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CCS到CCUS一条前景广阔的蓝海赛道
鉴于水泥生产中熟料工艺排放的特点,在没有新兴技术大规模代替熟料的情况下,碳捕集与封存(CCS)将成为水泥行业实现碳中和的唯一选择,预计到2050年需要贡献行业约50%的碳减排。
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以下简称CCS),是指通过碳捕捉技术,将工业和有关能源产业所生产的二氧化碳分离出来,再通过碳储存手段将二氧化碳储存起来。随着CCS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二氧化碳再利用环节的认识有所提高,并逐渐向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以下简称CCUS)方向发展,即把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提纯,继而投入到新的生产过程中可以循环再利用,而不是简单地封存。CCUS与CCS技术相比,可以将二氧化碳资源化,能产生经济效益,更具有现实操作性,极大丰富了技术的内涵。
国际能源署近期发布的《2050年净零排放:全球能源行业路线图》专题报告预计,全球碳捕集将从2020年的4000万吨/年的水平增长至2050年的76亿吨/年,市场前景广阔。
提效、减量、创新是国际水泥行业2050年碳中和目标实现的主要路径。全球水泥和混凝土协会(GCCA)、欧洲水泥协会(CEMBUREAU)等行业组织及海德堡水泥集团(Heidelberg Cement)、豪瑞集团(Holcim)、西麦斯集团(CEMEX)、老城堡集团(CRH)等国际水泥集团提出水泥行业价值链2050年碳中和目标。实现覆盖其生产、使用、拆除及回收等全生命周期的脱碳。实现路径主要包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升生物质、替代燃料比例,发展低碳水泥及推进新工艺和技术创新、控制水泥需求量等。
从当前发展水平来看,电力完全脱碳、化石燃料完全被替代、低碳水泥产品的发展需要漫长的过程,因此水泥行业实现碳中和需要大规模部署CCUS技术。然而,目前绝大部分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产业尚未实现商业化应用,未能建立相关的产业链集群。碳捕集项目成本高昂、能耗过高、与碳利用阶段脱节,难以产生经济效益,成为制约碳捕集项目发展的重要原因。虽然目前全球范围内的CCUS商业化部署是有限的,但是近年来已进行了许多创新工作,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及试点应用。
国际能源署水泥行业路线图预测显示,CCUS将从2030年开始商业化并大规模实施。在国际大型水泥集团的碳中和技术路线中,CCUS技术也是2030年至2050年减排的主要方式。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碳排放报告(2020年度)》显示,中国建筑材料工业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14.8亿吨,比上年上升2.7%,2020年水泥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12.3亿吨,占到建材行业的83%,碳减排压力较大。
近年来,在生态环境部、科技部、发改委等部门的共同推动下,CCUS相关政策逐步完善,科研技术能力和水平日益提升,试点示范项目规模不断壮大,整体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我国在2020年7月发布《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0年版)》,CCS被首次纳入其中。今年7月25日,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发布《中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年度报告(2021)——中国CCUS路径研究》(以下简称《报告》)。
该《报告》指出,从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减排需求来看,依照技术发展预测,2050年、2060年分别需要通过CCUS技术实现6亿吨至14亿吨、10亿吨至18亿吨二氧化碳减排量。目前,我国已投运或建设中的CCUS示范项目约有40个,遍布19个省份,碳捕集能力达300万吨/年,已具备大规模捕集、利用与封存二氧化碳的工程能力。
未来,我国碳交易市场还需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尽快推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出台;强化市场管理,加强碳排放数据的质量管理;拓宽覆盖范围,在发电行业碳市场运行良好的基础上,逐步纳入更多高排放行业,丰富交易品种、方式和主体,提升市场活跃度。作为国际公认的大规模直接减排技术,未来,CCS和CCUS技术作为水泥熟料生产环节碳减排的“兜底”手段,将成为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
来源:中国建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