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ieWire评选:30部最佳电影摄影作品(2000—2019)
过去二十年中,电影摄影技术在数字技术和其他创新技术上取得了非凡的进步,但归根结底,摄影师全力以赴所拍摄的画面和动作给人留下的纯粹印象,比这些新技术更重要。
电影摄影技术很难根据自身的优点来做评判,因为很难将它从强大的视觉叙述中分离出来。此外,在每一部优秀的电影中,才华横溢的导演、摄影和制片平分秋色。
电影界权威的独立电影平台《IndieWire》评选了近二十年最佳电影摄影作品:
《暖暖内含光》(2004)
《修女艾达》(2013)
《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2015)
为了拍摄这部全程打斗,并且可以称之为“一部有声音的无声电影”,导演兼编剧乔治·米勒请来了澳大利亚已退休的著名摄影师约翰·希尔,来拍摄这部奥斯卡提名作品。
他们参照了一些西部电影,把马换成了车,在无尽的沙漠里互相打斗,通过调高天空和地面的饱和度来摆脱对世界末日泛滥的模仿,还运用了数台数字摄影机拍摄了120多天来展现影片的精彩绝伦。
《潜水钟与蝴蝶》(2007)
拍摄过《辛德勒的名单》后,雅努什·卡明斯基作为斯皮尔伯格的御用摄影指导为大众所知,但在这部由艺术家朱利安·施纳贝尔执导的小成本电影中,这位波兰摄影师创造了他最具情感共鸣和感染力的画面。
《潜水钟与蝴蝶》采用小视野,通过一位正在风华正茂的年纪突然中风,导致全身瘫痪只有左眼可活动的男性视角来讲述。
《上帝之城》(2002)
在费尔南多·梅里尔斯的四部电影作品中,恺撒·查隆的摄影都是点睛之笔。
《上帝之城》为手持式摄影设定了更高的标准。查隆使每一个推拉镜头或每一个忙乱的平移运镜都饱含情绪,动感十足,查隆展现出了梅里尔斯饱满的情绪。
《新世界》(2005)
卢贝兹基灵活的摄影机运用,使马力克电影中的画面呈现出昙花一现的感觉,与此同时,角色同步展现出强烈的情感。
在这样一部展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电影中---西方人努力使自然屈从于自己的意志,和美洲原住民与地球和谐共处的能力产生对比---卢贝兹基将表面现象转化为富有表现力的场景,在这些场景中,新世界既可以是郁郁葱葱的,也可以是不祥的。
《看不见的女人》(2019)
《月光男孩》(2016)
《007:大破天幕杀机》(2012)
《地心引力》(2013)
通过艾曼努尔·卢贝兹基与泰伦斯·马力克合作的《生命之树》和《新世界》,大众普遍承认这位摄影师是本时代通过本能拍摄的大师---他的作品运用自然光和高超的即兴摄影,使马力克富有诗意的电影得到升华和释放。
在《地心引力》中,卢贝兹基将舞台影院灯光和电脑虚拟灯光完美融,创造出美丽的自然光。
《牡丹花下》(2017)
《小姐》(2016)
在丁正勋的掌镜下,摄影机移动中总是带着神秘的目的---朴赞郁知道如何为潜在的每一点戏剧性腾出一点空间---而丁正勋的灯光效果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精准并且有分寸。
夜景笼罩在点点亮光的灰色迷雾中,隐藏着秀子夫人被遗弃亲人的忘魂,性爱场景沉浸在柔和温暖的氛围中,通过这种方式积极抵制单调的情色内容。
《血色将至》(2007)
《一代宗师》(2013)
经过袁和平编排王家卫执导,这部电影就成为了大胆风格的代表。就像王家卫在他的视觉盛宴中为每个场景赋予不同的节奏和语言一样,摄影师菲利浦·勒素创造了一个充满气氛的独特的新画面。
从雨滴看起来像是小小的闪电,这样一个极度不饱和的场景,到能把你带到一个不同时代的,充满了温暖的光和漆黑的墨色的室内,勒素创造了一些近期回忆中最引人注目的银幕影像。
《十二宫》(2007)
除此以外,萨维德斯完成了这一相对低分辨率(特别是对比如今的4K和8K标准)的低曝光摄影,没有使用数字人工处理技术,就创造出了富有冲击力、稳定的图像,而且如今看起来一点也不过时。
《十二宫》标志着数字摄影技术的成熟,作为一种独特的画笔,它可以描绘出自己独特的美,同时也符合好莱坞制作的价值观。
《杀死比尔1、2》(2003-2004)
《阴风阵阵》(2018)
原版《阴风阵阵》不仅是恐怖电影史上,也是整个电影史上饱和色彩运用最好的电影之一。导演卢卡·瓜达尼诺和摄影师萨永普·穆克迪普罗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他们不走寻常路的在单调的冷战背景下,创造出同样生动活泼的画面。
如果选一个颜色来描述《阴风阵阵》,肯定会说灰色。在数字时代,这种不饱和色彩的电影往往是通过降低饱和度,粉碎画面中的人物和灵魂来实现。但《阴风阵阵》并非如此。
