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通读 第五十二章 原文

《道德经》通读    第五十二章

原文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知其母,复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此单名曰:袭常者生

通读老子的这一章经文,难理解的是,老子为什么用母与子来比喻道与天地万物;另一方面,老子说,既知其母,复知其子,为什么又说,既知其子,复守其母。

老子在第二章、第四章,第十四章,第二十五章,第四十二章,还有五十一章,从不同的角度,分别述说了道。在这几章对道的述说里,都有道与天地万物辩证关系的解说。

第二章说,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的这一解说,在后来的章节里有过重述,老子非常重视对道与天地万物关系的这一解说。这一解说,重要是两个人意思,一是道化生化育天地万物并与天地万物相依存,二是,道化生化育天地万物,同时赋予宇宙间万有以自性,万有以自性之物象生生不息,常恒生存,这就是“不有,不恃,不居”的意思。

第四章说的是道之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道化生化育天地万物,同时赋予万有之自性。而道赋予万有的自性,对万有的自性具有守约的作用,守约的意思是,既信守这一自性,又接受这自性的约束。老子用这四句话,述说了万有之自性的自束分别是什么,

一是挫其锐,锐是万物自性的张扬,这个来自于道的自性自我约束了自性的张扬,从而使万物平和中正地生存而生生不息。

二是解其纷,纷是纷乱,纷争,天地万物各具其象,共存于宇宙间,其自性过分膨胀,就会出现万物之间的纵然之争之乱,而道赋予天地万物的这一自性,又具有自消纷然的妙用,以保证万物相互成势,平和中正地相依共存。

三是和其光,万物各有其象,其象为物,物宜自然,故象之色,之声,之形之势不可过于独异,和其光,是道赋予天地万物之自性对其物象的又一自束,以使天地万物自然平和地生存。

四是同其尘,道赋予天地万物的这一自性,最为重要,它保证了天地万物在其生生不息的相互依存中,不分大小,不分尊卑,不分强弱,同享同受,同生同存。

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在这一章里从这几个方面描述了他对道存在的推想:

1、道无形混沌而成万物,在天地之前。

2、唯一化常有,通行天地间,无所不在,不止不尽。

3、如母亲一般育养天地万物。

4、无前无后,无所不容。

5、其大无比,大在天地万物之外,其大似逝;大在无边无际,其大曰远,大在随时可归于天地万物,其大曰反。

6、这个道,以自然为法。

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为混元之无;无生有,一生阴阳,阴阳者,天地万物的相对相待性,阴阳之相对相待性保证了天地万物的生生不息,中正平和,由此阴阳之二,和合而成阴、阳、和之三,再由阴、阴、和化生天地万物。

老子在四十二章里,述说的是,道如何法自然。从道生一,以至三生万物,就是自然,就是道,所以,道就是自然。道就是宇宙的起源。老子观天,观地,观物,推想出一个道的世界观。用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来解释这个宇宙的存在。

第五十一章最为深刻而周详地述说了道与天地万物的辩证关系。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成之孰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生,畜”等八个概念,把道与天地万物的关系,解说得十分深刻。

现在,我们来看老子在五十二章里如何继续讲道。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这一句比较容易理解,始,为开始,道。因为道为宇宙之源,即为始。天下母,是比喻说。老子常用此比喻道与天地万物。

既知其母,复知其子;既然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从字面看,这几句话也不难理解,但老子用“既......复”这一句式所表达的母与子的“知”之关系,是需要仔细去悟的。

先是既知其母,既,是已经,我们已经明白了,道化生化育天地万物,并且知道了道对天地万物的化生化育有“生之,畜之,长之,育之,成之,孰之,养之,覆之”,这一切,犹如一个母亲对她的孩子所作所为。

复知其子,是什么意思呢?复,又,子,比喻说,当然指的就是由道化生化育的万有。知其子,要我们知道万有的什么呢?这个问题不难回答,我们可以在第四章里明白知道的是什么。

天地万物(万有)这个道之子,道在化生它的时候,赋予了他自性,但又化育了他的自性,让他具有能够“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的自性中正平和。

老子在这里告诉我们,要真正的明白道,就要从这两个方面,去理解道的深刻意义。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一个“守”字,把整个这句话说的重点突现了出来。守其母”,就是守道。守道,是说天地万物的吗?天地万物,其守道是自然的,天地在被化生化育的同时,已被赋予守道的自性,天地万物以守道而平和中正、生生不息。老子原来是借道赋予天地万物自然自性说人。

人虽然生于天地之间,自有天地之根,一样的道化自身,但人在守道上,不只是远不如天地万物,而是,从来都离道叛道。后面一句“没身不殆”,更是说给你所知的。在这个世界上,人最希望长生不老,没身不殆,只在告诉我们,知道自己应该守道,为母而守,这样就可以没身不殆。

下面的话,更是直接说给人的。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塞其兑,兑,口;门,眼睛;从字面看,塞其兑,就是闭了嘴巴,不说话,或者少说话;闭其门,就是闭上眼睛。老子说,“圣人行不言之教”,所以,塞其兑,又说,“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所以,闭其门。兑与门,是人的欲生之门,所以,守道,就要把这个门关上,关紧了。不生欲,就可以终身不受勤之苦勤之劳,才能身安,没有危险。做得相反,大开欲门,为欲所为,结果只能是终身不可救。

这一层,老子在说,如何守道。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这几句话,继续说守道。

什么是见小曰明。人之祸,皆从欲生,在其萌芽的时候,即及时灭之,灭小欲,不致大祸,这叫明。守道,就是不生欲,灭欲明心。

守柔曰强。守道,在老子看来,就是守柔。老子说“同其尘”,尘,微弱,万物生生不息,就是同守微弱如尘的自性,你不守弱,他不过弱,我也不守弱,这个世间,哪还有平和中正,只能是纷然大乱。所以,守道即守弱,万物各守其弱,万物生生不息。这即是强。所以,老子说,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承前两句说,用“见小”,“守柔”之光,照亮明心,无欲无为,就可以“无遗身殃”,不为身体遗留祝殃。

这就是尊道,守道。

老子在这一章里,中心说的是,守道者生。

(0)

相关推荐

  • 慢读|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道德经>全文朗读(原文完整版) 音乐: 中国传媒大学张鹂 - <道德经>全文朗读 <道德经> 第三十九章 -1- [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

  •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二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 天下有始①,以为天下母②.既得其母,以知其子③: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④,终身不勤⑤.开其兑,济其事⑥,终身不救.见小曰明⑦,守柔曰强⑧.用其光,复归其明⑨,无遗身殃⑩ ...

  • 《道德经》通读 第四十二章 原文

    <道德经>通读   第四十二章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 ...

  • 《道德经》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悟读述杂【52】

    《道德经》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悟读述杂【52】

  • 《道德经》第五十二章:同明相照

    主播 | 子淇 修音 | 一林 图编 | 香 原文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常曰明,守柔曰强.用其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五十二章之心得

    第五十二章 守母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殁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

  • 《道德经》第五十二章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 ...

  • 《道德经》第五十二章硬笔书法

    《道德经》第五十二章硬笔书法

  • 读懂圣贤】----《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老子传世名著:<道德经> (又称<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 ...

  • 《道德经》通读 第十二章 原文

    <道德经>通读  第十二章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在这一章里,讲的是人道,用老子的原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