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包茨 溢彩四川盆地

包茨  溢彩四川盆地

2005年5月26日,《中国石油报》头版报道:四川盆地川南和川西南地区的阳新统、川西北地区的三叠统都发现了多个气田。

喜讯传来,全国广大石油人为之振奋,尤其是天然气地质工作者,更是兴奋不已。吃水不忘挖井人,他们对于指导自己读懂天然气地质学理论的西南石油学院地质勘探系教授、原四川石油管理局总地质师包茨先生,不由生发深切的怀念。

创立中国天然气地质学

自1978年以来,我国原油产量已达到和超过1亿吨,跃入世界产油大国行列;而天然气产量却一直很低,油与气之比约为9:1,世界其他一些产油气国家,这一比例则约为1:1,两者相差甚远。是我国辽阔国土上没有生成更多更大天然气田的条件吗?不是。其原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集中力量在四川盆地寻找天然气田,也取得了成功,但主要是依据石油地质学理论,来寻找和勘探天然气;而对天然气地质学的理论和时间探索不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比四川石油勘探局成立还早两年就来到四川盆地从事地质勘探研究的包茨,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开始了他油气勘探的实践和研究。探索天然气的地理和地层分布、天然气藏形成条件的特点等一系列天然气地质学理论问题。

包茨在40多年的油气地质勘探生涯中,特别是对天然气地质理论、尤其是天然气地质理论的实践与研究;他既深究古今天然气地质理论的现状和发展趋向;他既关注国外,总把东方与西方的天然气田的构造形成条件相比较,把油田与气田的生成状态和异同做对比研究,从感性到理性的脉络上,清晰了“天然气地质学”是“石油地质学”的一个分支、是能够独立存在的一门学科的认识。

包茨对天然气地质理论的研究,已在四川盆地多个找气领域的实践中运用,见到了良好的效果,并在他的脑海里构建起一门新的学科的框架。他热情地邀请韩耀文、陈定宝、李绍良、司徒愈旺等在我国油气地质理论研究方面颇有造诣的专家执笔,包茨主编,历尽五年的辛勤劳动,一部《天然气地质学》于1988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这一著作的问世,震动了中国地质界。我国地质界泰斗、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教授说:“《天然气地质学》一书的编辑和出版,是非常及时的,他对提高理论和指导实践都将起到重要作用。”黄汲清认为,这部著作的价值,在于提出了天然气田与油田形成的异同,论述了不同成因储集层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含气盆地的特点和类型等等,并通过实例剖析,加深了人们对气田的理解,是我国论述天然气地质学的第一本专著。

 坚信四川“只有发展天然气”

包茨,1925年出生于浙江鱼米之乡——兰溪市黃店鎮下包村。1949年夏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地质系,随即奔赴刚刚解放了的上海,又进入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学习。数月后,分配到中国石油公司,在勘探室太湖地质队任实习员。

1950年,燃料工业部决定,调集全国石油地质队伍主攻陕北。包茨被编入沈乃清教授队长的地质小队,在陕北地区进行地质普查、详查,发现了宜君县境内的四廊庙构造。

1951年,包茨调北京石油管理总局苏联专家工作組工作。在此期間,到各盆地勘察,学习了不少技术知识、專業技能有提高。他利用录井、测井资料独立进行油气层对比及试油层位的选择。正是由于有了较多的现场实践和经验的积累,包茨与地质师司徒愈旺合作,编制了第一本石油地质地面调查操作规程,为全国各石油探区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规程。

1953年,我国开始了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全国石油勘探即将大规模展开。包茨奉命离开北京,到四川107地质研究队任队长。从此,他把全部心血,都融入了四川盆地,为油气勘探\开发和天然气地质学理论研究奋斗终生。

包茨在四川盆地的地质事业起点是龙门山。一到那里,他就被深藏在地下丰富生动的古生界吸引住了,特别是对泥盆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和彭开启等地质技术人员一起,翻山越岭调查地形地貌,收集了大量岩石标本,描述了多处构造的地层剖面,把龙门山的上中下泥盆系细分为六层,并命以专名,为四川盆地地层分层和油气评价奠定了基础。

包茨在研究泥盆系的同时,还对其他几个地质构造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考察研究,提出了《四川广元安县间三叠系、侏罗纪地质研究报告》中,评述了野外采样化验的成果。

位于地槽区的龙门山,四川石油天然气地质工作者虽经多年的苦苦追求,却没有喷出一滴油,没有显示一缕气,留给人们的只有惆怅——伤感。人们正在苦涩——焦急——昂首思考之中,忽然从远方的苏联传来令人振奋的信息:莫斯科地台区找到了丰富的石油。这个启示,一下子丰富了中国石油地质家们的思维活动:莫斯科地台同龙门山地台,条件相差无几,为何在四川找不到油呢?

包茨的神经中枢受到极大刺激。他又耗费了许多个日日夜夜,对四川盆地过去的、现在的地质资料重新审视一轮,终于有了感悟。1957年发表了《四川应该在哪里找油?》的报告,明确指出了找油方向:川中地台侏罗系。1958年3月,川中龙女寺2号井、蓬来1号井相继喷出高产油流,证实了包茨的理论推断。

1958年,在几个构造连连探出了有价值的油流,随即川南石油矿务局成立,包茨任副总地质师。1962年,包茨调任四川石油管理局副总地质师,两年后任总地质师。

1966年,从川南、川西南不断传来钻探到气层的消息时,更坚定了包茨对四川盆地油气关系的探索,提出:“要干,只有发展天然气。”他即刻把目光转移到威远基准井的加深。3000米未打到震旦系,出气了!这么老的地层出气,使包茨信心百倍:“油气并举”、“一切为了七十亿(天然气)”……这一连串的设计,从他头脑里并发出来,吹响了“威远天然气会战”的号角。

揭开川东大气田构造之迷

就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一纸调令,把刚满40岁、事业节节上升的包茨,任命为西南石油学院地质勘探系主任;1976年,又是一纸调令,把刚刚从贵州军垦农场劳动回校的包茨请回四川石油管理局,仍任总地质师。但摆在他面前的是,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天然气产能不断下滑的严峻形势。

在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中,包茨练就了不怕困难的性格,“在困难面前,没有别的出路,只有冲过去!”他总是焕发精神,一步一步把研究重点集中到震旦系和下古生界。包茨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被一段资料所吸引 华釜山300梯柱状剖面图上,在阳1与志留系之间有一段5.6米白云岩和灰质白云岩,时代标为C(石炭系)或D(泥盆系).他自然联想到川东打过的相-8井、蒲-1井,在阳1以下与志留系之上,同样有相似的一段碳酸岩存在,估计在川东地区可能大面积存在这种碳酸盐岩……

1977年10月27日12时许,经过了6个多月多次磨难之后,川东相-18井射孔试油,在地下沉睡了亿万年的天然气龙,从白云岩层中咆哮着奔腾而出,日出气量达到百万立方米!

川东有石炭,川东有天然气。包茨果断决定,将川东正在钻井中的井全部加深。这一惊人的决断,在实施短短两年中,从卧龙河、张家场、雷音铺、相国寺等构造,不断在石炭系16口获气井中,测试总产量981万立方米/日,探明天然气储量115.12亿立方米。

包茨和他的同事们,在这一基础上,从弄清川东高陡构造之迷。从1984年到1990年的数年里,包茨主持设计出多种方案,在8个构造上钻探成功,控制天然气储量300亿立方米,不仅拿下了川东大气田,也为后来全国天然气勘探,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四川盆地在多个地区发现了多个气田,进一步证实了包茨所创立的天然气地质等理论在时间中的重大贡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