这部电影单调的调色板是精雕细琢的电影摄影的一部分。丰富多彩的图像,丰富的色彩层层叠叠:陶瓷般的肌肤、柔和的色彩相互交织交织、微妙的冬日光线。所有这些都无缝衔接到另一个维度,比如走廊里阴暗、不确定的空间,空灵的噩梦等等。
《银翼杀手2049》(2017)
《人类之子》(2006)
艾曼努尔·卢贝兹基从孩提时代就认识导演阿方索·卡隆,他们一起在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电影系就读。对于一起共事,两人都持有同样的观点。
《人类之子》根据反乌托邦畅销书改编,以2027年为背景。当时已18年没有婴儿诞生。这部电影就像是在拍摄现实世界,使用了冗长的单镜头,包括一段精心制作的7分钟镜头,跟随克莱夫·欧文在肆虐的大火中,穿过街道,进入一座拥挤的公寓楼。排练并设置这个精巧的片段就花了数天时间。
《卡罗尔》(2015)
导演托德·海因斯和摄影师爱德华·拉奇曼长期的合作关系可以追溯到2002年拍摄的《远离天堂》,近期合作的电影《寂静中的惊奇》是一部意义非凡的电影,但2015年的爱情电影《卡罗尔》是两人能力碰撞产生的精华之作。
两人都一直专注于时间和空间的表述,并且深谙通过每一个细节描绘时代背景的真正诀窍,拉奇曼的灯光运用是他迄今最温暖的,传达出卡罗尔和特芮丝相遇空间的亲密感。
很少有浪漫爱情看起来如此富有大胆的个人色彩,在清晰的特写镜头和对遥不可及承诺的调侃支撑下,拉奇曼的镜头既丰富多彩,又令人心碎。
《英雄》(2002)
《锅匠,裁缝,士兵,间谍》(2011)
摄影师霍伊特·范·霍特玛使用了狭窄的、窥视感的长镜头,让电影带有一种故事展开的感觉。
导演托马斯·阿尔弗莱德森以欧文·费格尔所拍摄的,20世纪60年代伦敦的大版彩色照片为灵感,设计了这部电影的时代画面,就像拉奇曼拍摄《卡罗尔》一样,霍伊特·范·霍特玛完美地反映了具有时代风格的纹理、颜色和感觉。
霍伊特·范·霍特玛的工作远不止于正确的画面捕捉,在色彩和空间的平面中,他展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细节,这种独特的描绘方式造就了范·霍特玛的摄影作品。从詹姆斯·邦德(《007:幽灵党》)到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最新三部电影,都呈现出了观众从未看过的画面。
《乔治的母亲》(2013)
《冷战》(2018)
对摄影师卢卡斯·扎尔来说,《冷战》比他之前为导演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拍摄的黑白电影《修女艾达》更好地展示了自己,尽管《修女艾达》为他赢得了奥斯卡联合摄影师提名。
在《冷战》中,帕夫利科夫斯基和扎尔调高了对比度,同时抬高了摄像机,从而更深入地挖掘令人回味的空间。
这部电影进行了数月的准备工作,精心设计了较长的镜头,以便表达出视觉性叙述的本质:每一个动作都在讲述着故事,而扎尔精确的灯光和构图深度的使用都强调出,即使是细微的手势也能带来强烈的影响,直到电影以悲剧结尾。
《透纳先生》(2014)
《移民》(2014)
达吕斯·康第唯一获得奥斯卡奖的电影是《贝隆夫人》,尽管在大西洋这边出奇地默默无闻,也拍摄出了脍炙人口的《七宗罪》,《午夜巴黎》和《爱》,但有些时候康第总被认为是个例外。
《移民》是他拍摄的最好的一部电影,用既让人失望又令人着迷的方式把20世纪20年代纽约肮脏的环境带到观众面前。
《远离天堂》(2002)
爱德华·拉奇曼是一位技术天才,不知通过什么手段拍重现了道格拉斯·赛克 《深锁春光一院愁》的风格,拍出了灯光穿过网格倾泻而下的画面,甚至找到了一种控制阳光的方法,使户外景色带有外景场地的感觉。
爱德华·拉奇曼不仅是一位善于运用色彩的摄影师,更是一位艺术家。与《深锁春光一院愁》一样,美丽表面透露着压抑,禁锢了那些对抗种族主义、性别歧视和仇视同性恋的角色,同时用惊人的色彩设计描绘出角色的情感状态。
如果《远离天堂》的拍摄是为了探究50年代风格的剧情电影中那种高度情绪化的状态是否能同样感染现代观众,那么答案是是的!但前提是摄影师必须是爱德华·拉奇曼。
《花样年华》(2000)
《生命之树》(2011)
这是一首用光来营造画面的诗。泰伦斯·马力克的作品总是富有灵性,同时也饱含着人类只是存在于浩瀚宇宙中的一粒沙的感情。这也是本片中所探索的一个主题。
影片中卢贝兹基跟随着光线,创造出一个在生死之间无尽挣扎的家庭。对于泰伦斯·马力克来说,处理画面的方法并不新鲜,但这部技艺精湛的摄影作品将他对艰苦生活的关注带到了的新高度。
《神枪手之死》(2007)
制片人/导演线下课