齐之卿相①,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②。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③。”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④。”
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北宫黝之养勇也⑤,不肤桡⑥,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⑦,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⑧,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⑨。恶声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养勇也⑩,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 能无惧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⑾。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昔者曾子谓子襄曰⑿:'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 自反而不缩⒀,虽褐宽博,吾不惴焉⒁;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⒂。’”
“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⒃,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⒄。”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⒅。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⒆。行有不慊于心(⒇,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21),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22),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23),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24),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25),淫辞知其所陷(26),邪辞知其所离(27),遁辞知其所穷(28)。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29),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30)。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曰:“恶! 是何言也! 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31),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敢问所安?”
曰:“姑舍是。”曰:“伯夷、伊尹何如(32)?”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伯夷、伊尹于孔子,若是班乎(33)?”曰:“否。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曰:“然则有同与?”曰:“有。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诸侯,有天下。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是则同。”
曰:“敢问其所以异?”曰:“宰我、子贡、有若(34),智足以知圣人;污(35),不至阿其所好。宰我曰:'以予观于夫子(36),贤于尧、舜远矣。’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有若曰 :'岂惟民哉! 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泰山之于丘垤(37),河海之于行潦(38),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39),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注释】
① 加:居,担任。
②异:意动用法,认为……奇异。
③孟贲(bēn):古时勇士。
④告子:名不害,兼治儒墨之道,尝学于孟子。
⑤北宫黝(yǒu):人名,齐勇士,其事不可考
⑥桡(náo):退。
⑦挫:拔。
⑧褐宽博:即下文的褐夫,地位低下的人。褐,粗布。
⑨严:畏。
⑩孟施舍:人名,事无可考。
⑾子夏:孔子的学生,姓卜名商,春秋时晋国人。
