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微创从冷兵器进入了火器时代
来源:北京协和医院骨科 边焱焱
脊柱微创具体说脊柱内镜在国内经过早年的沉淀和推广,逐渐被更多的医生和患者所接受,类似于基本外科、泌尿外科、胸外科的外展,从传统的开腹、开胸逐渐被目前的腹腔镜、膀胱镜、胸腔镜所取代,目前绝大部分的上述手术都可以在内镜下完成,更为复杂的类似于胰腺癌、结肠癌等术式也逐步采用内镜开展并形成稳定的手术流程和操作规范。脊柱外科也逐渐从传统的开放手术逐渐向微创治疗和精准化治疗推进。
但由于缺乏天然的腔隙(胸腔、腹腔、腹膜后间隙),同时由于脊柱骨质不同于软组织的特性,不论是椎间孔入路还是椎板间入路,如何快速有效到达病灶位置一直是脊柱内镜手术的关键,从一开始强调的穿刺技术(Teesys),希望能够通过X光透视引导直达靶点,到后来以可视化ISee为理念,以环锯或环钻为核心的镜下成型,包括由国内内镜专家共同研发的U-T套管,Li氏环锯等,在内镜早期的发展中,椎间孔成型及镜下环锯为脊柱内镜手术适应症的扩展立下了汗马功劳,让脊柱内镜能够突破单纯椎间盘突出的治疗范围,在国人的不断探索和创新下,逐渐将突出钙化椎间盘,高度游离椎间盘,中央椎管狭窄,侧隐窝狭窄,黄韧带骨化等等也都纳入其中,目前甚至已经将镜下融合也开展的初具规模,可以说传统手术能够开展的大部分手术,都可以采用内镜的方式完成。
而与此同时,镜下动力工具的应用也逐步展开,只是受限于既往的技术和效价比,并没有成为国内脊柱内镜届的主流,但在动力工具国产化及多样化的研发并没有停止,在进口镜下磨钻的基础上,结合国内超声骨刀的研发进展,逐渐拓宽了镜下的动力工具,包括目前较为普及的可变速磨钻,可调节角度磨钻,镜下超声骨刀,UBE下磨钻和超声骨刀等等,由于改进了同心环的设计,钻杆和外套筒之间的间隙更小,从而增加了钻杆本身的刚度,效率也大大得到提升,而镜下超声骨刀刀头的各种型号,也提升了镜下操作不同应用场景的可适性,使得操作更加便捷精细,更为重要的是避免了环锯造成的出血镜下红屏的现象,同时也避免了环锯使用不当可能导致的硬膜撕裂,神经根损伤等。
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工具的进一步优化,镜下bone work的时间会大大缩短,而镜下技术的掌握曲线也会不那么陡峭,由此带来的手术时间的减少以及并发症的降低也将大大促进脊柱内镜的开展,脊柱微创从冷兵器进入了火器时代。
作者简介
边焱焱
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博士。
担任北京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脊柱微创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青委会脊柱微创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秘书;北京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青委会秘书;中国研究型医院关节外科专业委员会围术期疼痛管理研究学组秘书。
近年来致力于脊柱退变性疾病的微创治疗以及传统手术内镜可视化。开展腰椎椎间孔入路、椎板间入路以及颈椎key-hole技术间盘微创摘除,以及单通道及单侧双通道(UBE)全内镜下椎管减压融合术。形成以解决临床症状为目标,保留脊柱功能为核心的阶梯治疗策略。
主持并作为骨干参加多项国自然、北京市科委、十三五重点专项、卫生部行业基金等课题。先后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近20篇,申请相关专利10余项。
声明:此文内容及图片由供稿单位提供,仅供学习交流,不代表骨科在线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