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瞎谈

2018.09.27

相信在座的很多老师的阅读兴趣,恰恰是悄悄地躲在被窝里看与语文课无关的“闲书”中自然形成的。那么你的写作兴趣,是怎样悄无声息地在你的灵魂里蔓延和不断扎实的呢?这也是我今天要分享大家的主题是:关注童话文本的“语言形式”。

首先是对《在牛肚子里旅行》这篇课文,一篇科普性童话,这类课文教给孩子什么?(谈谈个人的偏见)首先的错误就是“教课文”的问题,孩子们其实可以不用画红头在牛肚子里的线路图,因为它是学生很容易能在阅读中,以文字形式理解的科学问题,这“画图”不需要语文老师教,好朋友的人文主题也一样。况且,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用童话的形式,童话的语言,让小学生自己就能读懂牛反刍,有4个胃这个科学知识,为了说清这个科学知识,作者还特地安排了红头和青头来(人文主题)创设情景来写明白这个事情。

部编三年级的课文很难,作为语文老师,把这种“难”想方设法地化解成学生能掌握的“容易”,才是我们共同的任务。怎么化解?需要语文老师就要教学生看不到的“文字创造性”,教学生发现不了的语言文字。

1、从文体的角度去化解。

这篇课文,具备语文特色的语言点很多,唯独牛有4个胃,让学生去画一画红头在牛肚子里的线路图例外。大家一定要排除科学知识,而要关注怎样的文字来表达的方式,去说清楚了这个科学知识。要说清牛的胃,还可以用说明文的方式,但是为什么以童话这样的形式?

我们小学语文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采用童话这种形式去说清这个科学知识的方式更加合适。这也是为什么我要说,我们语文老师就不必去探究牛反刍这个科学知识,是因为童话这个文体形式,已经是学生能够读懂并理解这个科学知识的方式了,所以我们不需要再画一画了(可以画一画检验,但不是唯一手段)。

我们语文老师就别操科学老师的心了,那么好用的语言文字在我们手上,要教会学生借助课文明白:使用文字的形式去表达必要的知识、见闻、情感。

2、从文本的表达去作微习作练习。

童话的文本表达形式,是学生学习这篇课文需要积累的。采用微练笔的方式,去练习童话文体中的文本形式,可以是整篇文章的构思,但在有限的40分钟里,以三年级的年龄特点来说,我只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位在文本丰富的对话形式(是形式而非对话)上。当然对话的语言也很精彩,针对三年级习作问题,我认为并不是孩子不会写说的话,而是话的表现形式不够多样性,甚至存在千篇一律的对话问题。所以,我找了文本里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表达形式,并作了借鉴性练习的习作积累。

用教课文到教语文,存在的要点在这篇课文中非常明显。科普性的童话,语文老师要教的不是科普知识内容,而是用童话的语言形式,把这个枯燥科学知识讲有趣,讲生动了;把这个人文的道理(什么是真正的好朋友)表达明白了。所以,我们关注了文本的表达形式,那么学生学习到的也会倾向于对文字表达的学习,如果我们错误地关注了文本的内容,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学习科学知识、或者某种思想品质,而不是文字的表达,那么语文老师就等于操了科学老师的心,操了品德老师的心,你就会很辛苦,学生也很没味道。毕竟,这篇科普童话学生自己能读懂牛有4个胃会反刍,是真正要好的朋友,老师还再去教这个恐怕就显得多余了。

3、用思维导图练习童话的丰富想象。

生活中科学知识的积累,非常重要,用思维导图去积累,可以清晰记忆,深化思维。但是积累的丰富知识,我们的孩子并不会运用,是习作上最大的问题。就像孩子们知道比喻、拟人这些修辞,但是不太会运用到习作中去,或者运用地不那么巧妙。问题就在于我们老师没有教,我们教了孩子们能够读懂的内容,却没有教孩子们看不到或者不注意看的语文。另外,学生习作,只是练习而已,他不是作家,学生就是学习的孩子,学习中练习,那么我们的微练笔,就多借助文本的形式,去练习某种表达的方式。微练笔不但是积少成多,还是练习借助语言文字把已有的知识,编织成一个小学生能看明白的童话故事,是怎样去想象的学习。除了学习这种想象,我们还有给予孩子这种想象的练习,最后运用思维导图,去练习把某种科学知识想象、编织成一个有趣故事,去安排情节发展,虽然有难度,但是一定能够在这种微练笔下,丰富学生的语文能力。

(纯属瞎说、闲谈,可能错误或者过于偏激,欢迎留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