⑿子襄:曾子弟子。
⒀缩:直。
⒁惴:使……惊惧。
⒂暴:乱。
⒃蹶(jué)者:失足跌倒的人。
⒄浩然:盛大流行的样子。
⒅馁:饥饿。
⒆袭:朱熹注:袭,掩取也,如齐侯袭莒之袭。
⒇慊(qiè):满足。
(21)正:止。
(22)闵:忧。
(23)病:疲倦。揠(yà):拔。
(24)非徒:不但。
(25)诐(bì):偏颇。蔽:隐蔽。
(26)淫:过分。陷:沉溺。
(27)离:背离于正。
(28)遁:逃避。穷:困屈。
(29)宰我:孔子学生宰予。子贡:孔子学生端木赐。
(30)冉牛: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闵子:孔子学生闵损,字子骞。颜渊:孔子学生颜回。
(31)子游:孔子的学生言偃。子张:孔子的学生颛孙师。
(32)伯夷、伊尹:伯夷,商末孤竹君的长子。他和弟弟叔齐互相让位双双出逃。武王伐纣时,二人曾扣住马头劝谏,武王不听,于是二人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活活饿死。伊尹,商朝大臣,名伊,尹是官名,曾辅佐商汤攻灭夏桀。
(33)班:等齐。
(34)有若:孔子学生,鲁人。
(35)污:下,谓地位低下。
(36)予:宰我之名。
(37)垤(dié):小土堆。
(38)行潦(lǎo):路上积水。
(39)萃:聚。
【译文】
公孙丑问道:“如果让您担任齐国的卿相,能够实行您的主张了,那么即使因此而建立了霸业或王业,也不必感到奇怪的了。如果这样,您动心不动心呢?”孟子说:“不,我四十岁起就不动心了。”公孙丑说:“如果这样,老师就远远超过孟贲了。”孟子说:“做到这点不难,告子在我之前就做到不动心了。”
公孙丑问:“做到不动心有什么方法吗?”孟子说:“有。北宫黝这样培养勇气:肌肤被刺不退缩,双目被刺不转睛;但他觉得,受了他人一点小委屈,就像在大庭广众之中被人鞭打了一般;既不受平民百姓的羞辱,也不受大国君主的羞辱;把行刺大国君主看得跟行刺普通百姓一样;毫不畏惧诸侯,听了恶言,一定回击。孟施舍这样培养勇气,他说:'把不能取胜看作能够取胜;估量了势力相当才前进,考虑到能够取胜再交战,这是畏惧强大的敌人。我哪能做到必胜呢?能无所畏惧罢了。’(培养勇气的方法,)孟施舍像曾子,北宫黝像子夏。这两人的勇气,不知道谁强些,但孟施舍是把握住了要领。
从前,曾子对子襄说:'你喜欢勇敢吗?我曾经在孔子那里听到过关于大勇的道理:反省自己觉得理亏,那么即使对普通百姓,我也不去恐吓;反省自己觉得理直,纵然面对千万人,我也勇往直前。’孟施舍的保持勇气,又不如曾子能把握住要领。”公孙丑说:“请问,您的不动心和告子的不动心,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说:)“告子曾说:'言论上有所不通,心里不必去寻求道理;心里有所不安,不必求助于意气。’心里有所不安,不必求助意气,这是可以的;言论上有所不通,心里不寻求道理,这不可以。心志是意气的主帅,意气是充满体内的。心志关注到哪里,意气就停留到哪里。所以说:'要把握住心志,不要妄动意气。’”
(公孙丑问:)“既说'心志关注到哪里,意气就停留到哪里’,又说:'要把握住心志,不要妄动意气’,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心志专一就能调动意气,意气专一也能触动心志。譬如跌倒和奔跑,这是意气专注的结果,反过来也使他的心志受到触动。”
(公孙丑问:)“请问,老师擅长哪方面?”孟子说:“我能识别各种言论,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孟子说:“难说清楚啊。它作为一种气,最为盛大,最为刚强,靠正直去培养它而不伤害它,就会充塞天地之间。它作为一种气,要和义与道配合;没有这些,它就会萎缩。它是不断积累义而产生的,不是偶然地有过正义的举动就取得的。如果行为有愧于心,气就萎缩了。因此我说,告子不曾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作是外在的东西。(对浩然之气,)一定要培养它,不能停止下来;心里不能忘记它,也不妄自助长它。不要像宋国人那样:宋国有个担心他的禾苗不长而去拔高它的人,昏昏沉沉地回到家中,对家里人说:'今天累极了,我帮助禾苗长高啦!’他的儿子赶忙跑到田里去看,禾苗已经枯死了。天下不助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啊。以为(培养浩然之气)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公孙丑问:)“什么叫能识别各种言论?”(孟子说:)“偏颇的言论,知道它不全面的地方;过激的言论,知道它陷入错误的地方;邪曲的言论,知道它背离正道的地方;躲闪的言论,知道它理屈辞穷的地方。(这些言论)从心里产生出来,会危害政治;从政治上表现出来,会危害各种事业。如果有圣人再次出现,一定会赞成我所说的。”
(公孙丑说:)“宰我、子贡擅长言谈辞令,冉牛、闵子、颜渊擅长阐述德行。孔子兼有这两方面的特长,(却还)说:'我对于辞令,是不擅长的。’(老师既然说擅长识别言论,)那么老师已经是圣人了吧?”孟子说:“唉呀!这是什么话!从前子贡问孔子道:'老师是圣人了吧?’孔子说:'圣人,我不能做到,我只是学习不觉满足,教人不知疲倦。’子贡说:'学习不觉满足,这样就有智慧;教人不知疲倦,这是实践仁德。既有仁德又有智慧,老师已经是圣人了。’圣人,孔子尚且不敢自居———(你说我是圣人了,)这是什么话呀?”
