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一【第3节】古人养生的四种境界!
古人养生的四种境界!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陰陽,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huì chēn】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陰陽,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备注:恚:愤怒 嗔:仇恨 恚嗔:怨怒、仇恨等意念
译文
黄帝说:我听说上古时代有称为真人的人
掌握了天地陰陽变化的规律,能够调节呼吸,吸收精纯的清气,超然独处,令精神守持于内,锻炼身体,使筋骨肌肉与整个身体达到高度的协调,所以他的寿命同于天地而没有终了的时候,这是他修道养生的结果。
中古的时候,有称为至人的人
具有淳厚的道德,能全面地掌握养生之道,和调于陰陽四时的变化,离开世俗社会生活的干扰,积蓄精气,集中精神,使其远驰于广阔的天地自然之中,让视觉和听觉的注意力守持于八方之外,这是他延长寿命和强健身体的方法,这种人也可以归属真人的行列。
其次有称为圣人的人
能够安处于天地自然的正常环境之中,顺从八风的活动规律,使自己的嗜欲同世俗社会相应,没有恼怒怨恨之情;行为不离开世俗的一般准则,穿着装饰普通纹彩的衣服,举动也没有炫耀于世俗的地方。
在外,他不使形体过度劳累,在内,没有任何思想负担,以安静、愉快为目的,以悠然自得为满足;所以他的形体不易衰惫,精神不易耗散,寿命也可达到百岁左右。
其次有称为贤人的人
能够依据天地的变化,日月的升降,星辰的位置,以顺从陰陽的消长和适应四时的变迁,追随上古真人,使生活符合养生之道,这样的人也能增益寿命,但仍有终结的时候。
养生到底养什么?
养生就是养神、养心、养体、养形。要达到养生境界,必须克服五大难题。这五大难题是:
1、 名利不灭:
过分追求名利是养生的大难题,这会损害人体的元气,损害健康,谈何养生。一个热衷于“争名于朝,夺利于市”人心不平和、神不内守、不顺阴阳,要达到养生的境界是不可能的。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需要淡泊名利,不为物欲所扰,方能逍遥自在,身心健康。
2、喜怒不除:
喜怒无常、大发脾气或过分喜形于色均不利于身心健康。
如果善于调控情绪,不大喜大悲大怒,除掉过于强烈的喜怒哀乐,就可以促进身心健康。
3、声色不去:
人,谁能无欲,但一个人不要有太多的欲望,因为养生很大程度上是养心,而养心莫善于寡欲。
迷恋于灯红酒绿、荒淫靡乱、夜夜笙歌,必定导致肾精耗损,而肾精则是人生命的本源。毫无疑问,声色不去,养生不达。
4、滋味不绝:
古人养生箴言“四勿”其中就提到饮勿醉,色勿迷,说明节食、节欲和适度饮酒对养生的重要性。
沉迷于觥筹交错、酒池肉林、一醉方休,只能逞一时之快,而对五脏六腑带来的只能是伤害。
5、神虑转发:
古代思想家、医学家认为,要保持健康,必须守住精神,不要让它消散。
多思、多念、多欲、多事、多语、多怒、多虑等,都会对五脏之神明造成伤害,多思则神怠,多念则神散,多欲则损志,多事则形疲,多语则气丧,多怒则伤肝,多虑则伤神。
养生的三个层次
同时也是《黄帝内经》第一次系统的将中医理论成文表现,其中的一些理论奠定了中医的理论基础,也是养生的经典依据。
现在看来,黄帝内经的养生方法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形体的保养;第二层是形神共养,最后一层是天人合一。这三个层次是养生的不同境界,我们来一一研究。
一、形体保养
《内经》养生方法最初级的层次,以保证形体、体格的健康为主要目的,包括避虚邪毒气、节饮食、慎起居、不妄作劳等,内养正气以强身,外避虚邪以防病。
二、形神共养
指思想安闲清静,心无杂念,可保正气调和,精气和神气守持于内,从而达到形体与精神的协调共存。
三、天人合一
主动将自己日常行为和精神情志活动,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融为一体,这是《内经》养生方法中的最高境界。
养生理论是《黄帝内经》最重要的学说之一,其“形神共养”、“天人合一”等养生观点对后世养生学说的形成产生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