(公孙丑说:)“以前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子夏、子游、子张都有圣人的一部分特点,冉牛、闵子、颜渊具备了圣人所有的特点,只是还嫌微浅。请问您处于哪种情况?”孟子说:“暂且不谈这个问题。”公孙丑问:“伯夷、伊尹怎么样?”孟子说:“处世的方法不同。不是理想的君主不去侍奉,不是理想的百姓不去使唤;天下安定就入朝做官,天下动乱就辞官隐居,这是伯夷的处世方法。可以侍奉不好的君主,可以使唤不好的百姓,天下安定去做官,天下动乱也去做官,这是伊尹的处世方法。该做官就做官,该辞官就辞官,该任职长一些就任职长一些,该赶快辞职就赶快辞职,这是孔子的处世方法。(他们)都是古代的圣人,我还做不到他们这样;至于我所希望的,那就是学习孔子。”
(公孙丑问:)“伯夷、伊尹相对于孔子来说,是同等的吗?”孟子说:“不。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得上孔子的。”公孙丑问:“那么他们有共同之处吗?”孟子说:“有。如果能有方圆百里的一块地方而由他们做君主,他们都能使诸侯来朝见而拥有天下;如果要他们干一件不义的事情,杀一个无辜的人而让他们得到天下,他们都是不愿去干的。这些是共同的。”
公孙丑说:“请问孔子和他们不同的地方。” 孟子说:“宰我、子贡、有若,他们的智慧足以了解孔子,即使有所夸大,也不至于阿谀吹捧他们所敬爱的人。宰我说:'根据我对老师的观察,老师远远超过尧、舜了。’子贡说:'见了一国礼制,就能知道一国的政治;听了一国的音乐,就能了解一国的德教;即使从一百代以后来评价这一百代的君主,也没有谁能违背孔子这个道理的。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得上孔子的。’有若说:'岂只是人类有这样的不同!麒麟对于走兽,凤凰对于飞鸟,泰山对于土丘,河海对于水沟,都是同类的;圣人对于一般的人,也是同类的。(这些)都高出了同类,超出了同群。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了。’”
【评析】
本章很长,其核心意思是论“善养浩然之气”。在孟子看来,以自己的浩然之气,当齐国的卿相并非难事。他并不欣赏北宫黝、孟施舍的所谓勇气,也不欣赏告子关于意志、意气的见解,他只赞同孔子关于大勇的理论。关键是要正义在手、正气在胸。
孟子心目中把自己比作孔子一样的圣人,他借孔门弟子之口,盛赞孔子,认为孔子是古往今来天下第一大圣人,是具有大勇的人,胸中有“浩然正气”。
孟子所阐释的浩然之气,对培养中华民族的民族正气和民族气节,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文天祥在就义前所写的《正气歌》就是秉承了孟子的这一教诲。
浩然之气,至大至刚。不是一般所谓“精气”、“血气”,而是充满正义,充满仁义道 德的正气、骨气。
然而,这种气可养而不可得。“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就是养也要日积月累,水到渠成;而不能拔苗助长,急于求成。其实,不仅知识积累、技艺学习如此,我们进德修业,立身处世的方方面面,也是如此。关键在于营养的吸取,能力的增强。万事总有规律,不是人们一厢情愿就可以如愿以偿的。
“揠苖助长”的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人们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取得成功。
第三章
【原文】
孟子曰:“以力假①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②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 力不赡③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诗》云④:'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⑤,此之谓也。”
【注释】
①假:借,凭借。
②待:等待,引申为依靠。
③赡:充足。
④《诗》云:引自《诗经·大雅·文王有声》。
⑤思:助词,无 义。
【译文】
孟子说:“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所以称霸必须是大国。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使天下归服的不一定是大国。商汤王只有方圆七十里,周文王只有方圆一百里,用武力征服别人的,别人并不是真心服从他,只不过是力量不够罢了;用道德使人归服的,是心悦诚服,就像七十个弟子归服孔子那样。《诗经》说:'从西从东,从南从北,无不心悦诚服。’正是说的这种情况。”
【评析】
此章继续从力与德的角度阐述政治领域的认识观与实践观,折中于人性的“心悦而诚服”。与孔子在《论语.子路》和《论语.季氏》中的有关论述一样,都是讲的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
孔孟一脉相承,采用的,是攻心为上,以柔克刚的政治方针、后世诸葛亮七擒盂获,可以说正是活学活用孔孟思想的典型。成都武候词的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肖,从古知兵非好战”其实也正是表达的这种思想。
值得提出来思考的是:以德服人到底还要不要力?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情况来看,似乎还是离不开力。就以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情况为例,当诸葛亮第一次放走孟获后,众将都感到不理解,一起来问诸葛亮。诸葛亮笑了笑说:“我要捉他,就像在口袋中取东西一样容易,但只有使他口服心服,南方才会真正平定。”可见,诸葛亮之所以敢于七擒七纵,还有赖于军事上的绝对优势。
第四章
【原文】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 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 闲暇①,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诗》云②:'迨③ 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④,绸缪牖户⑤。今此下民⑥,或敢侮予?’孔子曰 :'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 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⑦,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诗》云⑧:'永⑨言配命民自求多福。’《太甲》⑩曰:“天作孽,犹可 违⑾;自作孽,不可活⑿。’此之谓也。”
【注释】
①闲暇:指国家安定无元内忧外患。
②《诗》云:引自《诗经·邪 风·鸱鸦》。
③迨(dai):趁着。
④彻:剥取。桑土(du):桑树根; 土同“杜”,东齐方言说“根”为“杜”。。
⑤绸缪(mou):缠结。牖(you):窗子;户:门。
⑥下民:民义同“人”。这里的诗句是以鸱鸦 (一种形似黄雀而身体较小的鸟)的口吻,其巢在上,所以称人为“下民”。
⑦般(pan):乐。怠:怠情。敖:同“邀”,指出游。
⑧《诗》云:引 自《涛经·大邪·文王》。
⑨永:长久;言:语助同,大义。配:合。命: 天命。
⑩《太甲》《尚书》中的一篇。
⑾违:避。
⑿活:“逭” (huan)的借字,“逃”的意思。
【译文】
孟子说:“仁就光荣,不仁就耻辱;现在的人既厌恶耻辱却又居于不仁的境地,这就好像既厌恶潮湿却又居于低洼的地方一样。假如真的厌恶耻辱,那最好是以仁德为贵,尊敬读书人,使有贤德的人处于一定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的职务。并且趁国家无内忧外患的时候修明政治法律制度。这样做了即使是大国也会畏惧你。《诗经》说:'趁着天晴没阴雨,剥些桑树根上皮,补好窗子和门户。现在你们下面人,有谁还敢欺侮我?’孔子说:'写这首诗的人很懂得道理呀!能够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谁还敢欺侮他呢?’如今国家没有内忧外患,却趁着这个时候享乐腐化,这是自己寻求祸害。祸害和幸福都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诗经》说:'长久地与天命相配合,自己寻求更多的幸福。’《尚书·大甲》说:'上天降下的灾害还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可就无处可逃。’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评析】
此章继续阐述“以人为本”的认识观。孟子的本意是规劝当政者施行仁政,可他指出的“恶湿居下”现象却是普遍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比如说,抽烟是损寿的,酗酒是要误大事的,睡懒觉也是不利于健康的。至于赌博可能倾家荡产,嫖妓可能患“爱滋”病。
厌恶损寿,厌恶误事,厌恶不健康,更厌恶倾家荡产……,可就是要抽烟,喝酒,睡懒觉……。个人生活中的小事有这样的现象,国家行政上的大事也完全可能有这样的现象发生。所以孟子苦心提醒大家,既然厌恶潮湿,就不要自居于低洼的地方;既然厌恶耻辱,就不要自居于不仁的境地。说到底,还是要求当政者实施仁政。
【学习札记】
乘势待时抓机遇,事半功倍行善举。
称霸扬名百姓苦,解民倒悬获赞许。
浩然正气仁义聚,揠苖助长非可取。
出类拔萃用贤能,内忧外患不足惧。
《孟子》研读第8讲学习小结
第八讲我们学习了《孟子.公孙丑》上篇的第一至四章。
第一章提出了“行仁政而王”的理想及“乘势待时”观点,主要是说要分析情况,抓准时机。
第二章提出了著名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并指出如何养气,“以直养而无害”,尤其不可“揠苗助长”。
第三章从力与德的角度阐述政治领域的认识观与实践观,折中于人性的“心悦而诚服”,提出了“以德服人”的思想。
第四章阐述“以人为本”的认识观,提出了“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的治国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